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春玲

作品数:35 被引量:277H指数:9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理学

主题

  • 21篇乳腺
  • 12篇成像
  • 7篇肿瘤
  • 7篇磁共振
  • 6篇导管
  • 6篇腺肿瘤
  • 6篇磁共振成像
  • 5篇乳腺癌
  • 5篇腺癌
  • 5篇加权成像
  • 4篇导管内
  • 4篇乳腺导管
  • 4篇乳腺肿
  • 4篇乳腺肿瘤
  • 4篇黏液
  • 4篇细胞
  • 4篇MRI表现
  • 4篇病变
  • 3篇导管内乳头状...
  • 3篇影像

机构

  • 28篇广东省人民医...
  • 10篇南方医科大学
  • 4篇华南理工大学
  • 4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广东省人民医...
  • 2篇广州市第一人...
  • 2篇广东省医学科...
  • 2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作者

  • 35篇刘春玲
  • 24篇梁长虹
  • 11篇张金娥
  • 7篇刘再毅
  • 7篇黄飚
  • 6篇何晖
  • 5篇张水兴
  • 4篇郭媛
  • 4篇周正根
  • 4篇孔庆聪
  • 4篇刘红军
  • 3篇吴磊
  • 2篇江新青
  • 2篇赵振军
  • 2篇杨林
  • 2篇杨蕊梦
  • 2篇朱叶青
  • 2篇杨万群
  • 1篇杨士芳
  • 1篇吴健

