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新
- 作品数:5 被引量:30H指数:2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计算机X线摄影图像质量控制
- 2005年
- 目的:改善计算机X线摄影(CR)的图像质量,提高CR系统的稳定性。方法:分析本科室CR图像密度不均匀的原因,测试本科室CR系统,再进行PMT(光电倍增管)校正。测试本地6家医院7台不同机型的CR系统,然后制成胶片并用密度仪分别检测其密度。结果:所有CR图像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误差。测试中密度误差小于0.5的有2台,占测试机器的29%,密度误差大干0.5有5台,占测试机器的71%。经PMT校正后本科室CR图像密度误差从0.51下降到0.12。结论:适时监测CR图像密度误差,及时进行PMT校正是保证CR系统稳定运行和提高CR图像质量的有效办法。
- 杨伟陈永新
- 关键词:计算机X线摄影光电倍增管图像质量控制CR图像质量CR系统PMT
- 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和回声强度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7
- 2000年
- 目的 探讨心肌组织背向散射积分 (IB)和回声强度 (EI)是否可用于临床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在 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 2周内 ,用HP 5 5 0 0型超声诊断仪和DFY型超声图像定量分析诊断仪 ,在胸骨旁左室乳头肌短轴切面 ,分别测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支配区域心肌组织 (分别相当于左室乳头肌短轴切面上 1 2、4、8点的位置 )的IB和EI心动周期变化幅度 (CVIB和CVEI)值 ,以CVIB和CVEI值≤同一切面三个不同部位中最高值的 1 /2作为诊断心肌梗死的标准 ,部分病例与冠脉造影结果对比。结果 用两种超声组织定征方法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均为 91 .43% ,所确定的梗死部位与冠脉造影吻合。结论 利用IB和EI进行超声组织定征可做为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无创性定性、定位新方法。
- 王志刚冉海涛黄晶陈庆伟苏海兵蒲世玉邹建中陈永新何明菊
- 关键词:背向散射积分回声强度心肌梗死超声波
- X线介入手术的综合防护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研究在X线介入手术中对散射线的综合防护方法。方法:用水模模拟人体被检部位,以操作医生在手术中身体所处的不同位置为检测点,用INOVISION451P分别测试各个检测点散射线,分析各个检测点在使用防护用品前后散射线的情况;以水模为中心,分别测试同一水平6个方向上距水模45cm、90cm的点,分析散射线在不同距离的变化情况。结果:综合使用各种防护用品,能阻挡61.1%~99.3%的散射线(P<0.05);增加检测点到水模的距离,散射线强度明显降低(t=61.075,P=0.0001)。结论:医生在X线介入手术中利用多种防护用品进行综合防护,并尽量远离被检部位,才能达到很好的防护效果。
- 杨伟陈永新
- 关键词:散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