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虎
- 作品数:13 被引量:57H指数:5
- 供职机构:无锡市中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中青年科技研究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单源双能量CT检测膝骨关节炎骨髓水肿的价值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单源双能量CT虚拟去钙技术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炎骨髓水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2019年进行单源双能量膝关节检查的患者40例,同期90天内进行了膝关节MRI检查。将膝关节图像根据解剖部位分为5区,由放射诊断医生采用盲法对膝关节磁共振图像和双能量虚拟骨髓显像进行评估。Kappa检验评价结果的一致性。ROC曲线评估双能量虚拟骨髓显像检测骨髓水肿的效能,以磁共振图像为金标准计算敏感度、特异度。结果(1)两种方法一致性良好,Kappa=0.82,P=0.018;(2)敏感度90.43%,特异度66.98%;(3)ROC曲线下面积为0.883,P=0.000,95%可信区间为(0.834,0.932)。结论单源双能量虚拟骨髓显像和磁共振图像一致性良好,可用于膝关节骨关节炎骨髓水肿的评估。
- 李生虎孟祥鸿刘栋胡云鹏尹恒王莉莉
- 关键词:骨髓水肿磁共振成像
- 利用Test-Bolus技术分析影响颈动脉CT增强效果的个体因素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利用Test-Bolus技术分析行颈总动脉CTA检查时对比剂到达颈总动脉的达峰时间和峰值与个体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4例患者采用Test-Bolus技术行颈总动脉CTA检查,分析颈总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获得其达峰时间和峰值。采用单因素回归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归法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身高等个体因素与对比剂到达颈总动脉的达峰时间和峰值的关系。结果根据患者个体相关因素得出多元回归方程:达峰时间(s)=-5.14+2.33×性别+0.07×年龄+0.08×身高(cm)+0.05×平均动脉压(mmHg);峰值(HU)=453.87-2.28×体质量(kg)-2.41×达峰时间(s)-0.63×心率。结论行颈动脉CTA前应首先评估患者的个体因素,根据达峰时间和峰值的多元回归方程,可计算出注射对比剂后的延迟时间和峰值。
- 黄刚马娅琼李生虎
- 关键词:颈动脉达峰时间
- 低剂量CT Lung VCAR软件测量模拟肺小结节体积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分析Lung VCAR软件测量不同剂量条件下MSCT图像中模拟肺小结节的准确度。方法猪心肺联合器官7个,膨胀猪肺后注入动物脂肪、石蜡、碘化油混合物,制备成模拟肺小结节模型,肺周围包绕水囊模拟胸廓。在10、15、20、25、30、35、40、45、50、60、70、80、90及200mA不同管电流下进行MSCT扫描,原始数据用1.25mm骨重建,获得薄层数据导入AW 4.4工作站,用Lung VCAR软件自动测量模拟肺小结节的体积,分析不同剂量条件下模拟肺小结节体积及注射体积之间的差异,并比较MSCT常规剂量(200mA)和低剂量(10mA)的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不同管电流下,Lung VCAR软件测量模拟肺小结节体积与注射体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常规剂量DLP相比,低剂量条件下DLP明显降低(P<0.05)。结论利用Lung VCAR软件能够在低剂量扫描中准确测量模拟肺小结节的体积。
- 李生虎黄刚徐香玖马娅琼
- 关键词:肺结节体积
- 磁共振DKI、DWI及DCE成像在宫颈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2
- 2022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功能成像DKI、DWI与DCE-MRI分析宫颈癌与正常宫颈组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对比分析三种MRI技术对宫颈癌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同时比较DKI成像参数在宫颈癌与宫颈肌瘤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确诊宫颈癌的患者37例,宫颈肌瘤15例,正常宫颈患者33例。宫颈癌脉管癌栓阳性与脉管癌栓阴性分别为20例、17例。利用西门子3.0T超导型MR扫描仪,测得DKI定量参数FA、D⊥、MD、D//、MK、K⊥、K//;计算DCE定量参数:对比容积转移常量(Ktrans)、渗漏空间(Ve)和速度常量(Kep);测得DWI序列的ADC值。同时测得肌瘤组的DKI参数,对比其与宫颈癌组的差异。两组间比较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利用ROC曲线评价三种成像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结果MK、Ktrans、ADC值在正常宫颈组与宫颈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K在宫颈癌脉管癌栓阳性与脉管癌栓阴性患者之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ADC、Ktrans和MK评价宫颈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0.75、0.82。统计得到宫颈癌组与宫颈肌瘤组的DKI参数K//、MK与K⊥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DKI成像可反映宫颈癌组织微环境的复杂程度,在诊断宫颈癌中优于DCE-MRI及DWI技术;MK参数可以预判宫颈癌的病理特征,如脉管内是否有癌栓浸润,DKI序列在宫颈癌的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其中MK等参数可用于鉴别诊断宫颈癌与宫颈肌瘤。
- 王莉莉赵雪梅黄刚王小博马小梅牛晶晶马娅琼李生虎
- 关键词:宫颈肌瘤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成像
