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树权

作品数:16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2篇理学

主题

  • 6篇免疫
  • 5篇免疫原性
  • 3篇蛋白
  • 3篇球菌
  • 3篇脑膜
  • 3篇脑膜炎
  • 3篇脑膜炎球菌
  • 2篇原液
  • 2篇伤风
  • 2篇伤寒
  • 2篇嗜血杆菌
  • 2篇破伤风
  • 2篇破伤风类毒素
  • 2篇稳定性
  • 2篇免疫剂量
  • 2篇结合物
  • 2篇结合疫苗
  • 2篇荚膜
  • 2篇荚膜多糖
  • 2篇杆菌

机构

  • 11篇兰州生物制品...
  • 1篇兰州生物制品...
  • 1篇中国食品药品...

作者

  • 12篇罗树权
  • 8篇赵志强
  • 6篇谢贵林
  • 4篇谭小梅
  • 4篇吴兵
  • 4篇范锋锋
  • 4篇方红春
  • 3篇刘方蕾
  • 3篇袁菲
  • 3篇杨英英
  • 3篇王晶
  • 3篇冯宜扬
  • 3篇王欣茹
  • 3篇孔素娟
  • 3篇胡浩
  • 3篇周海飞
  • 2篇李燕婷
  • 2篇朱莉萍
  • 2篇刘月萍
  • 2篇陈作江

