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永利
- 作品数:17 被引量:295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粳稻芽期耐冷性鉴定方法研究被引量:37
- 2004年
- 利用 2 2个粳稻品种 ,在不同低温胁迫、不同处理天数下进行水稻芽期耐冷性鉴定 ,并提出了适合于粳稻芽期耐冷性的鉴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在低温胁迫和不同天数的处理中 ,以 2℃ / 6d低温胁迫下的 2 2个粳稻品种死苗率的方差和变异范围表现为最大 ,并且死苗率的分布比较合理 ,据此认为该低温胁迫对于粳稻芽期耐冷性鉴定是比较合适的胁迫条件。在2℃ / 6d低温胁迫下 ,靖粳 7号、辐优 1号、合系 15、沈农 15、东农 4 2 2、滇系 1号等品种芽期耐冷性属 3级 ,为强耐冷性品种 ;
- 乔永利张媛媛安永平张艳蕊曹桂兰韩龙植
- 关键词:粳稻低温胁迫芽期水稻耐冷性
- 普通小麦与野生二粒小麦A、B基因组的遗传进化关系的SSR分析被引量:12
- 2003年
- 以29份普通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及野生二粒小麦与节节麦杂交的双二倍体为材料,选取A、B染色体组特异的SSR引物,通过微卫星多态性检测方法探讨上述两物种之间A、B染色体组的遗传进化关系.经NTSYS系统软件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18时可以将普通小麦与野生二粒小麦大致分为两大类群,说明野生二粒小麦的A、B染色体组在进化过程中其遗传物质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同时野生二粒小麦的D25与D13与普通小麦分为一组,尤其是D13与新疆的红冬麦遗传距离较近,也证明了其两物种间有一定的同源性,并对这些遗传物质分化发生的机制及SSR引物的保守性进行了讨论.
- 时津霞乔永利马雅琴吉万全何蓓如翁跃进
- 关键词:野生二粒小麦遗传进化SSR
- 水稻幼苗期耐冷性选择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被引量:47
- 2002年
- 利用籼粳稻杂交后代 (密阳 2 3/通 88- 7、密阳 2 3/ TR2 2 183、密阳 2 3/高产 10 2 )探讨了水稻幼苗期耐冷性选择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从籼粳稻杂交后代 F2 和 F3 中选择的耐冷个体群或系统群与随机个体群或敏冷系统群间进行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结果表明 ,在 F2 和 F3 水稻幼苗期耐冷性选择对秆长、穗长和穗数并不产生显著的影响 ,但选择获得的幼苗期耐冷性强的 F2 个体群的孕穗期耐冷性 (结实率 )、F3 系统群的分蘖期耐冷性 (赤枯度 )和孕穗期耐冷性 (结实率 )均显著强于随机个体群和敏冷系统群 ;在冷水处理下 F3 幼苗期耐冷性强的耐冷系统群的产量显著高于敏冷系统群。提出在水稻幼苗期以叶赤枯度来选择幼苗期耐冷性强的个体是获得高产耐冷后代材料的有效途径。
- 韩龙植乔永利高熙宗朴钟泽元容在
- 关键词:水稻幼苗期耐冷性结实率农艺性状
- 水稻生长早期耐冷性QTL分析被引量:48
- 2005年
- 以籼粳交“密阳23/吉冷1号”的F2:3 代200个家系为作图群体,构建分子连锁图谱,并进行了F3 代家系的生长早期耐冷性鉴定和QTL分析。结果表明,幼苗期耐冷性、分蘖期耐冷性和低温下幼苗生长能力等生长早期耐冷性在F3 代表现为近似正态的连续分布,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在第1、5、9 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与幼苗期耐冷性相关的QTL各1个,其中qCTS1 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最大,达15.5%;在第2、3、7、9、11 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与分蘖期耐冷性相关的QTL各1个,而每个QTL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均较低;在第1、2、11、12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与低温下幼苗生长能力相关的QTL各1个,其中qGAS2 和qGAS12 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26.6%和42.9%,是主效基因。
- 韩龙植乔永利曹桂兰张媛媛安永平芮钟斗高熙宗
- 关键词:耐冷性QTL分析幼苗期表型变异分蘖期水稻
- 水稻(Oryza sativa L.)耐冷性的QTL初步分析
- 该研究利用'密阳23号/吉冷1号'杂交后代F<,3>系统群200个株系,探讨了芽期耐冷性遗传变异以及在自然和冷水处理条件下各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并进行了芽期耐冷性以及冷水处理下主要农艺性状表型值和冷水反应指数的QTL...
