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彦松
- 作品数:70 被引量:774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宁武天池干海湖泊沉积物的部分非磁滞剩磁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应用部分非磁滞剩磁(pARM)谱,对山西宁武天池干海湖泊沉积物携带的磁信息研究表明,粗磁铁矿颗粒(MD)是主要载磁矿物颗粒,其pARM谱在低矫顽力区间(AF<20 mT)达到最高值;而细磁铁矿颗粒(PSD-SD)为次要载磁颗粒,其pARM谱在高矫顽力区间(AF>20 mT)稍有突起。但是,剖面三个层位具有不同特征,上层(大约7.3~4.0 ka)的粗磁性矿物颗粒含量最高,下层(大约12.0~13.0 ka)次之,而中层(大约12.0~7.3 ka)相对最低;中层的细磁性颗粒含量最高,下层和上层的细磁性颗粒含量次之。pARM谱分析结果与磁滞曲线测量获得的磁畴结果一致。在较高的交变磁场区间获得的pARM可以有效地压抑粗磁颗粒的信息,进而使细磁颗粒的信号增强。应用pARM谱分析,能有效判别样品中磁性矿物的磁畴状态,有助于沉积物的古气候、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
- 张淑伟刘青松王喜生Cioppa Maria霍俊杰吕义清乔彦松赵越
-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岩石磁学
- 川西高原风尘堆积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 川西高原河流谷地内零星分布的黄土是研究西南季风和高原季风形成、演化以及古环境变迁过程与机制的理想地质记录。该区黄土物源的系统研究,对探讨物源区环境演化过程及大气环流形成演化模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正确理解各种指标古气候...
- 綦琳乔彦松
- 关键词:川西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地球化学
- 泸定昔格达组磁性地层与古环境(摘要)
- 昔格达组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连续的晚新生代地层,广泛分布于川西高原东南地貌边界带边缘及外围的断陷盆地与古谷地中,以安宁河、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河谷与盆地中保存较好,常见沉积厚度100-200m不等,厚者达400m以上(...
- 王书兵赵志中乔彦松蒋复初
- 关键词:磁性地层古环境昔格达组有机碳含量
- 文献传递
- 基于碎屑锆石年代学对黄土高原物源及其时空差异的理解与展望被引量:1
- 2021年
- 中国黄土高原保存着全世界分布范围最广、厚度最大、连续性最好的风尘堆积,是第四纪非常有价值的陆相古气候古环境地质档案。半个多世纪以来,学界对风尘沉积的气候记录和黄土高原的成因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对黄土粉尘的确切来源以及物源历史是否存在时空变迁等问题尚存在广泛争议。通过对现有锆石年龄谱数据的统计分析,着重从黄土与周缘沙漠的亲缘关系、轨道年龄尺度和构造年龄尺度的角度着手,获得以下认识:(1)在获得北方干旱区沙漠确切年代学信息的基础上,应用碎屑锆石U-Pb年龄谱法有望实现厘清黄土与风成沙之间物源亲疏关系的远景目标。(2)现有数据识别出L1黄土的物源可能存在空间差异。(3)支持冰期-间冰期的黄土物源未发生重大改变的观点。(4)在构造时间尺度上,不同地区年龄谱表现出可能发生物源转移的时段明显重叠。(5)有限的红黏土年龄谱数据显示物源的空间差异很可能在第四纪之前就已存在。鉴于目前的数据量还较少,有必要深入开展工作。应用该方法,可以在连续的长时间尺度下对黄土物源变化历史开展研究,并为将来在黄土高原开展多地区多剖面物源对比工作积累数据集。
- 牛燕宁綦琳乔彦松
- 关键词:物源示踪黄土高原
- 江西九江红土堆积的粒度特征及成因研究被引量:21
- 2009年
- 在南方红土的研究中,区分不同地区红土地层的成因类型是研究区域古环境演化的关键。以江西九江红土剖面为例,通过系统的粒度分析,并与西峰黄土、古土壤样品及代表性河、湖相沉积的粒度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九江红土与西峰黄土、古土壤样品具有相似的粒度分布特征,而与河、湖相沉积有较大区别。其中,九江剖面上部的下蜀土与西峰黄土粒度特征相近,而剖面下部的网纹红土与西峰古土壤样品更为相似,表明江西九江红土堆积与中国北方黄土一样属于风尘堆积。研究成果为古环境信息的进一步提取奠定了基础。
- 李敬卫乔彦松王燕彭莎莎
- 关键词:网纹红土下蜀土粒度特征
- 风尘堆积全岩和石英粒度变化对风化成壤强度的指示被引量:14
- 2007年
- 已有研究表明,黄土中的石英组分在黄土区的气候条件下基本不受风化作用的影响。文章对西峰剖面新近纪风成三趾马红土和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样品进行全岩和石英粒度测试,并计算了不同风化成壤强度样品的全岩-石英粒度中值粒径差值。结果显示,与石英粒度相比,全岩样品含有更多的细粒组分,表明全岩粒度是风尘原始粒度与后期风化成壤作用共同的产物。根据此原理,用二者中值粒径差值定义一个风化指数(Gw),风化强度愈强,Gw愈大,可作为反映风化成壤强度的有效指标。该指标在西峰剖面6.2Ma以来风成堆积序列的应用显示,晚中新世-上新世期间风化强度较强,第四纪以来风化强度呈总体减弱趋势,其趋势与不断增大的全球冰量和粉尘沉积速率相吻合。我们认为,全球变冷和亚洲内陆干旱化程度的加剧是导致风化成壤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 刘进峰乔彦松郭正堂
- 关键词:粒度石英颗粒风化作用
- 青藏高原东缘300 ka BP以来的干旱化演化过程及其原因
- 很多证据表明,青藏高原隆升是导致新生代全球和东亚区域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中国处在很多大气环流的交汇部位,气候主要受东亚季风、印度洋西南季风、西风环流、高原季风的影响,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不同...
