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贤
- 作品数:35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更多>>
- 发文基金: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纸笔检测: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南京市玄武区小学数学“五位一体”评价体系之学业发展篇
- 2018年
- 学生学业发展测查是南京市玄武区小学数学'五位一体'质量测查与评估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以纸笔检测的方式进行,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测查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方法等的理解、掌握及运用情况。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纸笔检测已经不能全面地反映教学的成效以及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纸笔检测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不断调整检测结构,优化命题设计。
- 吴贤
-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考
- 转“学”之法,明“器”之理,达“道”之境——“角的度量”磨课历程与思考
- 2017年
- '角的度量'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单元的第2课时,其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以及角的基础上教学的。一方面,本节课的内容有别于本单元的其他课时,属于测量范畴;另一方面,这节课学习任务较多,既要让学生感受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又要认识新的测量工具——量角器,还要学会用量角器量角,且量角器的结构远比直尺来得复杂,短时间内学生很难充分认识和了解其不同部分在量角中的作用和价值,同时。
- 吴贤
- 关键词:量角器三角尺
- 意有所期 “型”有所至——观“羊吃草的面积”一课有感
- 2018年
- 《数学课程标准(2011)》提出了"模型思想"这一核心概念,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融入"模型思想",却一直是实践中的一个难题。特级教师张齐华的"羊吃草的面积"一课,在对"羊吃草的面积是多少"这个问题的一次次设定、追问、探索中,教师巧妙地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索、发现、感受其中“数学模型”的兴趣,也唤起了听课老师对“模型思想”这一核心概念再次理解和深入思考的浓厚兴趣。
- 吴贤
-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特级教师数学模型
- 研究性数学课程:追求思维的灵动与深刻
- 2015年
- 数学课程的价值在于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随着学习方式的变革,凸显儿童本位、注重儿童自主研究的研究性数学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它主要以大问题作为引领,组织儿童开展自主研究和交流,在研究中引发儿童的深度思考,以实现数学内部与外部的有效沟通,从而让儿童主动发现数学、发展思维,最终培养儿童的数学素养。
- 吴贤
- 数学表征与儿童数学思维发展——基于中美比较视角被引量:1
- 2018年
- 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小学代数教学的中美比较研究中发现,中美教师的表征意识、表征方式和对待学生数学表征的态度具有较大差异。教师应当充分认识数学表征对儿童数学思维发展的价值,合理使用多种数学表征工具提升儿童数学思维。
- 吴贤
- 关键词:思维发展
- 让儿童在“爱问”中“乐学”--以“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一课为例被引量:1
- 2023年
- 教育部《小学人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明确提出了落实幼小科学衔接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学习适应”的第一个发展目标就是乐学好问。乐学好问,其具体表现是:“在观察、阅读、互动讨论等情境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好奇心,能够对不懂的现象进行追问和探究。”
- 吴贤
- 关键词:乐学爱问情境好奇心
- 小学数学作业评改方式重构
- 2013年
- 作业评改具有监测教学得失、反映学习缺漏的作用,所以历来为教师和学校所重视。但当下,以批改、讲评、订正为主的作业评改方式机械、繁琐、低效。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求。怎样遵循新课改理念,对传统的作业评改模式进行变革?笔者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对作业评改进行了全新的实践和重构。
- 吴贤
- 关键词:数学作业评改方式新课改理念作业评改评改模式
- 以“转化”为例谈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全局把握
- 2014年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后,数学思想方法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当下“散点渗透式”的教学方式,还难以达成“使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思想”的目标。以“转化”这一数学思想为例,教师可以站在全局的视“,从内容梳理、方法建构、整体沟通三个维度,对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落实作出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 吴贤
- 关键词:数学思想
- 转“学”成“教”:学生深度学习的一次逆向建构被引量:6
- 2017年
- 由'教'转'学'的数学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但是也逐渐暴露出学习深度不足、动力不足、面向全体不足等问题。鉴于此,教师可通过转'学'成'教',引导学生转变角色,自我研学,交流互动,从而增加数学学习的深度,提升学习品质。
- 吴贤
- 观察、比较和想象:生长空间观念的土壤——以“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为例
- 2017年
- 在“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中,我以一组平面图形为观察素材,提出了不同的观察要求,在层层递进的比较中,在一次次富有挑战的想象中,尝试丰富儿童对几何图形的感受,突破儿童对高这一概念理解的难点,建立更为立体和丰厚的高的认识,沟通图形学习中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让儿童的空间观念得到真正有生命力的生长。一、在观察中唤醒已有认知师:(出示图1)这些图形中,
- 吴贤
- 关键词:巩固练习学生画层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