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伟静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1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细胞
  • 2篇腺癌
  • 2篇小鼠
  • 1篇单纯化
  • 1篇单纯化疗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栓塞
  • 1篇动脉造影
  • 1篇胸腔
  • 1篇胸腔积液
  • 1篇抑瘤
  • 1篇抑瘤作用
  • 1篇抑素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肺动脉...
  • 1篇造影
  • 1篇肉瘤
  • 1篇少量胸腔积液

机构

  • 4篇吉林大学第二...
  • 2篇吉林大学
  • 1篇吉林省前卫医...
  • 1篇吉林省肿瘤医...

作者

  • 4篇张伟静
  • 3篇刘林林
  • 1篇张奇
  • 1篇闫文星
  • 1篇常晓敏
  • 1篇李修义
  • 1篇王铁君
  • 1篇孙宝胜
  • 1篇龚守良
  • 1篇张矛
  • 1篇贾雪丽
  • 1篇梅志宏
  • 1篇张道明
  • 1篇孙娟
  • 1篇王欣

传媒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Taurolidine联合X射线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taurolidine联合X射线照射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B16-4A5和B16-F10)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探讨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B16-4A5和B16-F10细胞系按给药浓度随机分为4组,taurolidine剂量分别为0、25、50和100μmol.L-1,同时进行1、2和4Gy X射线照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Western blotting分析cyclin B、cdc2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25μmol.L-1taurolidine组比较,50和100μmol.L-1 taurolidine组诱导B16-4A5和B16-F10细胞发生G0/G1期阻滞,细胞数分别升高54.9%、73.7%和36.8%、55.5%(P<0.05);50μmol.L-1 taurolidine联合2和4Gy X射线照射组,细胞G2/M期阻滞消除,细胞数分别降低52.1%、44.2%和59.3%、52.7%(P<0.05)。与对照组、单纯taurolidine组及单纯照射组比较,联合4Gy X射线照射组cyclin B和cdc2的表达降低,caspase-3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taurolidine联合X射线照射可去除G2/M期阻滞,可选择地抑制肿瘤细胞cyclin B和cdc2的表达、增强caspase-3的表达,共同诱导细胞凋亡。
孙宝胜张矛刘林林张伟静孙娟龚守良
关键词:TAUROLIDINEX射线细胞周期
转移性乳腺癌单纯化疗与化疗联合DC-CIK细胞免疫治疗的疗效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对比分析树突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免疫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DC-CIK与常规化疗间隔进行的方案,选择41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分为单纯化疗组(应用TA方案)与联合治疗组(DC-CIK联合TA方案)。对两组的缓解率(RR)、化疗毒副反应、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DC及CIK细胞由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产生,同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生物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T细胞。结果 DC-CIK细胞免疫治疗回输后除个别患者出现低热外,未观察到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与单纯化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病人的免疫力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疾病控制率(DCR)有所提高,近期疗效好。结论 DC-CIK细胞免疫治疗副作用小,与化疗相结合,可提高疾病控制率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免疫状况。
张伟静刘林林王欣
关键词:树突细胞转移性乳腺癌化疗
IFN-γ和内皮抑素双基因联合X射线对小鼠乳腺癌及肺转移的抑瘤作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评价IFN-γ和内皮抑素(endostatin)双基因-放射治疗在小鼠转移性乳腺癌中的抑瘤效应,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脂质体包裹pEgr-IFN-γ和pEgr-endostatin质粒转染小鼠乳腺腺癌4T1细胞,并用X射线照射,吸收剂量为2~20 Gy.用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1FN-γ和内皮抑素的浓度.小鼠下肢注4T1肿瘤细胞1×105个,荷瘤小鼠随机分组为对照组、空质粒组,基因治疗组、放射治疗组及基因-放射治疗组,观察小鼠肿瘤生长及肺转移情况,计算肿瘤生长率、肿瘤/体重比及荷瘤小鼠生存率,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CTL和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内部的微血管密度.结果 辐射显著增强了4T1细胞分泌IFN-γ和内皮抑素的浓度.小鼠接受基因-放射治疗与单独接受基因治疗或者接受放射治疗相比,肿瘤生长率明显降低,同时生存率明显提高(t=8.724,P<0.05).双基因联合放射治疗组小鼠脾中CTL和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及腹腔巨噬细胞的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2.120、22.140和5.289,P<0.05),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t=13.294,P<0.05).结论 IFN-γ和内皮抑素的基因-放射治疗增强了小鼠转移性乳腺癌的抑瘤效应,其机制可能与IFN-γ激活CTL和NK细胞活性及内皮抑素引起肿瘤血管生成抑制有关.
刘林林常晓敏张奇张伟静李修义王铁君
关键词:基因-放射治疗内皮抑素干扰素-Γ
原发性肺动脉肉瘤1例
2017年
患者女,43岁,2014年2月劳累后出现胸闷、气促,伴有胸痛,症状间断发作,未在意,后上述症状逐渐加重,2015年4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既往无双下肢肿胀疼痛史,无抽烟、酗酒及特殊家族遗传病史。查体:口唇无发绀,双肺未闻及干湿音及胸膜摩擦音,心律齐,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实验室检查:在吸气氧浓度为21%的条件下,动脉血气 pH 7.44,氧分压72.6 mm Hg (1 mm Hg=0.133 Kpa),二氧化碳分压36.6 mm Hg,D-二聚体1.51μg/ml。腹部及双下肢血管超声未见异常。CT肺动脉造影: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双肺上叶及左肺下叶肺动脉可见充盈缺损的软组织密度影。初步诊断:肺动脉栓塞,心功能Ⅲ级。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41 ml,每日2次皮下注射抗凝剂,9d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取栓术,术中见肺动脉开口处及左右肺动脉内均充满大量栓塞物,部分清除栓塞物及部分剥脱肺动脉内膜。术后病理:肺动脉栓子低分化肉瘤,大部分细胞呈梭形,部分呈上皮样及多形性,有多量坏死,考虑为原发性肺动脉肉瘤(primary pulmo-nary artery sarcoma,PPA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细胞角蛋白(-)、Desmin蛋白(-)、重型钙调蛋白(-)、Ki-67阳性率30%、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黑色素瘤相关抗原(弱阳性)、CD34(-)、CD117(-)、S-110(弱阳性)。术后8个月患者再次出现胸闷及少量胸腔积液,连续3次送检胸腔积液未查到恶性细胞,接受31次适形放疗,总剂量58.2 Gy,放疗后患者胸闷症状轻度缓解。2016年1月患者左下腹出现皮下肿物,质硬、活动度欠佳,拒绝活检取病理,考虑为肿瘤转移所致。2016年3月14日于家中病亡。
贾雪丽张伟静梅志宏张道明闫文星
关键词:肺动脉肉瘤原发性少量胸腔积液肺动脉栓塞CT肺动脉造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