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超声
  • 4篇内镜
  • 3篇性病
  • 3篇隆起性
  • 3篇隆起性病变
  • 3篇化道
  • 3篇病变
  • 2篇动脉
  • 2篇硬化斑块
  • 2篇粥样硬化斑块
  • 2篇消化道
  • 2篇颈动脉
  • 2篇斑块
  • 2篇超声内镜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多普勒超声

机构

  • 11篇南昌大学第四...
  • 1篇南昌大学

作者

  • 11篇斯轶凡
  • 3篇邓远琼
  • 2篇谢桂生
  • 2篇柳超平
  • 2篇刘贞
  • 2篇易小红
  • 2篇王农荣
  • 1篇张志娟
  • 1篇付小君
  • 1篇彭小宇
  • 1篇李宏翔
  • 1篇范华

传媒

  • 3篇当代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现代保健(医...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国保健营养...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3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消化内镜联合四联疗法对胃溃疡出血的治疗效果和再出血的原因分析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联合四联疗法对胃溃疡出血的治疗效果和再出血的原因。方法选取本院在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90例胃溃疡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消化内镜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治疗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量及溃疡AI期、血小板水平、血红蛋白含量、未联合内镜治疗等均是属于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溃疡AI期及血红蛋白含量低、未联合内镜治疗属于影响胃溃疡患者治疗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消化内镜联合四联疗法对胃溃疡出血的治疗效果较好,有效的降低了再出血的发生率,且溃疡AI期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为患者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
斯轶凡王农荣谢桂生
关键词:消化内镜四联疗法胃溃疡出血临床疗效再出血原因
急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软斑块与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有关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急性梗死病人(n=31)及年龄相近的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病人(n=42)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同时测定血清的 hsCRP、MMP-9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及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 IMT 均明显增厚,两组颈动脉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脑梗死组斑块以软斑为主,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组以硬斑为主。急性脑梗死组各亚组 hsCRP 水平均高于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组相应的亚组[急性脑梗死组狭窄率≥50%亚组:(12.0±4.6)mg/L 比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组狭窄率≥50%亚组(9.3±4.4)mg/L,P<0.05;急性脑梗死组狭窄率<50%亚组(7.8±4.6)mg/L 比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组狭窄率<50%亚组(4.2±2.4)mg/L,P<0.05];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高,血清 hsCRP 水平越高;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组狭窄率≥50%亚组:(9.3±4.4)mg/L比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组狭窄率<50%亚组:(4.2±2.4)mg/L,P<0.05];急性脑梗死组 MMP-9水平均高于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组[急性脑梗死组两个亚组(256.4±87.6)和(243.8±31.3)μg/L 比无症状颈动脉斑块组两个亚组(158.6±76.4)和(147.4±26.4)μg/L,P<0.05];软斑病人 hsCRP、MMP-9水平明显高于非软斑组[hsCRP,软斑组(12.2±3.1)比非软斑组(5.0±3.4)mg/L,P<0.01;MMP-9,软斑组(263.4±39.5)比非软斑组(152.6±51.7)μg/L,P<0.01]。且软斑组 hsCRP 与 MMP-9呈正相关(r=0.67,P<0.01)。结论软斑为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hsCRP 与 MMP-9增高,提示斑块软化破裂以及炎症因素是急性脑梗死重要发病机制。
邓远琼柳超平易小红斯轶凡范华
关键词: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
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的临床应用
2008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斑块与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利用高频超声分别测定高血压组、心脑血管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的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并观察其斑块特征。结果高血压组、心脑血管疾病组颈动脉的内一中膜厚度以及斑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脑血管疾病组显著高于高血压组(P〈0.01)。结论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早发现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预警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邓远琼柳超平易小红斯轶凡彭小宇
关键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
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价值的系统评价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通过系统回顾和汇总分析的方法评价超声内镜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及万方数据库近10年更新时间截止到2012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运用荟萃分析软件RevMan5制成森林图和漏斗图,对10篇研究比较超声内镜和普通内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价值的文献进行同质性检验及合并效应量估计。结果 10篇随机对照实验,共1726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荟萃分析的同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同质性较好(χ2=36.27,P<0.0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比值比等于0.20,95%CI[0.16,0.24],整体效果检验Z=15.64,P<0.00001,表明超声内镜组与普通内镜组诊断符合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US根据镜下特点和超声声像图可以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基本确诊,显著高于普通内镜的诊断符合率,超声内镜检查诊断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优于普通内镜检查。
斯轶凡
关键词:超声内镜消化道隆起性病变
微型探头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本课题研究微型探头超声内镜(mEUS)检查术诊断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总结探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在mEUS的超声图像特点,评价微探头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5年12月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术检查消化道隆起性病例302例,所有病例诊断结果均经内镜病理,手术病理或随访确诊,比较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结果及传统内镜检查结果的诊断准确率,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及构成比描述,组间率比较采用x^2计学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有302例患者行微型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术,其中mEUS检查阳性286例,胃镜检查阳性176例,mEUS阳性率与胃镜检查阳性率比较(x^2=6.31766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能清晰的显示消化道管壁各层结构,反映病变的起源层次及浸润深度。因此,其能对大多数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做出准确诊断。
斯轶凡曹燕
关键词:消化道隆起性病变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2例并文献复习
2024年
目的探讨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ronkhite-Canada syndrome,CCS)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2例CC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其诊疗、转归以及长期消化内镜的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以胃息肉病变为突出表现。例1于2013年5月确诊CCS并结肠癌,予外科手术、内镜下部分息肉切除术及营养支持治疗后,患者营养状况明显好转,确诊后2年间进行6次胃镜随访,2015年4月确诊胃窦恶性溃疡,2017年7月死亡。例2于2019年6月入院时诊断不明,结合患者其他症状及体征,诊断为CCS,采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后因病情进展行全胃切除,术后随访2年,目前病情稳定。结论CCS病情多呈进行性加重,具有恶变趋势,治疗上以糖皮质激素为主,必要时可考虑切除严重病变部位,长期消化内镜下随访有助于诊断疾病及发现早期癌变。
张泽雨康其乐郭驰伟王农荣谢桂生付小君斯轶凡
关键词:CRONKHITE-CANADA综合征病例报告
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畸形被引量:21
2008年
目的探讨超声在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2230例孕11~40周的孕妇进行系统超声检查并随访。结果2230例孕妇中,超声诊断胎儿畸形28例,漏诊8例。发生畸形位居前三的是心血管畸形,神经管畸形。泌尿系统畸形。漏诊病例多为心血管畸形及较小畸形。结论超声检查可以对胎儿形态结卞句方面的明显畸形作出明确的产前诊断,明显减少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对于心血管畸形及较小畸形还有待于改进方法,加强规范操作。
邓远琼斯轶凡张志娟刘贞
关键词:超声检查胎儿畸形产前诊断
超声小探头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
斯轶凡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5例乳腺叶状肿瘤和123例纤维腺瘤患者的综合超声表现,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形态为分叶状在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6.15%(43/65)和33.33%(41/123);囊性变在两组中的检出率分别为29.23%(19/65)和3.25%(4/123);高回声分隔在两组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2.31%(21/65)和9.76%(12/1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边界、纵横比、钙化灶、后方回声、腋窝淋巴结肿大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血流信号在PTB和BF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5.38%(23/65)和7.32%(9/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在超声表现上存在差异,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邓远琼李宏翔王海飞刘贞汤兵辉斯轶凡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叶状肿瘤纤维腺瘤
超声内镜误诊胃粘膜下肝样腺癌1例
斯轶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