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昆
- 作品数:17 被引量:55H指数:4
- 供职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旱地春植蔗主要栽培因素分析及应用被引量:3
- 2002年
- 通过对云南蔗区自然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制定出旱地甘蔗丰产综合技术。在此基础上,对影响甘蔗生长的下种量、行距、施肥量采用5元2次正交旋转通用组合设计进行研究,分析重要技术措施对甘蔗产量和生长的影响,提出适于云南各地推广的综合栽培模式。
- 张跃彬吴正昆刘少春王斌唐永芳
- 关键词:旱地春季甘蔗栽培技术
- 喷施迦姆生长调节剂 提高甘蔗产量和糖分
- 2000年
- 张跃彬吴正昆
- 关键词:甘蔗糖分
- 云南蔗区水分变化规律与旱地甘蔗“三高”综合技术初探被引量:11
- 1997年
- 根据云南蔗区的降水特点和土壤水分测定分析,探索云南蔗区的水分变化规律,依此提出以提早植期、深沟深种板上栽培、地膜覆盖、合理密植等为主,辅以化学除草、配方施肥的“三高”综合技术方案,试验、示范表现,每公顷分别增产24.6t、20.25t,提高蔗糖分085×10-2、0、5×10-2。
- 张跃彬吴正昆刘少春段昌坪唐永芳
- 关键词:水分变化规律旱地甘蔗
- 阿灭净防除蔗田杂草效果及安全性试验被引量:3
- 1999年
- 80%阿灭净可湿性粉剂用于蔗田除草,对单、双子叶杂草防效较高,对大草也有防除作用,对单子叶杂草的防效优于莠去津,且对甘蔗安全,是一种理想的蔗田除草剂。
- 杨琼英吴正昆
- 关键词:蔗田杂草防除阿灭净安全性
- 宿根甘蔗不同覆盖方式试验研究被引量:13
- 2002年
- 研究分析了不同覆盖方式条件下 ,宿根甘蔗产量与萌发出苗、生长、有效茎的变化关系。充分肯定了覆盖对宿根甘蔗栽培的重要作用 ,并提出了经济有效的覆盖方式。图 1,表 3,参 3。
- 刘少春张跃彬吴正昆唐永芳王斌
- 关键词:宿根甘蔗产量构成因素
- 镇康旱地甘蔗高产优化栽培技术研究被引量:5
- 1999年
- 采用五元二次正交通用旋转设计,研究了甘蔗下种量、行距、氮、磷、钾肥用量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下种量、行距、氮肥、磷肥、钾肥对产量的作用顺序是:下种量>氮肥>行距>钾肥>磷肥。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寻优,提出了公顷产量在57~75t之间的优化栽培方案。
- 刘少春张跃彬唐永芳唐永芳杨开科吴正昆
- 关键词:旱地甘蔗优化栽培栽培
- “十五”甘蔗种业开发成效与分析被引量:2
- 2006年
- 蔗糖产业是云南重要的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在“十五”期间,通过对甘蔗种业的开发利用,已取得明显效果,在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云南甘蔗种业开发之路,促使甘蔗种业开发再上新台阶。
- 李俊吴正昆
- 景谷蔗区春植甘蔗高产优化模式栽培技术研究被引量:1
- 1998年
- 在抗旱技术下,对甘蔗下种量、行距、施肥量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试验,建立产量函数模型,试验表明各因素对产量有显著作用,影响顺序是氮>下种量>钾>磷>行距,下种量和种植行距,施氮水平和下种量,施氮与施磷,施磷与施钾等交互作用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应用产量回归数学模型,结合蔗区自然条件和耕作水平,制定约束水平,通过模拟运筹,制定出旱坡地蔗区的高产优化模式技术方案。
- 吴正昆张跃彬刘少春唐永芳李启平付天顺胡丛新
- 关键词:旱地甘蔗甘蔗栽培高产
- 旱地甘蔗主要栽培因素数学模型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01年
- 为了探索一定生态条件下旱地甘蔗栽培因素与高产高效栽培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了种植行距、下种量及氮、磷、钾施用量5个主要栽培因素,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设计,建立不同生态条件下主要栽培因素数学模型。通过模拟分析,提出了不同产量层次的优化栽培推广方案,为旱地甘蔗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了依据。
- 刘少春张跃彬吴正昆唐永芳王斌
- 关键词:旱地甘蔗栽培因素数学模型
- 甘蔗数学模拟优化施肥技术研究被引量:4
- 2004年
- 采用正交通用旋转设计,选择氮、磷、钾、有机肥4种肥料因素进行田间试验,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分别推荐了满足公顷产量大于105 t和120 t的优化施肥方案,为指导甘蔗生产进行优化合理施肥,实现甘蔗持续高产高效栽培目标提供了一套经济可行的优化施肥技术方案。
- 刘少春张跃彬吴正昆陈学宽唐永芳朱学贵
- 关键词:优化施肥技术甘蔗生产高产高效栽培种肥合理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