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甘肃省草食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 作品数:131 被引量:408H指数:10
- 相关作者:闫伟鞠九洲付冬丽朱建勋徐蕾更多>>
- 相关机构: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绵羊IRS1基因CDS区克隆、序列分析及其组织表达研究
- 2020年
- 【目的】克隆绵羊IRS1基因CDS区,并研究其序列特征和组织表达。【方法】选择健康、3岁、处于第4胎的泌乳高峰期(产后第3周)小尾寒羊和空怀期小尾寒羊母羊各3只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克隆测序技术获得绵羊IRS1基因的CDS序列,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特征,用RT-qPCR检测IRS1基因在肝脏、心脏、背最长肌、脾脏、肺脏、卵巢、肾脏和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绵羊IRS1基因的CDS全长为3708 bp,编码1235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130462.80,等电点为8.99,不稳定指数为73.55,预测该蛋白为不稳定、碱性亲水性蛋白。蛋白互作分析表明,绵羊IRS1可以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R1)、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IK3R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0(MAPK10)和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GRB2)相互作用,KEGG分析发现IRS1主要参与了PI3K/AKT和MAPK 2个信号通路。RT-qPCR分析表明,IRS1基因在小尾寒羊各组织中均表达,并且表现出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它在背最长肌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肝脏和心脏,在肺脏、肾脏、卵巢和乳腺组织中表达量较低,在脾脏中弱表达。同时,绵羊IRS1基因也表现出明显的时序表达性,在泌乳高峰期小尾寒羊中,IRS1基因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量是空怀期乳腺组织中表达量的2.77倍(P<0.05)。但在除乳腺和脾脏外的其他6个组织中,该基因在空怀期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泌乳高峰期中的表达量(P<0.05)。【结论】克隆得到绵羊IRS1基因完整的CDS序列,它全长3708 bp,编码1235个氨基酸。IRS1在小尾寒羊各组织中广泛表达,并且表达出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和时序特异性。
- 王建清郝志云沈继源王继卿罗玉柱胡江刘秀李少斌
- 关键词:克隆绵羊
- 中国绵羊ASIP基因突变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研究通过直接测序法检测ASIP基因编码区和部分内含子区域突变位点,以确定ASIP基因突变是否影响中国绵羊的被毛表型变化.结果表明:2个缺失突变(9-bp,c.10-18,D9;5-bp,c.100-105,D5)位于ASIP基因第2外显子上,3个SNPs(g.672G>A,g.1580G>A和g.1617G>A)位于第2内含子区域;D9和D5缺失突变在10个绵羊群体中都存在,而且在‘岷县黑裘皮绵羊’和‘多浪羊’群体内各出现1只D5D5基因型个体,在所有检测个体中没有发现D9D9基因型;结合绵羊被毛表型相关分析,D9和D5缺失突变与所研究的绵羊品种被毛表型不存在相关或不完全相关,即ASIP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区域变异不能解释中国绵羊群体毛色表型的变异.
- 付冬丽杨广礼郎侠成述儒王玉涛方素栎罗玉柱
- 关键词:绵羊突变
- 陇东绒山羊KRTAP2-1基因鉴定及其对羊绒性状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角蛋白关联蛋白(KAPs)是羊绒纤维的主要结构成分,但尚未在山羊基因组中鉴定出KRTAP2-1基因,本研究以人类KRTAP2-1基因为模板,在山羊基因组中进行同源性搜索,在19号染色体上发现了一个399 bp的开放阅读框。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在249只陇东山羊上检测到7条不同的序列(A-G)。进化树结果表明,这7条序列与人类和绵羊的KAP2-1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表明该序列是山羊KRTAP2-1的7个等位基因。测序结果表明,KRTAP2-1基因中存在1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5个SNPs位于编码区,7个SNPs位于非编码区),以及c.-61-63delCTC和c.9395delCCG两个碱基缺失,其中c.9395delCCG引起了第32位精氨酸的移码缺失。山羊KAP2-1蛋白含有丰富的半胱氨酸、脯氨酸、苏氨酸和丝氨酸。相关性分析表明,等位基因C的存在与较小的羊绒纤维直径相关(存在:13.4±0.05μm;缺失:13.6±0.03μm;P=0.010)。本研究表明,山羊KRTAP2-1基因有丰富的多态性,可作为陇东绒山羊羊绒纤维直径选育的分子标记用于生产实践。
- 孙凯赵孟丽郝志云王建清沈继源宋宜泽柯娜王继卿
- 关键词:山羊
