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乾昆

作品数:19 被引量:70H指数:6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0篇颅内
  • 8篇血管
  • 7篇颅内动脉
  • 6篇动脉
  • 4篇血管内介入
  • 4篇再狭窄
  • 4篇支架置入
  • 4篇置入
  • 4篇置入术
  • 4篇疗效
  • 4篇介入
  • 3篇动脉狭窄
  • 3篇动脉硬化
  • 3篇支架置入术
  • 3篇术后
  • 3篇内支架
  • 3篇颅内动脉硬化
  • 3篇颅内动脉粥样...
  • 3篇阿加曲班
  • 2篇单纯药物

机构

  • 13篇南京军区南京...
  • 7篇福建医科大学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皖南医学院弋...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通市第三人...

作者

  • 19篇蔡乾昆
  • 11篇刘新峰
  • 10篇徐格林
  • 7篇孙文
  • 6篇周露露
  • 5篇朱武生
  • 5篇李永坤
  • 5篇刘德志
  • 4篇叶励超
  • 4篇熊云云
  • 4篇陈春暖
  • 4篇包元飞
  • 4篇蔡若蔚
  • 3篇陈祥荣
  • 3篇李敏
  • 2篇王涛
  • 2篇陈茂刚
  • 2篇张治中
  • 2篇黄显军
  • 2篇刘文华