- 乔永利
- 关键词:水稻农艺性状QTL定位
- 野生二粒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与普通小麦(T.aestivum)A、B染色体组的同源性分析被引量:12
- 2005年
- 以普通小麦农家种、野生二粒小麦和野生二粒小麦与节节麦合成的双二倍体为材料,运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A、B染色体组的同源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A、B染色体组的遗传相似系数仅为0.189,存在较大的差异,推测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的A、B染色体组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完整的、平衡的遗传体系;(2)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A和B染色体组各自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264、0.125,结合两个染色体组的聚类结果,发现A、B染色体组在进化上是不同步的,且A染色体组比B染色体组更为保守;(3)通过比较人工合成的双二倍体与普通小麦的遗传结构,发现双二倍体基因组的简单重复序列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印证了“小麦异源多倍体形成初期就发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观点。
- 时津霞乔永利杨庆文何蓓如吉万全翁跃进
- 关键词:野生二粒小麦普通小麦SSR标记同源性
- 不同生长环境下水稻结实率数量性状位点的检测被引量:18
- 2006年
- 以籼稻密阳23与粳稻吉冷1号配制所获得的R2:3群体200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在北京、昆明、三亚、公主岭和韩国春川等5个点进行水稻结实率的鉴定,并利用SSR标记对水稻结实率数量性状位点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水稻结实率表型值及其在B家系群中的分布以及所检测到的QTL数目因生长环境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说明QTL与环境有明显的互作效应。水稻结实率在F3家系群中呈接近正态或偏态的连续分布,是由多个基因所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水稻结实率相关的QTL14个,分布于第1、2、3、4、6、7、8、10和12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4.9%。15.3%。分别位于第1、2、6和12染色体RM1-RM259、RM263~RM6、RM340-RM30、RM270~RMl7区间的qSSR1、qSSR2、qSSR6和口SSRl2至少在2种生长环境下均检测到,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4.9%~8.4%、4.8%。7.2%、7.6%。10.7%和7.4%。10.4%。以上多数QTL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吉冷1号,基因作用方式主要为部分显性或显性或超显性。
- 韩龙植张三元乔永利金钟焕徐福荣曹桂兰南钟浩戴陆园芮钟斗高熙宗
- 关键词:水稻结实率数量性状位点微卫星标记
- 水稻孕穗期耐冷性QTLs分析被引量:36
- 2005年
- 本研究以籼粳交“密阳2 3 吉冷1号”的F2∶3代2 0 0个家系为作图群体,在韩国春川进行冷水胁迫下水稻耐冷性鉴定,并以利用SSR标记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为基础,对水稻孕穗期耐冷性及其相对耐冷性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s)分析。结果表明,在第1、2、4、11和12染色体上检测到与孕穗期耐冷性相关的QTL各1个,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5 .6 %~8 2 % ;在第1、3、4和11染色体上检测到与孕穗期相对耐冷性相关的QTL各1个,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5 .9%~10 3%。所检测到的耐冷性QTL的增效等位基因多数来自吉冷1号,基因作用的方式主要为部分显性、显性和超显性。
- 韩龙植乔永利张媛媛张媛媛曹桂兰高熙宗
- 关键词:水稻冷水胁迫孕穗期耐冷性数量性状位点
- 水稻芽期耐冷性与其他耐冷性状的相关关系被引量:40
- 2004年
- 籼粳交“密阳 2 3/吉冷 1号”的F3 系统群为试材 ,探讨了水稻芽期耐冷性遗传变异以及与其他耐冷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F3 系统群的芽期耐冷性表现为近似正态的连续分布 ,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在自然低温或冷水处理下水稻幼苗生长能力、抽穗天数、穗抽出度、孕穗期耐冷性 (低温下结实率 )和成熟期综合耐冷性等性状均与芽期耐冷性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根据芽期耐冷性强弱所选择的耐冷系统群在自然低温或冷水处理下幼苗生长能力、穗抽出度、孕穗期耐冷性和成熟期综合耐冷性均明显强于冷敏系统群和选择前F3 系统群。通过对籼粳交低世代芽期耐冷性的严格选择 ,可以间接获得幼苗低温生长能力、孕穗期耐冷性和成熟期综合耐冷性较强的系统。
- 韩龙植曹桂兰芮钟斗安永平乔永利黄兴九高熙宗
- 关键词:水稻孕穗期耐冷性
- 辣椒疫霉侵染拟南芥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构建及其应用被引量:4
- 2017年
-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卵菌,其寄主范围较广,可引起辣椒、番茄、黄瓜、南瓜等多种重要蔬菜作物的疫病。辣椒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田间发病经常造成幼苗猝倒、茎秆枯死和果实腐烂,危害相当严重,每年给全世界蔬菜产业造成的损失就高达10亿美元。辣椒疫病1918年在美国首次发生,之后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
- 汪俭李敏张鹏纪志远马立安乔永利
- 关键词:辣椒疫霉酵母双杂交文库构建拟南芥辣椒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