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凤炎
- 作品数:131 被引量:535H指数:13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道德教育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周易》的'君子'人格心理思想
-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周易》中就有"君子-小人"人格类型划分的雏形,"君子"是《周易》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本文采用文本研究的方法,旨在探究《周易》中所蕴含的"君子"...
- 黄雨田汪凤炎
- 关键词:人格《周易》心理学思想
-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处理好三个问题
- 2021年
- 新时代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宜妥善处理好“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这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谓“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假若选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乎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难度系数得当、传授方法科学,那么,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汪凤炎
-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授方法妥善处理
- 述评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的研究动向被引量:6
- 2001年
- 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研究现已出现了四大新动向:对自身价值作新的探索、进一步完善方法系统、努力提高研究深度和注重古为今用等,文章对它们一一作了简要的述评。(
- 汪凤炎郑红
- 关键词:心理学思想史古为今用
- 培育智慧心:提升立德树人效果的有效路径
- 2024年
- 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彼此割裂,使当下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缺少中国心(芯);滥用积极心理学和罗森塔尔效应,让某些学生生成了一颗“玻璃心”;将个体的某些品行问题看成心理健康问题,让一些学生未及时生出健全的道德心或智慧心。这是导致当下中国一些大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无法令人满意的三个重要原因。立德树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是:适当传承中式健康观和高度心理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及其理论根基;科学开展赏识教育;通过道德教育或智慧教育培育学生的道德心或智慧心。多措并举,让学生尽早生成智慧心,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 汪凤炎
-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罗森塔尔效应智慧教育
- 汉语“心理学”一词是如何确立的被引量:2
- 2015年
- 在19世纪70~90年代的中国,当指称"mental philosophy"与"psychology"时,译者主要使用了"性学"、"心理(学)"、"性理(学)"、"心才学"、"心灵学"和"心学"等6个名称。据现有史料,尽管汉语"心理学"一词由执权居士于1872年首译,但当时并未受到中国学人的重视。现在通行的汉语"心理学"一词是来自日本人西周,经康有为与梁启超等人的共同努力才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并于1902年以后被普遍使用。汉语"心理学"一词在这场"比赛"中能够最终胜出,内因是既受中国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又为避免将一门新兴学科等同于旧学科从而产生"新瓶装旧酒"的误会;外因是中国新学科体系在创建时深受日本和西方国家的影响。
- 汪凤炎
- 关键词:MENTALPHILOSOPHYPSYCHOLOGY心理学心灵学
- “吾”“我”差异新解及其对先秦自我演变的启示
- 2024年
- 从第一人称代词入手探究自我相关性质与结构是自我心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古汉语中有多个第一人称代词,先秦文献中的“吾”“我”差异一直是古汉语领域的研究重点,变为现代汉语中以“我”为主的转型期也处于这一时期。从自我心理学角度,依据心理距离理论及古汉语领域关于“吾”“我”差异的研究,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前者相对于后者离个体经验自我的心理距离更近。“吾”“我”差异在先秦文献中的逐渐消失,并转变为以“我”为主可为中国人自我在先秦思想文化转型时期的演变提供线索。
- 魏新东汪凤炎
- 关键词:心理距离自我第一人称代词解释水平理论
- 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与“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异同被引量:5
- 1998年
- 本文旨在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与“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取向进行比较研究。首先,指出这两种研究取向的相同之处有三:都想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学体系、都主张批判吸收外国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都重视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其次,认为这两种研究取向的不同之处有四:内涵不同、指导思想不同、实现途径不同和主要研究领域不同;最后。
- 汪凤炎
-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目的、涵义与做法被引量:12
- 2001年
- 汪凤炎郑红
- 关键词:心理学研究涵义思维方式
- 从大我视角分析中国古代如何孕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2025年
-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看,认同中华文化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必要条件。形成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大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条件。从自我发展角度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个体自我从小我向大我的发展过程。基于儒家自我的太极模型,个体若过度沉迷于小我,不识大体,就可能成为其拓展至大我的重要障碍。如何引导个体在适当时机突破自我认知局限,发展出具有更广阔空间的大我?从心理学视角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除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和对祖国的归属感”外,至少还有“形成中华民族整体认同”、“培育家国情怀法”和“提升人生境界法”等三种有效方法。
- 郑红汪凤炎
- 关键词:中华文化认同小我大我
- 《周易》论君子的人格素养及其形成途径被引量:10
- 2013年
- 《周易》具有极为深刻的积极人格心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君子人格素养的概括及其形成途径的探讨。在《周易》中,君子的人格素养主要有10项:仁爱、正义、知礼、知几、自强、谨慎、谦虚、诚信、持之以恒、勇敢。君子人格素养的形成途径以"感应万物"为前提,以"反身修己"为根本。具体的培养方法有5种:进行心性修养、坚持知识学习、加强情绪管理、磨砺坚强意志、养成良好习惯。《周易》强调"自我决定"的重要性与积极心理学的主张不谋而合;它将君子人格的形成置于"天人合一"框架之下的主张具有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对本土的积极人格教育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 黄雨田汪凤炎
- 关键词:君子人格积极人格人格素养《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