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会文

作品数:37 被引量:254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地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北京市科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5篇病毒
  • 13篇艾滋病
  • 6篇病毒治疗
  • 5篇抗病毒
  • 5篇抗病毒治疗
  • 5篇HIV
  • 4篇乳头
  • 4篇细胞
  • 4篇梅毒
  • 4篇免疫缺陷
  • 4篇艾滋病病毒
  • 3篇人乳
  • 3篇皮肤
  • 3篇综合征
  • 3篇疗效
  • 3篇瘤病毒
  • 3篇免疫
  • 3篇感染者
  • 3篇HIV/AI...
  • 3篇HIV感染

机构

  • 35篇北京地坛医院
  • 9篇北京大学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结核病...
  • 1篇航空工业中心...
  • 1篇生物技术有限...

作者

  • 37篇闫会文
  • 27篇伦文辉
  • 16篇吴焱
  • 12篇刘彦春
  • 12篇徐克沂
  • 6篇赵兴云
  • 6篇李兴旺
  • 6篇魏春波
  • 6篇袁柳凤
  • 5篇刘静
  • 4篇宋歌
  • 4篇屈文妍
  • 4篇赵红心
  • 4篇王克荣
  • 4篇宋映雪
  • 4篇吴冬玲
  • 3篇黄海静
  • 3篇杨民
  • 2篇任刚
  • 2篇朱学骏