传媒

  • 3篇中华老年心脑...
  • 3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0篇2013
  • 2篇201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疗效及对影响疗效相关因素的分析和干预
第一章血管内介入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长期疗效比较研究背景及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亚洲人群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经过常规药物治疗仍有很高卒中复发风险,因此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
蔡乾昆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治疗单纯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围手术期并发症围手术期并发症颅内支架
文献传递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反复发作一例
2013年
患者男,46岁。2012年1月12日因反复头痛1年余加重1个月,收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入院后体检:意识清楚,精神差,能配合体检,定向力、记忆力及计算力正常。两侧视力及视野均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为2.5 mm,对光反射正常,眼球活动自如。两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四肢深浅感觉正常,腱反射正常。共济运动正常,屈颈距颌下一横指,Kerning征阴性,双侧Brudzinski征阴性。
周露露包元飞蔡乾昆肖露露李敏王兆露徐格林刘新峰朱武生刘丽
关键词:复发诊治抗凝治疗
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长期疗效比较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及单纯药物治疗对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卒中注册系统因重度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的患者,按有无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分为血管内介入组和单纯药物组。主要终点事件为30d内任何脑血管事件、死亡及30d后责任血管同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次要终点事件为30d后责任血管同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比较两组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及研究次要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42例,血管介入组69例,单纯药物组73例。两组主要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30d、1年、2年、3年的累积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3%、15%、21%、29%;1%、15%、22%、27%。但血管内介入组次要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纯药物组(P=0.026),2组1、2、3年累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13%、15%;14%、21%、34%。Cox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治疗方式(HR:2.601,95%CI1.042—6.495,P=0.041)和主要血管危险因素的数量(HR=3.322,95%CI1.116—9.894,P=0.031)是次要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单纯药物治疗比较,血管内介入治疗可以明显减少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手术30d后的缺血性卒中复发,但两组的长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在于介入治疗有较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抵消了其预防复发的长期疗效。
蔡乾昆陈茂刚李永坤包元飞孙文张敏周露露朱武生刘德志徐格林刘新峰
关键词:颅内动脉硬化
中国人染色体3q22.3区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2013年
目的探讨染色体3q22.3区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及其亚型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卒中组为2012年6-12月在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连续注册的377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按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OAST)分型将患者分类;对照组为246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采用改良多重连接酶反应技术确定基因型。分析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包括rs2293252、rsl2631438及rsl0935282。应用Haploview4.2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检验。采用Phase软件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①rs2293252和rsl0935282位点基因型均为GG、GA、AA。rsl2631438位点基因型为CC、CT、TT。②卒中组与对照组比较,3个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卒中患者rs12631438位点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7.7%(25/141)与9.3%(23/246)]和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1.1%(116/282)与32.5%(160/492)]均高于对照组;其他卒中亚型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C基因型与LAA卒中相关(OR=2.03,95%CI:1.08~3.91,P=0.040)。③对3个位点的单倍型分析发现,LAA卒中患者rs2293252-rsl2631438位点的A-C单倍型频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6.7%(47/282)与10.4%(51/492);OR=1.81,95%CI:1.16~2.80,P=0.008],rsl0935282.rsl2631438位点的A-C单倍型频率也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9%(28/282)与4.5%(22/492);OR=2.56,95%C/:1.41~4.64,P=0.001]。结论中国汉族人群染色体3q22.3区的rsl2631438位点多态性可能与LAA卒中相关。rs2293252-rs12631438和rsl0935282-rsl2631438位点A—C单倍型可能是发生LAA卒中的危险因素。
白文曹立平张治中孙文李壮丽蔡乾昆蔡必扬张雨蒙刘新峰徐格林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单核苷酸单倍型
五种风险量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及不良转归预测的比较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比较5种风险量表对急性脑梗死(AIS)患者静脉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sICH)与不良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发病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的AIS患者202例,用多中心脑卒中调查评分;年龄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脑卒中预测评分;基线血糖、头颅CT早期脑梗死征、高密度血管征、年龄和NIHSS组合评分;血管事件健康风险汇总评分(THRIVE);入院血糖、种族、年龄、性别、入院收缩压、脑卒中严重程度组合评分等分别预测静脉溶栓后sICH与不良转归。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衡量量表预测能力。根据最大Youden指数的最佳量表截点值,将患者分为低危组(THRIVE≤3分)99例和高危组(THRIVE≥4分)103例,探讨分组与90d不良预后的关系。结果 5种风险量表预测sICH的AUC<0.8;THRIVE预测静脉溶栓后90d内死亡和不良预后的AUC最高(AUC=0.833,95%CI:0.768~0.893;AUC=0.813,95%CI:0.754~0.872)。THRIVE评分高危组较低危组90d不良预后更高(OR=11.498,95%CI:5.470~24.167,P<0.01)。结论5种风险量表对AIS静脉溶栓后sICH预测能力一般,THRIVE评分对90d不良转归预测能力较好。