传媒

  • 4篇中国医学影像...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循证医学
  • 2篇肿瘤影像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广东医学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全国第6届头...
  • 1篇全国第七届头...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RI简化方案与标准方案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比较
2024年
目的:评估基于核磁共振成像(MRI)的乳腺检查简化方案(AP)对筛查乳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行乳腺常规MRI检查并有病理结果的186例患者共193个病灶。对入选病例使用3种方案进行阅片,包括标准全方案(FDP)、简化方案AP1(包括DWI、蒙片、第1期增强及首期增强减影)、简化方案AP2(包括DWI、蒙片、第1、2期增强及其减影图像)。分别比较3种方案的扫描时间、阅片时间及诊断效能指标。结果:AP1、AP2方案的扫描及阅片时间均低于FDP方案(P<0.001)。AP1、FDP和AP2的敏感度分别为80.9%、93.3%和96.6%。AP1与FDP(P=0.104)、AP2与FDP(P=0.305)的敏感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AP1与AP2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1)。FDP(86.5%)、AP1(92.3%)及AP2(89.4%)的特异度均无统计学差异。FDP、AP1及AP2均表现出较高的诊断准确性,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9±0.025、0.866±0.029及0.930±0.021,AP1的AUC低于FDP(P=0.014)及AP2(P=0.002),AP2与FDP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6)。结论:MRI的AP方案可节省医疗资源并提高工作效率,且AP2与FDP的诊断效能相当,AP2简化方案对筛查乳腺癌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连舟洋陈锴元陈显赞刘红军刘春玲
关键词:乳腺癌核磁共振成像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钼靶X线表现与病理分级、ER/PR表达的对照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钼靶X线特点,并分析其与病理分级、雌激素与孕激素受体(ER/PR)表达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单纯性乳腺DCIS,观察其钼靶X线表现,并与病理分级对照。结果 (1)钼靶表现:43例中单纯钙化10例,结构紊乱伴细小钙化5例,肿块伴钙化9例,单纯结构紊乱7例,单纯肿块8例,非对称性致密4例;钼靶X线评估在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中2、3类者共12例,其中结构紊乱及非对称性致密者11例。(2)43例中出现钙化者24例,表现为中间性钙化者13例,高度恶性钙化者11例,中间性钙化出现在非高级别组中6例,高度恶性钙化出现在高级别组中11例,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3)钼靶表现与病理分级、ER/PR表达的关系:11例非高级别组中,10例ER/PR阳性,6例钼靶表现为结构紊乱伴或不伴有细小钙化,2例表现为非对称性致密;32例高级别组中,14例ER/PR阳性,6例钼靶表现为结构紊乱,2例表现为非对称性致密,ER/PR表达与病理学分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钼靶表现与病理分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 DCIS的钼靶X线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对结构紊乱伴或不伴有细小钙化及非对称性致密易低估。钼靶X线表现与基于分子生物改变为基础的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对患者的预后、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参考价值。
刘春玲何晖张金娥梁长虹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腺X线摄影术
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的磁共振成像特征及与囊实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鉴别诊断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分析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并探讨与良性囊实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breast intraductal papillomatosis,BIDP)的鉴别。方法:回顾并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4年6月-2019年10月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并在术前行MRI检查的10例乳腺EPC患者及10例囊实性BIDP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乳腺EPC的MRI形态学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类型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特点,并探究其与囊实性BIDP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差异。结果:10例EPC均为结节/肿块型,其中8例为囊实性肿块,3例出现液平,2例合并导管扩张。乳腺EPC患者的平均年龄[(65.50±11.64)岁]显著大于囊实性BIDP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两组患者在实性部分抑脂T2WI信号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其余MRI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EPC在MRI上常表现为囊实性结构,实性部分在T2WI抑脂相常呈高或等信号,结合患者的年龄及MRI表现有助于与囊实性BIDP鉴别。
刘维肖刘春玲刘再毅吴磊黎娇叶维韬梁长虹
高b值拉伸指数DWI模型评估乳腺病变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高b值拉伸指数DWI的特点,并比较其与常规单指数DWI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能力方法77位患者包括52个恶性病变、20个良性病变、18个单纯性囊肿及23例对侧正常的乳腺组织纳入本组研究中.所有患...
刘春玲张金娥梁长虹
关键词:乳腺MRIDWI
乳腺X射线摄影及MRI评估伴微钙化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残余病灶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观察乳腺X射线摄影(MG)及MRI评估伴微钙化乳腺癌新辅助治疗(NAT)后残余病灶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伴微钙化的乳腺癌患者,均接受NAT及NAT前、后MG及乳腺MR检查,测量X线片中钙化最大径及增强MRI所示病灶强化最大径,评估NAT后X线片所示钙化范围变化,并记录病理所见残余肿瘤大小及完全缓解(pCR)等。观察NAT后X线片所见残余钙化范围最大径及增强MRI残余肿瘤强化灶大小与病理残余肿瘤大小的相关性,分析X线片钙化范围变化与pCR的相关性。以病理结果为标准,计算MRI评估残余肿瘤pCR的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结果145例中,144例浸润性癌,1例导管原位癌;NAT后67例达pCR。NAT后X线片所示钙化范围最大径与病理残余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P=0.49),增强MRI残余肿瘤强化灶大小与病理残余肿瘤大小呈中等相关(r=0.69,P<0.01)。NAT后钙化范围52例不变、65例缩小、28例增加,其间p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P=0.44)。MRI评估残余肿瘤pCR的敏感度为93.59%(73/78),特异度为62.69%(42/67),假阳性率37.31%(25/67),假阴性6.41%(5/78)。结论NAT后X线片所示乳腺癌残余钙化最大径与病理残余肿瘤大小之间无明显相关;MRI残余病灶大小与病理残余肿瘤大小呈中度相关,且以之评估残余肿瘤达pCR与否的效能较佳。