传媒

  • 12篇中国艾滋病性...
  • 5篇中华皮肤科杂...
  • 4篇临床皮肤科杂...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中国性科学
  • 1篇中华护理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结核病与胸部...
  • 1篇Chines...
  • 1篇中国药物警戒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庆祝中国中医...
  • 1篇全国传染病护...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口腔黏膜渗出液快速诊断试剂与血清ELISA试剂检测不同人群HIV-1抗体的评价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口腔黏膜渗出液(OMT)快速诊断试剂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检测不同人群HIV—1抗体的-致性。方法对已经过生物梅里埃ELISA试剂检测血清HIV-1抗体阳性并经蛋白印迹(WB)试验确诊的H1V感染者200例(HIV阳性组),和经过生物梅里埃ELISA试剂检测血清HIV-1抗体阴性的健康人群600例(HIV阴性组)采集OMT标本,使用OMT快速诊断试剂进行HIV-1抗体检测。同时评价口腔黏膜渗出液快速诊断试剂在实际应用中的影响因素。结果HIV阳性组200例中198例OMT标本检测为阳性,其中192例(96%)检测线清楚,易做阳性结果判断。4例(2%)“模糊”,2例(1%)“很模糊”,需经专业人员判断;2例(1%)检测线“看不见”,为阴性。HIV阴性组600例OMT标本检测HIV抗体全为阴性。结论口腔黏膜渗出液快速诊断试剂与生物梅里埃血清ELISA诊断试剂检测HIV-1抗体相比,在HIV阳性标本中检测一致性为99.0%,在HIV阴性标本中检测一致性为100%,总体-致性为99.75%。
吴焱王克荣韩晶赵红心曾辉徐克沂刘彦春闫会文李兴旺伦文辉
关键词:HIV抗体口腔黏膜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乳头乳晕湿疹样透明细胞棘皮瘤:国内首报及文献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乳头乳晕湿疹样透明细胞棘皮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及诊断。方法分析我国首例乳头乳晕湿疹样透明细胞棘皮瘤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特征, 并与国外文献中该类病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女, 左侧乳头乳晕反复皮疹伴瘙痒2年余。皮肤科情况:左侧乳头乳晕皮肤肥厚, 乳晕散在红斑、色素脱失与色素沉着斑, 上覆少许痂屑。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局灶性痂屑, 局部角化不全, 皮突融合延长, 棘层肥厚, 局灶性海绵样水肿, 棘细胞层可见透明细胞团块, 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 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过碘酸希夫染色阳性, 上皮膜抗原染色阳性。局部外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有效, 有明显渗出时外敷3%硼酸溶液可使症状缓解。随访6个月, 患者曾间断复发2次, 应用上述治疗有效。结论乳头乳晕湿疹样透明细胞棘皮瘤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 是一个新的亚型, 病理是其诊断的金标准。
魏瑾闫会文赵天威冉立伟伦文辉张建中
关键词:棘皮瘤皮肤表现湿疹
微波及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胸腺五肽治疗女性尖锐湿疣被引量:9
2008年
宋映雪闫会文伦文辉
关键词:女性尖锐湿疣咪喹莫特乳膏胸腺五肽醋酸白试验哺乳期妇女肾功能损害
SARS死亡病例影像表现及病理对照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探讨SARS死亡病例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搜集 31例SARS死亡病例的影像资料 ,其中 2 7例摄床旁X线胸片 ,8例行高分辨率CT(HRCT)扫描 ,并对其中 9例尸检病例进行影像 病理对照研究。结果 SARS病人临终前胸部X线表现以大片状和多片融合阴影多见(19例 ) ,白肺 8例。病变呈多发、弥漫分布 ,密度高低混合 ,支气管气像常见 (16例 )。CT表现为多发的大片状磨玻璃样密度阴影 (5例 ) ,可合并其他部位的肺实变 (3例 ) ,病灶有融合趋势。病理对照研究提示影像表现的病理基础是肺组织广泛实变、淤血、出血 ,镜下可见肺泡内透明膜形成及支气管内膜脱落。结论 SARS病人临终前病变进展迅速 ,范围广 ,影像检查能够为评价病情、观察动态变化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许东海贾翠宇李常青王薇石晓红张世杰孟欣张伟李洪璐任刚李新民闫会文
关键词:SARS死亡病例影像表现病理对照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HIV感染伴湿疹皮炎患者免疫状态与致敏原斑贴试验结果
2021年
目的了解HIV感染伴湿疹皮炎患者的接触致敏情况,并初步分析其与免疫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欧洲标准变应原系列对门诊或病房就诊的HIV感染伴湿疹皮炎患者进行斑贴试验及随访,采用病史回顾和随访的方法来确定斑贴试验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共入组HIV感染伴湿疹皮炎患者99例,其中男性97例,平均年龄为(34.6±8.9)岁。共有29例(29.3%)患者出现至少一种斑试物质斑贴试验阳性,斑试阳性物质阳性率由高到低分别为氯化钴(11.1%)、硫酸镍(10.1%)、卡巴混合物(8.1%)、对苯二胺(4.0%)、芳香混合物(3.0%)、甲醛(2.0%)、重铬酸钾(1.0%)、尼泊金混合物(1.0%)和倍半萜烯内酯混合物(1.0%)。患者中CD4细胞<200个/μL者和≥200个/μL者的斑贴试验阳性率分别为30.0%和29.1%,两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细胞>836个/μL者和≤836个/μL者的斑贴试验阳性率分别为39.2%和18.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中CD4/CD8比值<1者和≥1组的斑贴试验阳性率分别为30.4%和14.3%,两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IV感染伴湿疹皮炎患者进行斑贴试验,有利于查找这一人群中湿疹皮炎的原因以及预防复发;斑贴试验阳性率与患者CD8细胞计数有关,但接触致敏与免疫状态的关系仍待进一步研究。
刘静袁柳凤庞艳华闫会文伦文辉
关键词:湿疹皮炎斑贴试验CD4细胞CD8细胞
HAART相关症状性高乳酸血症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初步研究中国艾滋病患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过程中发生的症状性高乳酸血症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北京地坛医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所有接受HAART的患者每1-2月进行临床随访,共发现8例症状性高乳酸血症患者,对其治疗前后的免疫状况、治疗方案、高乳酸血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临床处理和预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所有8例症状性高乳酸血症患者,均在发病前服用过含有司他夫定的HAART方案9-24个月,临床症状以自觉疲乏、恶心、腹部胀痛、肌肉酸痛、运动后呼吸困难为多见,血乳酸水平3.4-10.0mmol/L。5例未出现乳酸酸中毒的症状性高乳酸血症患者,经换药或停药并对症处理后均好转;3例发展为乳酸酸中毒,病情严重,其中1例死亡。结论引起高乳酸血症的原因较多,司他夫定可能是主要因素。
吴焱伦文辉闫会文刘彦春徐克沂
关键词:艾滋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副作用高乳酸血症
HIV/AIDS病人HAART后免疫重建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8
