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 作品数:18 被引量:37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航天医学工程预先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基于操作复杂度的训练支持系统研究
- 2015年
- 以日益复杂的航天操作任务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复杂度分级的训练支持系统。基于软件复杂度和认知复杂度等理论提出了熵值法和加权Halstead两种复杂度度量方法;基于航天员训练经验总结并设计了常规、回馈和整合三种训练方法;建立了由绩效指标、生理指标和主观指标组成的训练效果评价模型;设计了28名志愿者参加的包括初训、复训、考核和技能衰退等四个阶段的航天操作实验对以上理论方法及模型进行了验证。最终开发了训练支持原型系统,实现了对操作单元的复杂度度量,操作错误数据收集处理,训练影响因素分析及训练设计等功能。该训练支持原型系统可用于辅助航天员操作训练设计与评价,提高航天员训练的理论层次,为后续空间站任务操作训练提供了技术储备,还可为高性能复杂武器装备系统的操作训练提供借鉴。
- 张宜静李鹏杰吴斌刘敏张相徐玉彬
- 反复体位改变中心血管调节的神经和体液机制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 综述和分析反复体位改变中心血管系统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反复体位改变下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制提供参考. 资料来源与选择 国内外有关的研究论文及报告. 资料引用 引用国内外文献40篇. 资料综合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个方面,分别详细阐述了反复体位改变下心血管调节的可能机制.心血管的神经调节主要是通过压力反射来完成,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相互拮抗,共同支配心脏和血管平滑肌,维持体内心血管系统的相对稳定.平卧位-头高位模式可能通过增强交感神经活动,同时降低迷走神经活动来增强心血管功能;而头高位-头低位模式则可能使压力反射敏感性降低,同时提高心迷走神经调节能力,但对外周血管的交感神经活动影响较弱.在体液调节方面,反复体位改变对心血管系统的长期持续性影响可能和肾素有关,同时反复体位改变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醛固酮水平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此外,心钠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髓质素也可能参与了反复体位改变下的心血管调节.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可引发心率、血压、心脏泵血功能、外周阻力等生理指标的变化. 结论 压力反射敏感性、心率变异性和血压变异性是研究反复体位改变中心血管神经调节的重要参考指标,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可能在反复体位改变下的心血管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反复体位改变下心血管的调节机制仍然不明,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李赢刘敏吴萍周越吴斌
- 关键词:体位心血管生理学神经调节
- 空间站任务航天员队伍规模模型及选拔策略研究
- 2019年
- 目的建立空间站航天员队伍规模需求数学模型和单批次选拔人数模型,为后续我国航天员选拔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根据航天员选拔训练经验及空间站任务特点,分阶段建立空间站航天员队伍规模需求模型、单批次航天员选拔人数等数学模型,对航天员选拔训练中的多个求解因素采用量化设计,进行优化与求解,并根据求解提出选拔策略。结果建设期队伍规模需求模型结果为15人,运营期队伍规模需求模型结果为30人,现有两批航天员已不能满足建设期需要,第三批航天员选拔最少人数为11人,空间站运营I期最优求解每6年选拔1次,每次7~8人。结论模型为后续任务航天员选拔人数及周期提出了建议,并在第三批航天员选拔论证工作中得到了应用。
- 刘敏黄伟芬王焰磊宫献文范继荣吴萍田立平吴斌
- 关键词:空间站航天员数学模型
- 中长期飞行对人体超重耐力影响及防护技术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为探讨中长期空间飞行(30 d以上)后飞船应急返回对机体超重耐力的影响及防护技术,首先选用42只健康雄性成年猕猴,随机分为4组,进行中长期模拟失重再超重的病理生理影响及其机理研究;之后选22名健康被试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穿着绳索拉紧式和充气式抗荷服,测定各自选定的高低2种压力制度时的下体负压耐力;最后选8名健康志愿者,测试在不穿抗荷服、穿着绳索拉紧式和充气式抗荷服三种状态下承受超重过载时的生理反应。实验表明,高+Gx作用,使猕猴脏器出现病理性损伤,相同G值猕猴头低位卧床后再超重组引起的病理损伤要比单纯超重组严重;绳索拉紧式抗荷服和充气式抗荷服可以提高人体下体负压耐力和超重耐力。
- 吴萍吴斌陈晓萍阚广悍谷志明黄伟芬白延强王跃刘敏
- 关键词:加速度下体负压病理生理抗荷服
