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结合捏脊治疗小儿腹泻84例被引量:17
- 2007年
-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捏脊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方法:168例小儿腹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针刺取双侧四缝、足三里穴,捏脊自尾骶至枕部;对照组84例,肌肉注射复方新诺明等。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69.6%。两组对比P<0.01。提示:针灸对高张力、运动亢进的肠管具有抑制作用,可使肠管病理性痉挛得以缓解。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
- 钟叙春许志雄杨涓
- 关键词:四缝足三里
- 针灸联合超短波、中频电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效果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超短波、中频电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82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针灸联合超短波和中频电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最大主动张口度、关节弹响程度及疼痛程度。结果治疗10 d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治疗组患者的最大主动张口度大于对照组,且关节弹响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治疗组患者静息状态、张口末及咀嚼时的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超短波、中频电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最大张口度,降低患者关节弹响程度及疼痛程度,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张秋芳杨晓鸿杨涓
-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紊乱针灸超短波中频电
- 音频电治疗急性外伤后疼痛、瘀斑、血肿68例疗效观察
- 2003年
- 目的:探讨音频电对急性外伤后疼痛、瘀斑、血肿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音频电疗机对68例患者作物理治疗。结果:两个疗程痊愈率73.5%,显效率26.5%,总有效率100%。结论:音频电对急性外伤后疼痛、瘀斑、血肿疗效确切。
- 杨涓许志雄
- 关键词:急性外伤疼痛瘀斑血肿
- 冰刺激并触压觉刺激对脑卒中后饮水呛咳的治疗研究
- 2012年
-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饮水呛咳是吞咽障碍的一种表现,饮水呛咳可引起脱水,诱发吸人性肺炎;同时患者因饮水呛咳而产生害怕饮水的恐惧心理,从而饮水少,增加再次发生脑卒中的危险,降低生活质量。本研究对25例脑卒中并饮水呛咳的患者进行冰刺激并触压觉刺激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杨涓邵银进许志雄刘志红钟萍熊晓文
- 关键词:饮水呛咳脑卒中后冰刺激吞咽障碍恐惧心理
- 冰水球囊扩张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3
- 2014年
- 目的探讨冰水、常温水球囊扩张对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治疗作用,并进行疗效对比。方法根据人院时间将脑于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40例)分为2组,实验组患者给予冰水球囊扩张及低频电刺激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常温水球囊扩张及低频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共有36例患者可独立自主进食糊状食物,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显示食团在通过咽喉时,其环咽肌均正常开放,食物能顺利通过环咽肌,误吸消失。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2组患者环咽肌开放情况、留置鼻胃管例数、正常进食例数及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评分(F01S)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平均治疗次数[(7.45±2.3)次/例]、平均住院天数[(16.7±4.8)d/例]、平均治疗费用[(6430±874)元/例]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冰水球囊扩张或常温水球囊扩张联合低频电刺激均能有效改善脑干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障碍,并且与常温水球囊扩张联合低频电刺激比较,冰水球囊扩张联合低频电刺激能进一步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杨涓邵银进许志雄刘志红钟萍
- 关键词:球囊扩张环咽肌失弛缓症吞咽障碍脑干卒中
- 球囊扩张对环咽肌失弛缓症的治疗作用
- 2013年
- 目的探讨球裳扩张对环咽肌失弛缓症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脑干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采用球裳扩张治疗+吞咽肌Vitalstim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吞咽肌Vitalstim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治疗.结果经15次治疗后,治疗组18例患者拔除鼻饲管,恢复正常进食;对照组3例拔除鼻饲管,恢复正常进食。21例恢复正常进食患者经吞咽造影(VFSS)复查显示在吞咽时,环咽肌正常开放,食物顺利通过环咽肌。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球囊扩张能有效缓解环咽肌痉挛,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疗效显著。
- 杨涓邵银进许志雄刘志红钟萍
- 关键词:球囊扩张环咽肌失弛缓症吞咽障碍脑干卒中
- 实时电刺激并球囊扩张治疗脑干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观察吞咽时实时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脑干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脑干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吞咽时实时NMES+球囊扩张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NMES+球囊扩张治疗。结果经治疗后,两组共有26例患者恢复正常经口进食,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显示患者吞咽食物时环咽肌正常开放,食物能顺利通过环咽肌,误吸消失。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恢复正常进食患者其平均治疗次数(Z=2.423,P=0.0201)、平均治疗天数(Z=2.116,P=0.0352)、平均治疗费用(Z=2.296,P=0.0263)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上述指标均以实验组患者相对较优。结论吞咽时实时NMES+球囊扩张及常规NMES+球囊扩张治疗对脑干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均具有较好疗效,并且吞咽时实时NMES+球囊扩张治疗能进一步缩短疗程、降低治疗费用。
- 杨涓邵银进许志雄聂启鸿熊晓文付小琴
- 关键词:球囊扩张脑干卒中环咽肌失弛缓
-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5年
- 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是低频电治疗中的一种,NMES可通过刺激神经纤维激活运动神经元、促进肌肉收缩,从而使瘫痪肌肉恢复功能.随着临床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NMES在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现将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杨涓冯珍
- 关键词:神经肌肉电刺激保健知识
- 不同频次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3
- 2017年
- 目的观察不同频次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及治疗3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其中治疗1组每天治疗1次,治疗2组每天治疗2次,治疗3组每天治疗3次;3组患者均常规进行基础吞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4周时对各组患者进行才藤氏吞咽障碍分级评定,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各组患者行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并对比3组治愈患者平均治疗天数。结果才藤氏吞咽障碍分级评定结果显示:治疗1组、治疗2组患者后一时间节点显效率均显著高于前一时间节点显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患者治疗1周、治疗2周时显效率均显著高于前一时间节点显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4周时显效率与治疗2周时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时间节点比较,发现治疗2组、治疗3组显效率均显著高于治疗1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治疗1周、治疗2周时显效率较治疗2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4周时发现治疗3组与治疗2组显效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FSS检查结果显示:治疗2周时各组患者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治疗2组VFSS评分[(7.600±1.793)分]、治疗3组VFSS评分[(8.900±1.636)分]均明显高于治疗1组水平[(6.700±1.873)分],治疗3组VFSS评分亦显著高于治疗2组水平(P〈0.05)。治疗3组治愈患者平均治疗天数较治疗1组及治疗2组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NMES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具有较好疗效,且在每日1~3次治疗范围内,随着治疗频次增加疗�
- 杨涓冯珍
- 关键词:神经肌肉电刺激脑卒中
- 视网膜血管阻塞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视网膜血管阻塞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方法分别设立3组病人,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组为颈动脉硬化并视网膜血管阻塞组,分别对3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进行对比。结果颈动脉硬化组及颈动脉硬化有视网膜组的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视网膜阻塞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7.8%(43/49),正常对照组检出率为5.3%(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541,P<0.001);视网膜阻塞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53.1%(26/49),正常对照组检出率为0.0%(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54,P<0.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视网膜血管阻塞患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人群当中有较高的发生率。
- 吴红云杨涓李延萍袁文金胡莉群
- 关键词:视网膜血管阻塞颈动脉粥样硬化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