2015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24个月以上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免疫重建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相关因素的影响程度。方法在2003年7月至2012年3月,于北京地坛医院接受HAART的HIV/AIDS病人治疗24个月后病毒载量<40拷贝/mL的1900例中,根据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水平,将CD4细胞<250个/μL的100例病人作为免疫重建不良组,将剩余的CD4细胞>250个/μL的病人按年龄进行分层随机抽样,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109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病人基本资料、基线及治疗3、6、12、24个月的临床数据,用单变量(t检验等)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方法,对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建立ROC曲线,评价其影响程度。结果影响免疫重建的HIV感染相关因素包括HAART时间及基线CD4细胞水平,根据以上因素建立ROC曲线,显示评价免疫重建的最佳治疗时间界值为4.5年,敏感性34.9%,特异性81.0%;影响免疫重建效果的基线CD4细胞计数界值是136.5个/μL,敏感度64.2%,特异性86.0%。结论免疫重建不良现象更容易发生在基线CD4细胞计数<136.5个/μL的病人,HAART后CD4细胞计数的重建周期约4.5年左右。
杜云玲万钢吴焱闫会文伦文辉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免疫重建影响因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人乳头瘤病毒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9年
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人群中,男、女生殖器部位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风险增加,而持续的高危HPV感染可以导致癌症的发生。研究表明,HIV与HPV之间可以相互作用,互为另一种病毒的危险因素,已感染其中一种病毒,则感染另一种病毒的风险增加,目前对二者共感染的机制尚不清楚。该文主要对HIV与HPV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
宋歌闫会文吴焱
关键词:HIVHPV相互作用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HIV/AIDS Patients in Ditan Hospital被引量:1
2004年
Objective: To elucidat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HIV/AIDS patients seeking care at Ditan Hospital in an attempt to guide early diagnosis in routine medical care.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85 HIV/AIDS cases from January 1990 to June 2002 was completed using SPSS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Male to female ratio was 1.8 :1. Subjects ranged in age from 1 year old to 64 years old. 16 cases were younger than 20 years old with the median age among the younger subset at 7.7 years. 169 cases were older than 20 years old with a median age of 36 years old. 29% of the subjects were peasants. The remaining 71%, were of other unspecified occupations. 90.8% of individuals were of Han descent while 3.7% of individuals were of a minority heritage. 50.3% of subjects were married; 23.8% have never married; 8.1% were divorced; and the remaining 17.8% were of unknown marital status. Of those represented in this study, 36.8% came from the Henan province; 17.8% were from Beijing; 8.6% were from Shanxi; 31.4% from the other 20 provinces of China; and 5.4% from outside of China. Mode of transmission: 40.0% (74/185) contracted HIV through unprotected sexual contact; 29.2% (54/185) through receiving blood or plasma transfusions; 21.1%(39/185) through donating plasma; 7 cases were intravenous drug users; 7 cases were vertically transmitted. Mode of transmission was unknown in 4 cases. Clinical categories: An included 45 cases; B included 85 cases: C consisted of 76 cases. 12 cases were deceased. Initial presentation: 39 cases presented with fever ,cough and diarrhea. 37 cases had fever and cough only. 38 cases presented with chronic diarrhea. 16 cases were discovered incidentally at time of operation. 8 cases presented with fungal infection of the oral cavity or in esophagus. The common HIV associated symptoms and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were: weight loss and diarrhea, respiratory diseases, der-matologic diseases, anemia , neutropenia. Diseases of other organ systems were less common. Common misdiagnoses incl
刘彦春徐克沂张福杰赵红心李兴旺李秀兰闫会文
关键词:HIV
某院皮肤科门诊猴痘患者临床特征与用药治疗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北京市某医院皮肤科门诊诊断为猴痘(Mpox)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用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6月1日至2024年6月15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皮肤科门诊诊断为猴痘的51例患者就诊情况,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用药治疗。结果51例猴痘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57岁,年龄中位数为33(30,40)岁,发病前均有男男性接触史,患者潜伏期为1~30 d,中位数7 d,最常见临床表现为皮疹(51/51,100.00%),其次为发热(31/51,60.78%)。原发皮疹为丘疱疹或脓疱样皮疹,主要表现为脓疱的中央坏死结痂,皮疹分布局限在生殖器、肛周的患者24例(24/51,47.06%);首发皮疹为全身泛发的脓疱疹的12例(12/51,23.53%);先局部发疹而后发展至全身的15例(15/51,29.41%)。51例患者中31例出现发热(31/51,60.78%),20例未出现发热(20/51,39.22%),患者发热与皮疹出现的先后顺序并不相同。在所有猴痘患者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者32例(32/51,62.75%),HIV阴性19例,HIV阳性者中处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阶段(CD4^(+)T淋巴细胞<200个/μL)2例(2/51,3.92%),其中1例死亡。梅毒血清学阳性25例(25/51,49.02%)。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39例(39/51,76.47%)采用对症支持治疗,包括外用和口服抗感染药物(如夫西地酸乳膏、聚维酮碘溶液、伐昔洛韦、头孢丙烯等),12例患者未应用任何药物治疗,除1例死亡外,大多数结局良好。结论猴痘患者以男男性接触人群为主,临床表现以脓疱疹伴中央坏死结痂为主,部分患者伴有发热,AIDS患者合并猴痘可造成死亡,大部分患者采用抗感染药物对症治疗后预后良好。
刘静闫会文赵兴云袁柳凤赵天威张伟伦文辉
关键词:猴痘猴痘病毒皮疹男男性接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