- 饲喂全价颗粒饲料对子午岭黑山羊生产性能的影响被引量:9
- 2016年
- 为建立羔羊短期最佳经济育肥饲养模式,以子午岭黑山羊羔羊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全价颗粒饲料(试验组)和当地配合饲料(对照组)进行短期育肥试验,观测其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生长结果表明:试验组羔羊的生长性能、胴体重和屠宰性能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育肥期增重分别是5.15 kg和4.51 kg,胴体重分别是10.54 kg和9.88 kg,屠宰率分别是49.63%和48.31%。肉品质测定结果表明:试验组的部分肉品质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失水率比对照组低5.4%(P<0.01),熟肉率比对照组高8.15%(P<0.01)。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每只羔羊的纯收益较对照组高16元。由此说明,用全价颗粒饲料短期育肥子午岭黑山羊羔羊的效果较优。
- 张天能王继卿谢文章苟占发胡江刘秀李少斌闫伟罗玉柱
- 关键词:羔羊舍饲育肥屠宰性能肉品质
- 牦牛DGAT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乳质性状关联分析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检测牦牛DGAT1基因多态性,评估基因突变对牦牛乳品质性状的影响,以期丰富牦牛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遗传研究基础。【方法】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牦牛及野血牦牛DGAT1基因intron5-exon7和intron15-exon17区突变,分析基因突变对乳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牦牛DGAT1基因intron5-exon7区发现c.562+32_c.562+33ins CCGCCC的插入/缺失,等位基因M、基因型MM频率最高为优势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各类群牦牛PIC<0.5属中度或低度多态;intron15-exon17区检测到c.1249-23C>T和c.1336C>T的突变,其中exon17发现的c.1336C>T突变导致编码氨基酸p.Arg447Cys转变,等位基因A频率最高为优势等位基因,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和青海牦牛中基因型AA为优势基因型,野血牦牛基因型AB为优势基因型,各类群牦牛0.25
- 高小莉胡江郭淑珍石斌刚谢建鹏罗玉柱王继卿牟永娟
- 关键词:牦牛DGAT1基因多态性
- 藏绵羊PPARα基因遗传变异特征及组织表达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PPAR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α)基因参与调控线粒体脂肪酸β氧化,在能量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动物高原低氧适应的主要候选基因之一。本研究采用PCR-SSCP和测序方法检测2个品种(藏绵羊,湖羊) PPARα基因P1区核苷酸变异及遗传特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检测藏羊与湖羊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骨骼肌6个组织的相对表达量。检测表明:在扩增区域发现2个SNPs (c.515-22A>G, c.515-10C>T)对应的等位基因A、B。基因频率在2个群体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藏绵羊的优势基因型为AB,湖羊优势基因型为AA。推测AB基因型个体可能更有利于藏绵羊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可作为藏绵羊低氧适应选育的分子标记。PPARα基因在2个绵羊的6个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且具有品种间差异性。PPARα基因在藏绵羊心脏的表达量极显著的低于其余5个组织(p<0.01),而2个品种间,藏绵羊各组织的表达量均低于湖羊,其中在心脏、肝脏、肺脏3个组织表达量极显著的低于湖羊(p<0.01)。本研究可丰富绵羊基因组学内容,为藏绵羊低氧适应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 张亚强刘秀李少斌王继卿胡江郝志云罗玉柱
- 关键词:适应性
- 不同杂交组合肉牛产肉性能比较分析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肉牛产肉性能的重要方式,而杂交组合筛选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环节。[方法]本试验选择10-12月龄利杂牛(利木辛♂×秦川牛♀)、西杂牛(西门塔尔♂×秦川牛♀)、南杂牛(南德温♂×秦川牛♀)、秦川牛和秦杂牛(秦川牛♂×本地牛♀)5组共26头牛集中肥育12个月后屠宰,比较分析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生长速度和屠宰性能。[结果]表明,利杂牛和西杂牛全期平均日增重分别为0.76Kg和0.78Kg,高于其它杂种牛和秦川牛但无显著差异(P>0.05)。利杂牛育肥12个月后体高和体斜长显著高于西杂牛,腿臀围显著高于秦川牛(P<0.05)。利杂牛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61.1%和44.4%,在5组肥育牛中最高。秦杂牛骨肉比显著低于利杂和南杂牛,南杂牛胴体产肉率显著低于秦川牛(P<0.05)。5组杂种肉牛胴体产出的高档肉比例无显著差异,而利杂牛、西杂牛优质肉比例最高且显著高于秦杂牛。[结论]综合分析表明,利木辛为父本、秦川牛为母本的利杂牛产肉性能相对最好,可作为较优杂交组合推广利用。