- 乔彦松綦琳刘宗秀王燕姚海涛杨婧赵志中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黄土-古土壤序列干旱化
- 成都平原红土堆积的风成成因证据被引量:57
- 2007年
- 成都平原地区的红土剖面一般由3部分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成都粘土层、网纹红土层、河流相砂砾石层。文章对位于成都双流的胜利红土剖面样品的粒度、石英颗粒表面形态以及稀土元素分布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将研究结果与甘孜地区的典型黄土样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红土剖面中的成都粘土、网纹红土层是以具有风成特性的细颗粒物质为主,并且其粒度分布及粒度参数特征与甘孜地区典型风成黄土样品非常相似,而与该剖面中下伏的河流相样品有很大不同。成都粘土及网纹红土样品的石英颗粒与甘孜黄土及北方黄土一样,大多数都呈不规则的棱角状、次棱角状。红土堆积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甘孜黄土也非常相似。所有这些证据都表明成都平原红土剖面中的成都粘土及网纹红土层属于风成成因。本次分析结果结合以前的研究表明,第四纪中期整个长江流域的环境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冰期时植被覆盖率的大幅度降低,而青藏高原在此时期的快速隆升可能是形成该区环境变化的直接原因。
- 乔彦松赵志中李增悦王燕傅建利王书兵李朝柱姚海涛蒋复初
- 关键词:成都平原
- 川北若尔盖高原红原泥炭剖面孢粉记录的晚冰期以来古气候古环境的演变被引量:35
- 2006年
- 利用14C测年及孢粉分析方法对位于若尔盖高原的红原泥炭剖面进行了系统研究,重建了若尔盖地区晚冰期以来古环境的演化历史,并识别在此期间发生的主要气候事件。结果表明:该区晚冰期的气候特点为冷偏干或凉偏干,冷暖波动频繁。其中,14.1~13.4、12.4~12.0和10.5~10.0kaBP之间的冷阶段分别对应于OldestDryas、OlderDryas及YoungerDryas事件;发生于12.6~12.4和12.0~10.5kaBP左右的暖阶段分别对应于Bolling及Allerod暖期。YoungerDryas事件之后,气候总体以温湿为主要特征,8.9~8.7和6.1~5.8kaBP之间的明显降温为全新世期间的2次冷事件。孢粉记录所反映的若尔盖地区晚冰期以来的气候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 王燕赵志中乔彦松王书兵李朝柱宋利峰
- 关键词:孢粉晚冰期
- 秦安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石英颗粒形态特征、粒度分布及其对成因的指示意义被引量:32
- 2005年
- 对QA-I剖面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石英颗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粒度测试,并与第四纪典型黄土样品进行了对比.QA-I剖面石英颗粒以次棱角状和棱角状为主,与第四纪黄土一致;粒度以小于50μm的粉砂级组分占绝对优势,最大粒径小于120μm,进一步支持QA-I剖面为典型风尘沉积.古土壤层的石英和全岩粒度均小于黄土层,指示它是加积型古土壤,具有季风环境下土壤的典型特征.本研究为中新世黄土的成因和形成过程提供了新的沉积学证据.
- 刘进峰郭正堂乔彦松郝青振袁宝印
- 关键词: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石英颗粒扫描电子显微镜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