- 单源双能量CT低管电流扫描对痛风诊断价值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单源双能量CT(DECT)低管电流扫描成像技术对痛风结节中尿酸盐结晶的显示能力,并就单源DECT低管电流扫描在痛风患者中的应用可行性进行初步评估。方法将尿酸钠溶于水后析出制成100mg、10mg、1mg三种规格的尿酸盐晶体,并测量其大小。挑选整条新鲜猪后腿模拟人的下肢环境,将制成的尿酸盐晶体分多次置入猪腿骨旁及肌肉组织间的不同部位,抽吸排尽周围空气。将置入尿酸盐结晶的猪腿放置在CT扫描架,行DECT非增强扫描及薄层(0.75mm)重组。扫描分为常规剂量组及4组低管电流组(120mAs、80mAs、50mAs、20mAs),将原始数据输入syngo.via工作站中的痛风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精确测量所显示尿酸盐结晶的大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常规剂量组、低管电流组(120mAs)及低管电流组(80mAs)测得的尿酸盐结晶大小与实际大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了较满意的DECT图像。低管电流组(50mAs)及低管电流组(20mAs)测得的尿酸盐结晶大小与实际大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获得的DECT图像不满意,尿酸盐结晶的数目及大小均有较大差异。结论常规剂量组、低管电流组(120mAs)及低管电流组(80mAs)所使用的扫描参数能较准确地显示尿酸盐结晶的大小及形状,对实现单源DECT低管电流扫描来诊断痛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及指导意义。
- 高立栋侯金玲李生虎
- 关键词:痛风尿酸盐结晶
- 基于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直肠癌生物学特征研究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基于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探讨直肠癌分期、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p53及HER-2之间相互关系。材料与方法纳入2017年至2019年直肠癌患者63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一周内进行MRI检查,检查序列包含DKI成像,所得数据导入专用软件,获取DKI参数及术后病理生物学特征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DKI参数在组织学类型、肿瘤分期、分化程度、p53及HER-2阴性或阳性间的关系。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直肠癌生物学特征对DKI参数有无影响。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生物学特征与DKI参数之间相互关系。ROC曲线分析DKI参数对p53及HER-2阴性或阳性的诊断效能,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组织学类型、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对DKI参数有不同程度影响。(2)MK与直肠癌分期、分化程度有统计学意义,与分期呈正相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0.285,-0.296)。MD与组织学类型呈负相关(r=-0.375)。FA与p53、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0.254,0.256),直肠分期呈负相关(r=-0.315,-0.399)。(3)FA预测p53曲线下面积为0.651,说明诊断效能中等,95%置信区间(0.502,0.800)。结论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与直肠癌生物学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对直肠癌预后及治疗方案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 王莉莉李生虎黄刚许华新崔雅琼马小梅崔兰兰
- 关键词:直肠肿瘤磁共振成像免疫组织化学
-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成像检测类风湿性腕关节滑膜炎的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评估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扩散成像检测类风湿性腕关节滑膜炎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本前瞻性研究招募类风湿性关节炎志愿者13例,男1例,女12例,年龄26~74岁,中位年龄47岁。所有患者均进行包含质子密度加权频率衰减翻转恢复序列(proton density weighted-spectral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PDW-SPAIR)、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IVIM序列的3.0 T磁共振检查,扫描范围包含尺桡骨远端、腕关节及第1~5掌指关节。手动绘制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ROI),首先在冠状位PDW-SPAIR序列图像中绘制,随后复制或标记到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增强图像中,并尽可能保持解剖位置相同。图像判读由三位影像诊断医生分别进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渗透分析数据(Ktrans、Kep、Ve、Vp)和IVIM参数(f、D*、D)由专用软件自动获取。观察者间一致性评估选用Fleiss Kappa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比较各测量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比较各个定量参数鉴别有无滑膜增厚的诊断价值。AUC值差异比较采用Delong检验对比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者间一致性良好(Kappa值=0.718,95%CI:0.717~0.720,P<0.05)。强化程度与Ktrans呈正相关关系(r=0.933,P<0.05),与ADC值、D值呈负相关关系(r=-0.451、r=-0.520,P<0.05),Kep、Ve、Vp、f和D*值在鉴别滑膜增厚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与ADC值、D值存在相关性,r分别为-0.395(95%CI:-0.532~-0.212)、-0.489(95%CI:-0.609~-0.342),P<0.05。参数D的AUC值(0.793,95%CI:0.712~0.873)大于参数ADC的AUC值(0.706,95%CI:0.602~0.810)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IVIM磁共振成像可用于检测类风湿性腕关节滑膜炎。