传媒

  • 7篇中国生物制品...
  • 5篇微生物学免疫...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CR结合酶切-序列比对法鉴定B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用PCR结合酶切-序列比对法对B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进行鉴定。方法用玻片凝集法对不同来源的15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进行初步检定,再用PCR结合酶切-序列比对法对上述15株菌株进行进一步鉴定,即用PCR结合酶切法扩增菌株的唾液酸转移酶sia D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后,用BLAST软件将PCR产物测序结果与Gene Bank中原始sia D序列比对。结果 15株菌株玻片凝集结果均为阳性;15株菌株的PCR产物片段大小均为460 bp;TaqⅠ酶切后,13株菌株的酶切产物片段大小仍为460 bp,其PCR产物测序比对结果与B群脑膜炎奈瑟菌原始sia D序列同源性均达到99%;其余2株酶切产物片段大小约200 bp,与C群脑膜炎奈瑟菌sia D原始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和99%。结论 15株菌株经PCR结合酶切-序列比对法鉴定,13株为B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2株为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该方法可准确鉴定B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
杨英英罗树权于旭博乔瑞洁冯宜扬刘方蕾吴兵谭小梅赵志强谢贵林
关键词:菌种鉴定聚合酶链反应
a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物游离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验证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建立a型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a,Hia)结合物游离多糖含量测定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方法利用脱氧胆酸钠(Na DC)盐酸法和蒽酮硫酸法测定Hia结合物的游离多糖含量。通过检测Na DC盐酸法沉淀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TT ADH衍生物(ADH derivative of TT,TTAH)及TT琥珀酰化衍生物(succinic anhydride derivative of TT,TTSA)的最大能力以及沉淀多糖降解物(depolymerized polysaccharide,de-PS)或降解多糖ADH衍生物(ADH derivative of de-PS,de-PSAH)与相应载体蛋白质混合物的最佳离子强度,并利用最佳离子强度检测混合物中多糖与蛋白质质量的最小比例,以确定Hia结合物游离多糖含量的测定条件。通过添加回收试验验证方法的准确度,多次测定结合物的游离多糖含量验证方法的精密度。结果 Na DC盐酸法对蒽酮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几乎无影响;Na DC盐酸法沉淀TT、TTAH和TTSA的最大能力分别为402.8、352.5和691.0μg/ml;在0.6 mol/L NaCl的离子强度下,Na DC盐酸法沉淀多糖与蛋白质混合物,当de-PS与TT或TTAH的质量比≥1∶2、dePSAH与TT的质量比≥1∶4、de-PSAH与TTSA的质量比≥1∶5时,多糖回收率均在95%以上。向结合物添加6、12、35和56μg/ml的de-PS或de-PS_(AH)时,多糖回收率均在80%-100%之间;游离多糖含量检测结果的CV值均在10%以内。结论建立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结合方法制备的Hia结合物游离多糖含量的测定。
苗鑫于旭博范锋锋谭小梅王晶胡浩罗树权周海飞赵志强谢贵林
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物小鼠免疫原性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比较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蛋白质结合物(简称结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和免疫剂量对其在小鼠体内免疫原性的影响,为结合物的分子大小的质控和结合疫苗成品免疫剂量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CDAP活化法制备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物,通过硫酸铵盐析进行纯化,然后利用Sepharose CL-4B凝胶过滤层析分析,并根据化学检测结果将结合物分为KD0-0.2(组分1)、KD0.2-0.4(组分2)、KD0.4-0.7(组分3)等3个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组分,每份分别采用1.0μg、0.2μg的免疫剂量免疫小鼠,并对血清进行ELISA分析。结果采用1.0μg免疫剂量时,3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物均能产生较高水平的抗体,具有典型的加强效应,第2剂免疫即可产生高水平的抗体,而第2、3剂免疫后的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0.2μg免疫剂量时,三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物只有在第3剂免疫后才能产生较高水平抗体,第1、2剂免疫后的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分1和组分2在第3剂免疫后产生的抗体水平优于组分3;对于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结合物,用1.0μg免疫小鼠产生的抗体水平优于0.2μg免疫组,而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剂量时,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对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物的免疫原性没有显著性影响;低剂量时,小相对分子质量结合物对其免疫原性有影响。同等相对分子质量时,1.0μg比0.2μg的免疫剂量可以激发更高的抗体水平。
孔素娟袁菲王欣茹王晶刘爱萍于旭博吴兵罗树权侯亚莉谢贵林
关键词:免疫剂量免疫原性免疫应答
不同剂量伤寒Vi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在小鼠体内诱导的抗体水平分析
2015年
目的研究伤寒Vi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免疫效果及不同剂量伤寒Vi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在小鼠体内诱导的抗体水平,以确定合适的免疫剂量。方法将150只清洁级NIH雌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A组(0.625μg结合疫苗组)、B组(1.250μg结合疫苗组)、C组(2.500μg结合疫苗组)、D组(2.500μg多糖组)及阴性组(10mmol/L PBS),每组30只;另领取10只为空白对照(不接种)。A、B、C、D组及阴性组小鼠经腹股沟皮下注射,剂量0.1 m L/只,每隔2周免疫1次,共免疫3次,每次免疫后第7天采血。采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抗体效价,同时对不同剂量伤寒Vi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在小鼠体内诱导的抗体效价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D组相比,A、B、C三组诱导的抗体水平与之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之间的抗体水平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之间的抗体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多糖疫苗相比,伤寒Vi多糖蛋白结合疫苗能够诱导更高的抗体水平,且具有明显的剂次加强效应。同时证明1.250μg的伤寒Vi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可诱导与2.500μg伤寒Vi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相同的抗体水平。结论伤寒Vi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的两种免疫剂量在小鼠体内可诱导相同的抗体水平,在选择接种剂量时,可致免疫应答的无统计学意义的低剂量可能是较为经济和安全的选择。
刘月萍罗树权冯宜扬冯琪蓉金鑫周晖国周海飞谢贵林谭小梅
关键词:伤寒沙门菌结合疫苗多糖免疫免疫剂量
A型肉毒聚合类毒素的制备及免疫原性研究
2011年
