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血流动力学、血脂及外周血炎症标志物的眼段动脉瘤破裂风险相关研究
- 2023年
- 目的分析形态规则及不规则眼动脉段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参数,并研究动脉瘤规则与否与血脂及外周血炎性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介入医学科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未破裂眼动脉段动脉瘤76例患者,根据其形态将其分为规则动脉瘤和不规则动脉瘤。所有患者行三维全脑血管造影进行血流动力分析及形态学参数分析,通过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并分析两组形态学参数特征与血流动力学关系,将不规则组动脉瘤分为分叶、子瘤、其他类型三种亚组,采取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组间血流动力学分析。并比较规则与不规则两组患者在血脂及外周血炎性指标方面差异。结果不规则动脉瘤组较规则动脉瘤组具有较低水平的平均壁面剪应力(WSS)、标准化动脉瘤平均WSS及较高的动脉瘤震荡剪切指数(P<0.05),两组在动脉瘤大小、纵横比、尺寸比等形态指学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亚组分析表明分叶型动脉瘤比其他类型不规则动脉瘤具有较高的载瘤动脉WSS(H=8.13,P=0.01)。在不规则动脉瘤血脂及外周血炎性指标研究中发现低水平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P<0.001)、全身免疫炎症指数(P=0.004),较高水平的总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瘤不规则相关(P<0.05)。结论眼动脉段动脉瘤形态是否规则与血流动力学、血脂、外周血炎性指标相关,其可能在动脉瘤的形态变化中起到一定作用。
- 李田利张照龙孙成建刘国平谢宜兴赵晓龙邵黎明郑璇王长鑫徐锐
-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血脂
- 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后多发无症状微出血1例
- 2024年
- 1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因“胸闷、一过性意识丧失并发现颅内动脉瘤1周余”于2023年6月28日入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患者2023年6月19日突发胸闷就诊于莱西市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并予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治疗,术后患者恢复可。住院期间,颅脑MRA检查示右大脑中动脉瘤可能。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入院查体:血压119/73 mmHg(1 mmHg=0.133 kPa)。
- 王晓榕解玲玲邵黎明张照龙孙成建刘国平谢宜兴赵晓龙徐锐
-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微出血
- Tubridge和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对比分析
- 2024年
- 目的对比分析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TFD)和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SFD)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8月至2023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南院区介入医学科收治的62例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应用的血流导向装置将所有患者分为TFD组(32例)和SFD组(30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麻醉开始至麻醉苏醒时间)及动脉瘤位置(前循环、后循环)、动脉瘤类型(巨大动脉瘤:最大径≥25 mm、大型动脉瘤:最大径15~<25 mm、中型动脉瘤:最大径5~<15 mm、小型动脉瘤:最大径<5 mm)、动脉瘤形态(囊状动脉瘤、单纯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动脉瘤最大径、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直径、术前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动脉瘤壁强化情况。术中参照Surpass颅内动脉瘤栓塞系统治疗大型或巨大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试验(SCENT)与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试验(IMPACT),根据动脉瘤情况选择不同类型血流导向装置及支架直径、长度,血流导向装置置入后即刻造影,若动脉瘤瘤颈处出现“射血征”,则适量填塞弹簧圈,直至动脉瘤体部无对比剂充盈;若血流导向装置释放后即刻造影未见“射血症”,则结束手术。术后即刻造影评估载瘤动脉狭窄[通畅(狭窄率≤50%)、狭窄(狭窄率>50%)或闭塞(狭窄率100%)]情况及动脉瘤闭塞程度,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对动脉瘤闭塞程度进行评估。有效性评估:术后≥1个月进行DSA随访,以末次造影结果为最终随访结果评估术后动脉瘤闭塞程度(OKM分级D级为动脉瘤完全闭塞,其他等级为动脉瘤不完全闭塞)及载瘤动脉狭窄情况。安全性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mRS评分0~2分为临�
- 肖景锐赵睿张照龙邵黎明谢宜兴赵晓龙刘国平孙成建徐锐
- 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型动脉瘤术后并发动眼神经麻痹一例被引量:2
- 2022年
- 血流导向装置作为一种血管重建技术,对颅内复杂动脉瘤(大型、巨大型及复发动脉瘤等)的治疗是有效的,但术后仍可能出现并发症。作者报道1例采用Surpass Stream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型动脉瘤术后并发动眼神经麻痹的病例,并通过回顾临床资料和复习国内外文献,讨论该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以及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 郑璇张照龙孙成建刘国平赵晓龙谢宜兴邵黎明徐锐史亚星
- 关键词:颈内动脉动脉瘤动眼神经麻痹
- 人白细胞介素-10真核表达载体pcDNA4/HisMaxA-hIL-10的构建及其在兔滑膜细胞中的表达
- 目的:本研究拟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克隆全长人白细胞介素-10(hIL-10)基因,构建hIL-10高效真核表达载体,通过转染兔滑膜细胞观察其表达,探讨IL-10基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可行性。
方法:提取人...