蔡乾昆林若庭林化松王凌星叶励超陈春暖黄红红蔡若蔚
关键词:脑梗死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阿托伐他汀预防颅内支架再狭窄及闭塞的有效性研究
目的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单中心、先导临床试验,旨在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预防颅内支架再狭窄及闭塞的疗效。方法经药物治疗失败且经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目标病灶位于颅内血管(包括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M1段,...
杜鹃蔡乾昆徐格林刘文华殷勤马敏敏刘新峰
文献传递
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0年9月—2013年6月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经规范的内科治疗失败后,行血管成形术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82例。其中9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73例行颅内支架置入术。发病至手术的中位时间为24.5 d。评估术后终点事件(术后≤30 d任何卒中、死亡及>30 d责任血管供血区缺血性卒中或原狭窄处因再狭窄需要再次治疗)发生情况。影像学随访(CTA或DSA)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1)82例中,手术成功率为92.7%(76例)。78例(95.1%)接受随访,失访4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2.5个月(四分位数:9,29个月)。10例发生终点事件,7例为缺血性卒中,1例为脑出血,2例为无症状重度再狭窄再次置入支架的患者。3例终点事件发生于术后≤30 d(均发生于术后≤24 h)。Kaplan-Meier曲线显示,1、6、12、24个月累积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7%、8.6%、11.0%、13.0%。(2)60例(73.2%)患者接受影像学(11例行CTA,49例行DSA)检查,其中17例(28.3%)发生再狭窄,症状性再狭窄的发生率为5.0%(3例),无症状的为23.3%(14例)。结论经综合评估、严格筛选后,血管成形术治疗内科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安全性高,中、远期疗效满意。
杜鹃蔡乾昆熊云云代齐良段立晖邱忠明杨昉徐格林陈光辉刘新峰殷勤
关键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介入预后支架内再狭窄
HTRA2基因G1195A变异与华中地区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HTRA2基因G1195A变异与华中地区汉族人群帕金森病(PD)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提取208例散发性PD患者及234名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检测HTRA2基因第7号外显子序列。根据Genbank检索到HTRA2基因序列,将正常对照者和散发性PD患者组测得的序列用DNAMAN7进行比对,寻找突变。结果 PD组与正常对照者DNA样品均未发现G1195A突变。结论 HTRA2基因G1195A变异不是华中地区汉族PD患者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有待深入研究。
陈春暖陈祥荣蔡乾昆叶励超蔡若蔚王涛
关键词:帕金森病突变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治疗的实践标准被引量:1
2012年
背景有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intrae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卒中原因之一。研究显示,严重ICAD患者的复发性卒中风险很高,亟需有效的预防手段。药物治疗是治疗ICAD的基础,对所有患者都至关重要。血管内治疗也是一种潜在的治疗选择,但在最佳的技术和患者选择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本指南旨在为ICAD患者提供诊断和血管内治疗的推荐意见。方法进行文献回顾,以选#2000年至2011年期间发表的有关ICAD的文献。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庄荚国卒中协会标准对证据进行评估和分类。在神经介入外科学学会标准委员会对现有证据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制定推荐意见。按照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mericanAcademyofNeurology,AAN)、AHA卒中委员会以及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CentreforEvidenceBasedMedicine,CEBM)建议的循证医学指南进行评估。结果总共选定59篇文献。支架置人术与强化药物治疗预防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复发性卒中(StentingversusAggressiveMedicalManagementforPreventingRecurrentStrokeinIntracranial&enosis。SAMMPRIS)研究是现有的唯一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证据级别被归类为AHA B级、AANⅡ级和CEBM1b级。有症状椎动脉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支架置人术(StentingofSymptomaticAtheroscleroticLesionsintheVertebralorIntracranialarteries,SSYLVtA)试验是由独立的神经科医生进行转归评价的一项前瞻性非随机研究,文献的证据级别被归类为AHAB级、AANⅢ级和CEBM2级。其他研究均为非对照性或未进行客观的转归评价,因此证据级别被归类为AHAC级、AAHIV级和CEBM4级。结论对于有症状ICAD患者,阿司匹林+氯毗格雷联合治疗3个月和强化控制危险因素是一线治疗方案。对于经过选择的有症状ICAD患者,球囊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是一种
M Shazam HussainJustin F FraserTodd AbruzzoKristine A BlackhamKetan R BulsaraColin P DerdeynChirag D GandhiJoshua AHkschDaniel P HsuMahesh V JayaramanPhilip M M eYersSandra NarayananCharles J PrestigiacomoPeter A Rasmussen蔡乾昆李永坤刘新峰
关键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最佳治疗方案复发性卒中随机对照试验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过度灌注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8
2013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发生过度灌注综合征(CHS)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4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同时行双侧CAS,共计行467次CAS。根据是否发生CHS分为CHS组15例和无CHS组404例。采用分层分析法分析术后发生CHS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无CHS组比较,CHS组糖尿病、术后高血压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糖尿病、术后高血压与CHS相关(P<0.05)。经分层分析显示,术前糖尿病(OR=3.168,95%CI:1.008~9.222,P=0.025)及术后高血压(OR=5.033,95%CI:1.733~14.646,P=0.001)为术后发生CHS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CAS术前糖尿病及术后伴高血压的患者更容易出现CHS。临床上对于术前有糖尿病史及术后出现高血压的CAS患者必须加以重视,尽早发现和处理CHS。
张尧李永坤蔡乾昆包元飞孙文刘文华殷勤徐格林刘新峰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再灌注损伤糖尿病高血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