通过制备A型肉毒聚合类毒素,研究获得较好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方法。通过碳二亚胺法,聚合A型肉毒类毒素,免疫小鼠,用ELISA检测抗体,成功地制备了A型肉毒聚合类毒素,免疫小鼠获得高效价免疫血清,且该免疫血清具有中和活性,研究A型肉毒聚合类毒素抗原的作用机制,获得具有中和活性的保护性抗体,对肉毒毒素中毒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曹馨匀何彦林高建军刘卫涛张廷芬陈晓航罗树权
关键词:碳二亚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高压液相分子相排阻层析-十八角激光散射仪联用技术分析b型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多糖分子量的方法的验证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 对高压液相分子排阻层析-十八角激光散射仪(high performance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Multianglelaser-light scattering,HPSEC-MALLS)联用技术分析b型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多糖重均分子量(weight-average molecularweight,Mw)及其分布的方法进行验证。方法 用已知Mw的普鲁兰多糖标准品对方法的准确性、精密度进行验证。采用该方法对15批b型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多糖进行Mw及分子量分布的测定,并分析b型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多糖分子大小指标分配系数(KD)与Mw的相关性。结果 普鲁兰多糖标准品的Mw检测值与Mw标示值的相对偏差均小于5%(除P-20外);精密性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clevia-tion,R SD)均小于0.5%,且色谱峰及分子量分布趋势完全重叠。15批b型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多糖Mw(3次检测的平均值)为2.681×10^5-6.488×10^5g/mol,与KD值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HPSEC-MALLS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与精密度,可更直观、真实地反映样品的分子量分布,本实验为多糖及结合疫苗质量控制方法的优化提供了参考。
罗树权赵志强房明杨英英杜送田朱莉萍陈翠萍谢贵林
关键词:分子量
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蛋白结合物制备方法的比较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对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group C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GCMP)蛋白结合物的5种制备方法进行比较。方法以GCMP作为多糖抗原,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和重组绿脓杆菌外毒素A(recombinant exoprotein A from Pseudomonas aeruginosa,r EPA)作为载体蛋白,采用5种结合路线制备7种结合物,并对其生化指标、免疫原性及磷酸铝佐剂的免疫增强效果进行检测。结果不同的结合方法均可将不同载体蛋白与多糖有效结合,在小鼠体内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7种结合物的分子大小分布、游离多糖含量、多糖/蛋白值、回收率及免疫原性等指标有较大差异;采用相同结合方法,以TT和r EPA作为载体蛋白制备的结合物的生化指标及免疫原性无差异;磷酸铝佐剂可显著提高结合物的免疫原性。结论在选择GCMP蛋白结合物制备方法时应综合考虑原料多糖的化学结构、载体蛋白类型、结合路线、结合物纯化方法、质量控制方法和剂型等因素。本实验为GCMP蛋白结合物制备路线的选择提供了实验依据。
于旭博孔素娟袁菲王晶罗树权王欣茹李阿妮方红春赵志强谢贵林
关键词:破伤风类毒素免疫原性
C、Y、W 135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化学结构核磁共振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建立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检测C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group C meningococcal capsular polysaccharide,GCMP)、Y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GYMP)和W135群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GWMP)化学结构的方法。方法建立1H-NMR检测方法:使用布鲁克600 MHz超导傅里叶核磁共振谱仪,配置5 mm BBO正向宽带高分辨液体探头。脉冲程序为水峰压制(zgpr),温度为298 K(25℃)。具体参数设置如下:中心频率约为4.7 ppm;图谱宽度为7 211 Hz;采样时间为2.272 s;弛豫延迟时间为2 s;扫描次数为512次;信号经傅里叶转换后加入1.0 Hz的窗口函数,检测结果使用Topspin 3.0软件进行处理。验证该方法的专属性、重复性及中间精密性。结果 5批GCMP、GYMP和GWMP检测结果的CV值均小于0.35%;3个浓度GCMP、GYMP和GWMP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以及不同工作日间、不同实验员间的检测结果的CV值均小于0.35%。结论建立的1H-NMR检测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检测GCMP、GYMP和GWMP具有极高的专属性、重复性和中间精密性,适用于疫苗生产研究中GCMP、GYMP和GWMP样品的定性结构鉴定。
李阿妮于旭博罗树权胡浩孔素娟袁菲杨英英刘方蕾吴兵陈作江赵志强谢贵林
关键词: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核磁共振
重组H21G蛋白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
2014年
目的分析重组H21G蛋白的化学修饰方法及化学修饰与免疫原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琥珀酸酐和己二酸二酰肼(adipic acid dihydrazide,ADH)分别修饰重组H21G蛋白制备衍生物,赖氨酸单位减少率法测定重组H21G蛋白琥珀酰化物的琥珀酰化率;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法测定重组H21G蛋白衍生物的-AH衍生率;SDS-PAGE及HPLC法分析重组H21G蛋白各衍生物的纯度及分子量分布。用各衍生物分别经皮下免疫小鼠,免疫浓度为25μg/ml,共免疫3次,于末次免疫后2周,经小鼠眼眶采血,分离血清,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IgG含量。采用非还原型SDS-PAGE分析重组H21G蛋白衍生物在制备初期、制备后4℃储存2周及6个月的稳定性。结果随着重组H21G蛋白与琥珀酸酐质量比(10∶1、10∶3、10∶4和10∶5)的提高,琥珀酰化率也逐渐升高,但质量比为10∶4和10∶5时无明显差异。重组H21G蛋白ADH衍生1和2 h的衍生率无明显差异。质量比为10∶4及10∶5的琥珀酰化物与原蛋白分子量分布差异较大;ADH衍生后,原蛋白的分子量分布也发生改变。重组H21G蛋白与琥珀酸酐质量比高于10∶3时,对蛋白的降解作用明显,当质量比达到10∶5时,重组H21G蛋白几乎不再以单体形式存在;而ADH衍生1和2 h对蛋白聚合作用无明显差异,均产生了二聚体和多聚体。重组H21G蛋白及其衍生物免疫小鼠后表现明显的剂次加强效应,且ADH衍生的产物的免疫原性高于琥珀酰化产物。琥珀酰化产物的稳定性较差,目标蛋白均明显降解,而ADH衍生的产物在4℃储存6个月后未见明显聚合或降解。结论重组H21G蛋白经ADH衍生的产物免疫原性及稳定性均优于琥珀酰化产物。
李燕婷范锋锋吴朝今罗树权方红春胡浩于旭博谢贵林赵志强
关键词:琥珀酰化ADH免疫原性稳定性
载体蛋白质破伤风类毒素两种精制方法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比较两种柱层析方法纯化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或TTd)化学特性和免疫原性。方法以硫酸铵盐析一步纯化TT原液,再分别以Superdex 200和Sephacryl S-300 HR柱层析进一步纯化,并对纯化TT进行各项化学特性及小鼠免疫原性检测。结果经硫酸铵盐析纯化,TT纯度可达85%左右,再经柱层析纯化后,两种方法测定(SDS-PAGE和HPLC)TT单体含量(纯度)均可达95%以上,盐析和柱层析两步纯化后,蛋白质回收率均在45%以上,各项检定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三部(2005年版)中《吸附破伤风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的要求;纯化TT在小鼠体内产生了较好的免疫原性。结论经一步或多步纯化可显著提高TT的纯度,并最大限度地减少TT二聚体和多聚体含量;采用两种柱层析方法制备的纯化TT具有更好的化学特性和良好的免疫原性。本实验为多糖-蛋白质结合疫苗及其他以TT为联合疫苗组分的疫苗提供了更加安全有效的蛋白质。
吴兵范锋锋刘方蕾于旭博王欣茹罗树权方红春李燕婷陈作江谢贵林赵志强
关键词:破伤风类毒素柱层析免疫原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