- 训练对航天操作任务复杂度与操作时间相关性的影响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通过分析训练程度对操作复杂度与操作时间相关性的影响,探讨航天操作复杂度度量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方法 28名志愿者进行3种复杂度水平、共9个模拟航天应急故障单元操作训练。分析初训阶段和定训阶段平均操作时间的变化,建立操作复杂度值与操作时间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并比较不同训练阶段回归系数的差异。结果 1)在初训阶段和定训阶段,高复杂度和中复杂度操作单元平均操作时间明显大于低复杂度操作单元(P<0.01),高复杂度操作单元平均操作时间明显大于中复杂度单元(P<0.01);定训阶段与初训阶段相比,高、中和低3个复杂度水平操作单元平均操作时间均显著减少(P<0.001)。2)在2个训练阶段,操作时间与用3种复杂度度量方法得到的复杂度值呈现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定训阶段与初训阶段相比,用同一种度量方法建立的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均明显减小(P<0.05)。结论训练程度对操作复杂度与操作时间相关性有显著影响,本实验前期提出的复杂度度量方法可适用于不同训练阶段。
- 张进武张宜静张相刘敏吴斌
- 关键词:操作时间
- 基于复杂度分级的航天员操作训练方法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比较不同复杂度水平操作训练任务下志愿者使用不同训练方法后的绩效差异,为提高航天员操作训练效率提供依据。方法 9名志愿者进行高、中、低3种复杂度水平,常规、回馈和整合3种训练方法,共18个模拟航天操作单元操作训练。分别对初训阶段和复训阶段的不同任务复杂度水平下,3种训练方法间志愿者平均操作时间和操作错误数进行比较。结果 1)初训阶段,不同任务复杂度水平下,志愿者应用3种方法训练后的操作绩效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复训阶段,对于中、低复杂度水平的操作任务,不同训练方法下志愿者的平均操作时间和错误数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高复杂度水平的操作任务,不同训练方法下志愿者的平均操作时间和错误数之间差异显著(P=0.005和P<0.001),且回馈和整合训练方法下志愿者的平均操作时间和错误数均明显少于常规训练方法(P<0.05)。结论回馈和整合训练方法更适用于高复杂度水平的操作任务训练,低复杂度水平的操作任务训练,使用常规训练方法即可。
- 王萌张进武刘敏张宜静黄伟芬白延强吴斌
- 关键词:航天员操作绩效
- 循环抗阻训练对女性+Gz耐力影响的研究
- 目的:探讨循环抗阻训练对女性+Gz耐力的影响,为女飞行员或航天员体质训练方法提供依据.方法:30名女性受试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15人,对照组15人.实验组参加8周循环抗阻训练,两组均正常参加日常活动.两组实验前后均用载...
- 谷志明仝飞舟孙洪义吴萍唐芸刘敏吴斌
- 关键词:航天员飞行员+GZ耐力
- 不同职业女性人群在反复体位改变中的心功能指标变化对比分析
- 2017年
- 目的:观察不同职业女性人群在反复体位改变中的心功能指标的变化,探讨其与体能的关系。方法:被试者24名女性,飞行员和科研人员各12名,首先测量出每组人员的最大耗氧量水平,之后进行反复体位改变实验,以平卧位参数为对照,取体位改变中四次头低位以及紧跟其后的+50°体位时的心率、血压、每搏量、心输出量等心血管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女飞行员组(A组)的最大耗氧量水平明显高于女性工作人员组(B组)(P<0.01)。2)A组的SV要明显大于B组(P<0.01),两组的CO都有明显下降的趋势,A组的CO与B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性(P<0.01)。结论:最大耗氧量较高的女性人群对反复体位改变造成的血液重新分布具有较好的调节适应能力;不同职业女性人群在反复体位改变中心输出量的变化特点最为明显。
- 王焰磊吴斌吴萍宫献文刘敏唐志忠
- 关键词:女性心血管反应
- 短期反复体位改变训练后人体超重耐力变化的初步观察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研究连续5天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超重耐力的影响。方法 6名健康男性作为受试者,进行连续5天的头低位/头高位(HDT/HUT)模式反复体位改变训练,训练中监测主观感觉与体征、心电图和血压等。在训练开始前7天和训练后1天分别进行1次超重耐力测试,监测受试者超重耐力测试过程中的主观感觉、眼水平脉搏波、心率变化情况。结果与训练前超重耐力测试相比,受试者在训练后超重耐受情况有一定的提高。在"+3.0 Gz, 30 s"测试时,眼水平脉搏波上升段显著升高(P=0.03),平台初段显著降低(P=0.015);心率在上升段未见显著变化(P=0.292),平台初段显著降低(P=0.019)。在"+3.5 Gz, 30 s"测试时,眼水平脉搏波上升段显著升高(P=0.02),平台初段显著降低(P<0.01);心率在上升段显著降低(P<0.01),平台初段显著降低(P<0.01)。在"+3.8 Gz, 30 s"测试时,眼水平脉搏波在上升段和平台初段均未见显著改变(P=0.52和P=0.80);心率在上升段显著降低(P<0.01),平台初段显著降低(P<0.01)。结论短期的HDT/HUT反复体位改变训练能够提高人体+Gz超重耐力水平。
- 宫献文刘敏李乃良吴萍赵东明谷志明王焰磊
- 关键词:+GZ
- 囊式充液抗荷服设计与研制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设计并研制囊式充液抗荷服,解决现有航天员和飞行员抗荷装备——充气式抗荷服臃肿、热负荷大、反应滞后、梯度分布难以实现等问题。方法通过力学仿真分析,进行充液抗荷管路设计,并进行充液抗荷服各部分材料的选取或研制,经过多轮设计、试穿、修改与改进,确认了充液抗荷服最终结构。结果研制出国内首套充液抗荷服。采用囊式无袖分片式结构,裆部、臀部、膝盖部镂空;左右两侧分布充液管路与腹囊;充液为纯净水,设计充液量约为5 L。充液抗荷服外层选择伸缩率较小的面料,管路采用高强度、高伸长率、水密材料。结论研制的囊式充液抗荷服结构合理,满足美观度、梯度加压、热负荷小等要求。
- 刘敏张巍宫献文石大勇周文珺吴萍邹磊李艳李乃良黄伟芬
- 关键词:飞行员航天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