- 李生虎蒋兆贯
- 关键词:滑膜炎腕关节
- 基于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的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状态研究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 探讨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状态与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e, DKI)各参数的相关性,为直肠癌治疗前后评估MSI状态提供影像学检测指标。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病理明确诊断为直肠癌的88例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者行直肠癌根治术前一周内进行MRI检查,检查序列包含DKI,所得数据导入专用软件,获取DKI参数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 MK)、轴向峰度(axial kurtosis, Ka)、径向峰度(radial kurtosis,Kr)、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on, MD)、轴向扩散率(axial diffusion, Da)、径向扩散率(radial diffusion, Dr)和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及术后病理生物学特征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估两位观测者间的测量一致性。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分析DKI各参数分布正态性。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比较DKI各定量参数与MSI和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 MSS)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与MSI存在相关性的DKI各参数,观察其预测MSI的价值。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参数AUC值的统计学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MSI和Da、Dr、Ka、MK之间的相关系数值分别为0.258(95%CI:0.122~0.386)、0.346(95%CI:0.191~0.476)、-0.276(95%CI:-0.421~-0.118)、-0.260(95%CI:-0.383~-0.139)。MSI和Da、Dr之间呈弱正相关关系,和Ka、MK呈弱负相关关系。MSI和MD、FA、Kr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Da、 Dr、 Ka、 MK诊断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的AUC值分别为0.759 (95%CI:0.654~0.865)、0.847 (95%CI:0.749~0.945)、0.777 (95%CI:0.651~0.902)、0.758 (95%CI:0.665~0.856),临界值分别为0.65、0.68、0.55、0.70。结论 直肠癌MSI状态与DKI参数存在相关性,且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望成为预测MSI状态的可选方法。
- 王莉莉雷建凯李生虎崔雅琼魏照坤宋旭辉马军李大铭马小梅贾应梅黄刚
- 关键词: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磁共振成像
- 人工智能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影像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像评估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度学习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像评估带来了新突破。本文首先阐述人工智能的相关概念,随后主要基于人工智能在X光、CT、MRI和其他成像模式中的应用,对骨骼病变、滑膜病变、软骨病变等进行综述,最后总结出目前人工智能及其在RA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前景进行展望。
- 李生虎王莉莉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磁共振成像
- 寰枢关节类风湿关节炎的CT评价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CT及三维后处理技术在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寰枢关节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15例临床类风湿性关节炎确诊病例的寰枢关节CT图像,并利用工作站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再现(VR)成像等进行CT图像的三维后处理,分析寰枢关节骨质、关节间隙、是否半脱位及方向等CT表现。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寰枢关节的主要CT表现为骨质稀疏(6/15),骨质破坏(9/15),关节间隙的变窄或增宽;半脱位7例,其中前半脱位3例,侧方半脱位2例,前后脱位伴侧方脱位2例;2例出现颅底凹陷伴神经病变和椎动脉供血不足,4例因寰枢关节前半脱位引起椎管狭窄,造成脊髓压迫。结论 CT及三维后处理技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寰枢关节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作用。
- 夏鹏李生虎刘栋李建华蒋兆贯
-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寰枢关节寰枢关节半脱位体层摄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