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急性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2篇早幼粒细胞
  • 2篇早幼粒细胞白...
  • 2篇粒细胞
  • 2篇粒细胞白血病
  • 2篇急性早幼粒
  • 2篇急性早幼粒细...
  • 2篇急性早幼粒细...
  • 2篇急性早幼粒细...
  • 1篇血液
  • 1篇血液病
  • 1篇早幼粒细胞性
  • 1篇粘附
  • 1篇粘附分子
  • 1篇柔红霉素
  • 1篇三氧
  • 1篇三氧化二砷

机构

  • 4篇山东大学

作者

  • 4篇于桂兰
  • 2篇许洪志
  • 2篇刘新
  • 2篇王相华
  • 2篇隋潇徽
  • 2篇李颖
  • 2篇黄敏
  • 2篇陈玲
  • 1篇徐功立
  • 1篇李元堂
  • 1篇王欣
  • 1篇赵广玲

传媒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第13届全国...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经历了蒽环类药物为主的联合化疗,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亚砷酸(As2O3)治疗3个阶段,由于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上存在PML/RARα融合基因,ATRA和As2O3作用于PML/RARα融合基因诱导分化及凋亡,使APL在治疗上有很大的突破,甚至可以治愈。尽管如此,仍有约12%~30%的患者在早期诱导缓解失败、复发或死于相关并发症阻[1],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早期死亡,
黄敏许洪志隋潇徽刘新李颖王相华于桂兰
关键词: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柔红霉素
细胞间粘附分子在恶性血液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8年
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I-CAMs)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粘附分子,涉及细胞-细胞粘附。它在维护正常组织的稳定、介导炎症细胞的迁移及肿瘤转移等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研究发现在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病患者中I-CAMs高水平表达,并在血液循环中发现其可溶性分子。它们可能在恶性血液病的发生、转移、评估预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陈玲于桂兰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研究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化疗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化疗药物应用时机和剂量;观察ATRA、三氧化二砷(As2O3)、柔红霉素(DNR)三药联合应用于巩固维持治疗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
许洪志黄敏隋潇徽刘新李颖王相华于桂兰王欣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化疗药物联合化疗DNRAPL
文献传递
ICAM-3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3(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3,ICAM-3)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中的表达及其在临床疗效、髓外浸润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骨髓涂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33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blstic leukemia,ANLL)、2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治疗前后及10例正常对照骨髓单个核细胞ICAM-3的表达率。结果化疗前AL组ICAM-3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ANLL组与ALL组比较ICAM-3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T-ALL组与B-ALL组ICAM-3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AM-3的表达与患者发病年龄、性别、就诊时血红蛋白(Hb)、血小板(BPC)等因素无关,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467,P<0.01);外周血白细胞(WBC)≥100×109患者ICAM-3的表达率比WBC<100×109组高(P<0.05);所有AL患者经过一个疗程化疗后ANLL、ALL未缓解组的ICAM-3表达率明显高于缓解组(P<0.01),但缓解组与对照组之间ICAM-3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浸润组骨髓AL细胞ICAM-3表达率高于无组织浸润组(P<0.01)。结论ICAM-3在AL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表达水平的高低可作为AL观察临床疗效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同时,AL的组织浸润机制可能与细胞间粘附分子表达升高有关。
陈玲于桂兰李元堂赵广玲徐功立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