朱超刘春玲黎娇李品雄叶慧芬陈明蕾刘再毅刘再毅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腺X射线摄影磁共振成像新辅助治疗
ADC值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标记物间相关性的探讨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探讨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子预后标记物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DWI(b=0,1000 s/mm2)资料,测量ADC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记录分子预后标记物ER、PR、Ki67、HER2的表达情况,用非参数K-W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比较不同核级别浸润性导管癌间的ADC值差异及不同分子预后标记物与ADC值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级别的浸润性导管癌的ADC值间存在差异(χ2=11.160,P=0.04)。ADC值与ER表达强度(χ2=9.401,P=0.024)、Ki67表达(χ2=7.306,P=0.026)强度间存在相关性,且ADC值与二者表达百分比间存在弱负相关(r=-0.346,r=-0.289)。ADC值与PR表达(χ2=3.499,P=0.321)、HER2表达(χ2=-1.467,P=0.143)及三阴乳腺癌与非三阴乳腺癌间表达无相关性(χ2=-0.258,P=0.796)。结论低ADC值与高核级别及ER、Ki67高表达相关,而与HER2、PR表达无相关性,反映了乳腺癌不均质性的生物学特性,可能对患者的治疗方式及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刘春玲何晖刘再毅张水兴梁长虹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ADC值KI67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观扩散系数三阴乳腺癌
数字乳腺X线断层摄影检查技术及其诊断应用规范专家共识被引量:3
2021年
乳腺癌的发病率一直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根据最新的癌症统计[1],2020年全球乳腺癌的新发病例约226万例,首次超过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而死亡率排在第5位,其发生率增加可能与生育率下降及肥胖相关[2]。而2019年统计的2013年我国乳腺癌新发病例约为27.9万,死亡率居第5位[3]。
数字乳腺X线断层摄影检查技术、诊断规范专家组刘春玲梁长虹
关键词:乳腺
岩尖积液的CT及MRI表现
2014年
目的通过观察岩尖积液的CT、MRI征象,分析岩尖积液的影像学特征及CT、MRI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有CT和(或)MRI资料的岩尖积液患者24例。在图像上观察病灶的形态、大小、密度或信号特点、强化模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影像表现。结果 24例中岩尖积液累及多个气房21例,单个气房病变3例。其中13例行CT检查的患者中,与脑灰质相比,病变呈低密度8例,呈等密度4例,不同气房内分别呈等密度和低密度1例,各气房内病灶密度均匀;12例病变周边骨质有硬化,1例无明显硬化边。15例患者行MRI检查,与脑灰质相比,T1WI呈低信号8例,呈等信号7例;T2WI均呈高信号;T1WI、T2WI信号均匀。其中9例行增强扫描,病变气房、岩尖及其周围脑膜均未见异常强化。所有病变侧岩尖均无骨质破坏,骨皮质无中断,无膨胀表现。结论岩尖积液典型表现为单侧岩尖多个或单个气房内密度增高,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无骨质破坏,岩尖无膨胀。
周正根黄飚刘春玲
关键词:岩骨尖炎症磁共振成像
MSCT鉴别诊断肺门区炎性块影与中央型肺癌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门区炎性块影(HPIM)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探讨其与中央型肺癌(CLC)的区别。方法对经手术病理或抗感染治疗证实的HPIM14例患者的MSCT回顾性重建,显示病灶与支气管树、中央血管及支气管动脉的关系,并与同期20例CLC做同等重建对比分析。结果HPIM组炎性假瘤支气管内见良性占位(4/6),彗星尾征(4/6),支气管黏液嵌塞(3/6),桃尖征(3/6);球形肺炎8例均未见支气管异常改变,短直边征(6/8),边缘模糊(5/8);中央血管及支气管动脉均显示正常或相对正常。CLC组支气管壁内外见肿瘤侵犯(19/20),长直边征(11/20),远肺门侧炎性渗出(12/20);增强薄层重建可区分肿瘤边界(15/20),中央血管见不同程度的受侵改变(19/20),支气管动脉异常(18/20),纵隔淋巴结肿大(15/20)。结论MSCT多征象综合分析并结合支气管及血管重建能较好地鉴别HPIM和CLC。
王荣品赵振军张金娥刘春玲梁长虹
关键词:炎性假瘤球形肺炎
不同类型乳腺黏液样癌的MRI征象及与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相关性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乳腺黏液样癌的MRI表现及与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35例乳腺单纯型黏液癌(PMBC)及15例混合型黏液癌(MMBC)的MRI资料,分析其形态学特征、T1WI及T2WI信号特点、动态增强模式、DWI信号及ADC值,并与分子生物学指标(ER、PR、CerbB-2、Her-2、Ki-67等)相对照。【结果】PMBC以椭圆形(16/35,45.7%)、圆形(10/35,28.6%)多见,且边界清晰(26/35,74.3%),多有分叶(31/35,88.6%);MMBC以不规则形(9/15,60%)多见,且边界不清(13/15,86.7%),以毛刺状及不规则边缘多见。PMBC与MMBC的T2WI信号不同,前者T2WI为明显高信号(33/35,94.3%),后者主要呈高低混杂信号(11/15,73.3%)。PMBC与MMBC的早期强化率分别为(114.7±9.1)%和(165.6±14.3)%;前者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曲线)Ⅰ型28例,Ⅱ型7例,后者Ⅱ、Ⅲ型均为7例,Ⅰ型1例。PMBC的ADC值(1.91±0.06)×10^(-3)mm^2/s,MMBC约(1.13±0.08)×10^(-3)mm^2/s。两组间形态、边界、T2WI信号、早期强化率、TIC曲线、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MBC、MMBC患者的ER、PR、Cerb B-2阳性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Ki-67、Her-2阳性率MMBC显著高于PMBC(P<0.05)。【结论】MRI可从形态、信号、动态增强及ADC值等多个方面鉴别PMBC与MMBC,其中PMBC影像征象更具特征性,分析其与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相关性,间接提示MMBC较PMBC的预后较差。
郭媛孔庆聪朱叶青刘春玲何晖张金娥杨蕊梦江新青
关键词:MRI弥散加权成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