- 刘国平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0基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 文献传递
- 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胶在肾假性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在肾假性动脉瘤出血栓塞治疗应用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采用NBCA胶栓塞治疗肾假性动脉瘤的临床成功率、再出血率及栓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1例肾动脉假性动脉瘤均成功进行超选择性栓塞,其中19例使用NBCA胶栓塞治疗;联合使用NBCA胶及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无再出血事件发生,临床成功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NBCA胶栓塞治疗肾假性动脉瘤出血技术可行,止血有效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邵黎明孙成建徐锐王彦华刘国平赵晓龙张照龙
- 关键词:肾肿瘤
- 对比观察不可逆电穿孔与射频消融治疗肝癌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对比观察不可逆电穿孔(IRE)与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48例肝癌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4例。对试验组于全身麻醉下行CT引导下IRE消融;对照组于局部麻醉下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记录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对比评价疗效。结果对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试验组1例死于对比剂过敏性休克,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治疗相关3~4级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组间术后7天肿瘤消融成功率(96.43%vs.96.97%)、术后30天(96.43%vs.93.94%)及90天(89.29%vs.90.91%)局部无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各时间点总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IRE消融治疗肝癌效果明确、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其局部控制肿瘤效果与射频消融治疗相当。
- 李学达杨莉莉张浩刘国平张伟李伟刘士锋王从晓王松胡效坤
- 关键词:肝肿瘤射频消融
- 基于机器学习的前交通动脉瘤破裂预测模型的构建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利用决策树、随机森林、梯度提升的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2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有381例;其中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44例,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137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史、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和影像学特征,包括前交通动脉瘤的高度、瘤颈宽度、是否有A1优势、动脉瘤是否规则、动脉瘤朝向。利用机器学习方法纳入上述特征建立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结果对比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年龄、动脉瘤高度、瘤颈宽度、动脉瘤不规则及A1优势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决策树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37(95%CI:0.637~0.837),准确率为73.15%;随机森林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675(95%CI:0.569~0.7806),准确率为68.52%;梯度提升模型ROC中曲线下面积为0.758(95%CI:0.6569~0.8587),准确率为77.78%。结论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建立的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进行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预测。
- 张岩孙成建张照龙谢宜兴徐锐刘国平赵晓龙邵黎明王振光
-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
- 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双支架技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3例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双支架技术在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中的初步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对3例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患者进行LVIS双支架平行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3例患者均取得成功,术后即刻均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患者1、3分别于术后7个月、6个月随访,复查造影分别显示为瘤颈复发、瘤体复发,其中瘤体复发患者再次栓塞后达到致密栓塞;患者2术后6个月电话随访结果显示,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较出院时明显好转。结论LVIS双支架技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可能与双支架排列方式有关。
- 谢宜兴张红妹孙成建刘国平张照龙赵晓龙邵黎明徐锐
- 关键词:宽颈动脉瘤基底动脉瘤双支架
- 易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的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栓塞一例
- 2023年
- 大脑后动脉远端夹层动脉瘤相对少见,其鉴别诊断仍需更多认识。作者报道1例易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的大脑后动脉远端夹层动脉瘤病例,复习了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了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与大脑后动脉远端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这两种疾病的认识。
- 肖景锐刘文豪王长鑫张照龙孙成建刘国平谢宜兴赵晓龙邵黎明徐锐
- 关键词:动脉瘤夹层大脑后动脉血管瘤海绵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