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琼秀 作品数:41 被引量:146 H指数:8 供职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输血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政治法律 更多>>
透明质酸水凝胶三维培养促进人胚胎干细胞向红系细胞诱导分化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采用透明质酸材料的三维培养方法将人胚胎干细胞(h ESCs)来源造血干/祖细胞向红系细胞诱导分化的效果。方法将hESCs与小鼠主动脉-性腺-中肾基质细胞(AGM-S3)共培养(37℃、5%CO_2)12 d的细胞(1.0×10~6)分别种植进海藻酸钠水凝胶、胶原蛋白水凝胶、透明质酸水凝胶内,并以悬浮法培养h ESCs作对照。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比较不同材料建立的三维培养的优劣,优化红系诱导分化的三维培养体系。结果海藻酸钠组内细胞培养10 d的GPA^+细胞为2.3%,GPA^+CD36+细胞仅为0.9%而悬浮培养分别为15.8%和6.1%。胶原蛋白组内细胞培养10 d的GPA^+细胞为11.1%,GPA^+CD36+细胞为5.2%,而悬浮培养分别为35.7%和27.7%。透明质酸组内红系细胞GPA^+细胞量和比率分别为2.06×105个和19.6%,而悬浮培养的红系细胞GPA^+细胞量和比率分别为1.62×10~5个和15.7%,透明质酸组是悬浮培养的1.27倍,其中悬浮培养GPA^+CD36-为9.7%,而透明质酸水凝胶为GPA^+CD36-为13.1%。结论与悬浮培养相比,海藻酸钠水凝胶和胶原蛋白水凝胶未表现出明显的扩增红系细胞的效果。透明质酸凝胶建立的三维培养方法利于红系细胞生长,该培养方法诱导分化hESCs得到的红系细胞成熟度提高。 曾宪波 毛斌 赖默温 潘旭 孙文翠 周琼秀 马峰关键词:人胚胎干细胞 红系祖细胞 分化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献血者8年追踪观察 2003年 献血者发生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大多数要向慢性肝炎发展,其中一部分要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这已有许多文献报告[1].上世纪90年代我国献血者中发生了严重的HCV感染传播.据季阳、任勤惠、朱志义等人报告,1993年~1994年调查我国四川,广东,新疆三省区20280名献血者首次检测抗-HCV的流行率达13.5%[2],估计当时我国全国已有几十万献血者因参加单采血浆而发生HCV感染.关于这些感染者的疾病进程和转归已引起了医学界的严重关注.为此本研究组于1993年10月选择了30名新发生HCV感染的献血者进行了长期追踪观察,其中11名于2002年1月作了肝组织检查.现将情况报告于下. 季阳 贾桂芳 周琼秀 刘福荣 倪声全 彭登厚 文锦 任勤惠 朱志义 史宣玲 周义英 马义才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献血 随访 血清学指标 胶原支架促进人类多能干细胞向红细胞的诱导分化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建立人胚胎干细胞(hESCs)来源的造血干/组细胞向红细胞分化的体外3D培养方法。方法hESCs与小鼠主动脉-性腺-中肾区(AGM-S3)基质细胞共培养14 d后获得CD34^+CD45^+造血干/祖细胞,对获得的CD34^+CD45^+细胞扩增5 d后,以相同初始接种数量分别接种于胶原水凝胶、透明质酸水凝胶、Ⅰ型胶原蛋白构建的三维(3D)支架材料(简称胶原支架)中,在体外模拟骨髓微环境,做红细胞定向分化,以普通液体悬浮培养(简称液体培养)为对照,通过MGG染色、流式细胞术、免疫染色、qRT-PCR等手段分别对收获的细胞做形态学、红系特异性表面标志表达情况、红系细胞成熟程度以及红系细胞发育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结果红系定向分化14 d后,胶原支架中收获的总细胞数量分别是液体培养、透明质酸水凝胶、胶原水凝胶的1.50、1.19、1.33倍,GPA^+CD71^+细胞数量分别是液体培养、透明质酸水凝胶、胶原水凝胶的1.55、1.25及1.48倍;GPA^+CD36^+细胞数量分别是液体培养、透明质酸水凝胶、胶原水凝胶的1.65、1.07、1.36倍。结论利用Ⅰ型胶原蛋白构建的3D支架材料可模拟骨髓微环境,促进红细胞分化。 王敏 潘旭 毛斌 赖默温 滕嘉雯 陈谊金 周琼秀 马峰关键词:红细胞 胶原支架 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促进成体造血发生研究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hiPSCs)在神经分化因子作用下生成的间充质干细胞(N-MSCs)对成体造血的影响。方法 1)与神经发育相关的MSCs的获得:hiPSCs在向前脑类器官培养过程中分离纯化出1个性质稳定的细胞系,命名为N-MSCs,通过形态学观察、流式检测和脂肪、成骨、软骨细胞分化实验对其进行鉴定。2)N-MSCs对成体造血的影响:人胚胎干细胞(hESCs)与鼠AGM-S3细胞共培养获得的CD34^+细胞分别与AGM-S3、N-MSCs(2×10~4个)共培养,单独悬浮培养为对照组(CD34^+组,1×10~4个),流式检测关于造血干/祖细胞(CD34^+CD45^+)和巨噬细胞(Mφ)表面标记的变化。3)N-MSCs对人脐带血来源的巨噬细胞(CB-Mφ)的影响:Mφ分别与脐带MSCs(UC-MSCs)、N-MSCs(2.5×10~5个)在transwell中共培养,Mφ单独培养为对照组(5×10~5个),再用IL-4对Mφ做刺激试验。用MGG染色、流式检测、qRT-PCR等方法分析Mφ形态学、M2型Mφ相关表面标记CD206和IL-10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CD34^+组及其分别与AGM-S3、N-MSCs 2个共培养组培养10 d时收获的CD34^+CD45^+细胞数量(×10~3个)分别为:0.44±0.045 vs 0.63±0.170 vs 2.93±0.190(P<0.01);Mφ数量(×10~4个)分别为1.70±0.046 vs 1.49±0.057 vs 2.46±0.086(P<0.05)。Mφ与UC-MSCs共培养组及与N-MSCs共培养组CB-Mφ的CD206占比(%)为56.1±1.15 vs 60.0±1.76(P<0.05)、IL-10的相对表达量为6.8±0.748 vs 8.10±0.804(P<0.01)。结论 N-MSCs能促进成体造血和CB-Mφ向M2型Mφ的转变。 张秀秀 王蓓蕊 陈谊金 薛原 周涯 边国慧 赖默温 周琼秀 张勇刚 马峰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 人脐带血 拟胚体培养体系中造血表面标志的变化及其向红细胞分化潜能的研究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拟胚体(EB)造血相关表面标志物的变化及其向红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潜能。方法利用悬浮培养体系使人胚胎干细胞(h ESCs)形成三维囊状结构(EB),通过添加细胞因子BMP-4、SCF和FL使EB向造血前体细胞分化,通过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细胞发育各个阶段内皮及血细胞表面分子的变化情况以判断细胞的不同发育阶段。采用胰酶消化处理的方式将EB消化为单个细胞并向红细胞诱导分化,在诱导的d7、d14、d21取样,流式检测分析红细胞的成熟程度。结果在EB培养体系中,d6即可检测到造血前体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和CD31,且在EB培养的d6-d21,CD34+CD31+细胞的比例逐渐升高,到d15达到顶峰(8.86%)。在红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红细胞的纯度达73.22%,免疫荧光染色显示:ε亚基的阳性率为88%(424/482),γ亚基的阳性率为94%(326/347),而β亚基的阳性率为0%(0/167)。结论建立了1种EB悬浮培养体系和体外诱导红细胞的方法;EB的造血相关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呈现时序性变化,且由EB分化而来的红细胞具有早期胚胎红细胞的发育特点。 路旭琳 郁金凤 孙文翠 毛斌 邹庆 潘旭 赖默温 周涯 李晴 曾宪波 黄淑 周琼秀 周家喜 马峰关键词:红细胞 乌鲁木齐维吾尔族献血人群KIR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研究乌鲁木齐维吾尔族(简称乌市维族)献血人群17个KIR基因及基因型多态性特点。方法采集130名乌市维族无偿献血者外周血,应用多重PCR-SSP方法作KIR基因分型;根据等位基因频率网络数据库(AFND)中的ID号命名检测到基因型及单体型组成,以PEMS3.1软件对人群间KIR基因频率作卡方检验。结果130名乌市维族献血者个体均含有KIR基因2DL1、2DL4、3DL2、3DL3、2DP1和3DP1;3DL1、2DS4和2DL3较为常见,频率分别为0.709 1、0.708 5和0.722 6;2DL2、3DS1、2DS1、2DS3、2DS5和2DS2频率较低,分别为0.250 6、0.225 4、0.240 4、0.186 6、0.177 2和0.276 8。共发现30种KIR基因型,其中以ID号为1、2和5的基因型最为常见,频率分别为33.85%(44/130)、10.77%(14/130)和10.77%(14/130),还有1种基因型无法在AFND中查出其基因型。乌市维族献血者携带的KIR各基因中有10个的频率与南非圣族人明显不同(P〈0.01),有4~5个与拉萨藏族、四川汉族、浙江汉族和韩国人明显不同(P〈0.01),仅有1个与高加索人有明显不同(P〈0.01),而与乌市哈萨克族(简称哈族)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乌齐维族献血人群KIR基因分布与高加索人及乌市哈族相近。 王珏 李旭 周琼秀 何智关键词:维吾尔族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 乌鲁木齐 西藏藏族人群KIR基因多态性研究 周琼秀 宋宁 田力 姚志强 辛友盼 李晓娟 扎西顿珠 王珏3个厂家静注人免疫球蛋白Fc段生物学活性评价 张学俊 周琼秀 田力 刘彬 林方昭 袁靖 李长清拉萨地区藏族人群KIR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了解拉萨地区藏族人群16个KIR基因的多态性。方法从拉萨无偿献血者中选取224名拉萨地区藏族健康自愿者,采用多重PCR-SSP方法进行KIR基因检测。根据http://www.allelefrequencies.net/中的ID号命名基因型和单体型组成。结果在拉萨地区藏族人群中,框架基因KIR3DL2、3DL3、2DL4和3DP1存在于所有个体;较为常见KIR基因有3DL1、2DL1、2DL3、2DP1和2DS4,其基因频率分别为0.836 3、0.905 7、0.884 2、0.905 7和0.810 3;频率较低的基因有KIR2DS1、2DS2、2DS3、2DS5、3DS1、2DL2和2DL5,其基因频率分别为0.201 0,0.134 0,0.064 6,0.170 8,0.195 5,0.131 4,0.215 1;共发现20种KIR基因型,其中以ID号为1和2的基因型最为常见,频率为52.68%和15.63%。结论拉萨地区藏族人群KIR基因分布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之间较一致。 周琼秀 王珏 宋宁 田力 姚志强 辛友盼 李晓娟 扎西顿珠关键词: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 基因频率 血小板抗原HPA-18w在四川汉族人群中的调查 2010年 周琼秀 王玨 周昌华 李执如 陈强关键词:血小板抗原 捐献者 基因分型 扩增产物 分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