- 闫伟罗玉柱李少斌李文彬宋积锁朱建勋胡江
- 关键词:肉牛杂交组合屠宰性能
- HIF-1α、HIF-2α及OPA1基因在藏绵羊肺脏中的表达特征分析
- 2023年
- 试验通过RT-qPCR和ELISA方法分别测定了HIF-1α、HIF-2α及OPA1在不同海拔梯度(2500 m、3500 m、4500 m)和年龄段(4月龄、1.5岁、3.5岁)藏绵羊肺脏中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分析HIF-1α、HIF-2α及OPA1表达特征在藏绵羊高原低氧适应中的作用模式。结果显示:在不同海拔梯度和年龄段,HIF-1α、HIF-2α及OPA1基因mRNA与蛋白质表达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海拔的升高,HIF-1α和HIF-2α基因与蛋白表达量呈递增趋势,OPA1基因与蛋白表达量呈递减趋势,且HIF-1α和HIF-2α基因表达量随着海拔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OPA1基因的表达量随着海拔的升高显著减少(P<0.05),OPA1蛋白在2500 m海拔的表达量显著高于4500 m海拔的表达量(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HIF-1α和HIF-2α基因与蛋白表达量呈递增趋势,OPA1基因与蛋白表达量呈递减趋势,且HIF-1α基因表达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OPA1基因表达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同时,在不同海拔梯度和年龄段,HIF-1α蛋白表达量都明显低于HIF-2α和OPA1蛋白的表达量。以上结果提示,HIF-1α、HIF-2α及OPA1基因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海拔差异性和年龄差异性有可能是低氧环境下维持生物体功能活动正常运转的分子基础。
- 席启明赵芳芳何兆华孙红先李少斌
- 关键词:藏绵羊HIF-1Α低氧适应
- 青海高原型牦牛GHR基因多态性与生长发育的关联性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索青海高原型牦牛(Bos grunniens)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ceptor)基因GHR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方法】以440头同等放牧条件下的30~36月龄健康牦牛为试验群体,PCR扩增其GHR基因,测序后用DNASTAR 7.1软件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研究不同基因型及其合并基因型与生长发育指标(体质量、体高、体斜长、胸围和管围)的关联性。【结果】青海高原型牦牛GHR基因上存在g.732091C>G、g.732195A>G和g.732373G>A 3个SNP位点,其中g.732195A>G上存在2种基因型(AA,AG),g.732091C>G和g.732373G>A上各存在3种基因型(分别为CC、CG、GG和GA、AA、GG);卡方检验表明,g.732091C>G、g.732195A>G和g.732373G>A均处于Hardy-Weinberg极度不平衡状态,且g.732195A>G为低度多态(PIC<0.25),g.732091C>G和g.732373G>A为中度多态(0.25G、g.732195A>G和g.732373G>A能够显著或极显著影响高原型牦牛的体质量和胸围,优势基因型分别为g.732091C>G和g.732373G>A的GG以及g.732195A>G的AA。对合并基因型分析发现,合并基因型GG-AA-GG个体的生长发育尤其是体斜长表现最佳。【结论】青海高原型牦牛GHR基因有3个SNP位点,因其与青海高原型牦牛的部分生长性状相关,可作为牦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基因。
- 丁维芹祁增源刘亚倩韩银仓李文浩孙永刚
- 关键词:高原型牦牛GHR基因SNP位点基因多态性合并基因型
- 天祝白牦牛ADIPOQ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024年
- 脂联素(ADIPOQ)是一种主要由脂肪组织分泌的内源性细胞因子,在调节脂类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该基因通过调控脂质代谢影响动物机体脂肪沉积。为探讨ADIPOQ基因编码蛋白序列特征及组织表达模式,试验对天祝白牦牛ADIPOQ基因编码序列(CDS)进行克隆测序,获得天祝白牦牛ADIPOQ基因CDS区,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天祝白牦牛ADIPOQ基因及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特征。结果表明:天祝白牦牛ADIPOQ基因CDS区全长723 bp,编码240个氨基酸,其中甘氨酸含量(14.17%)最高,具有亲水性,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和延伸链为主。ADIPOQ基因编码蛋白具有一个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属于分泌蛋白,其可能与ADIPOR1、ADIPORZ、RETN、PLIN1和LEP等10个蛋白质存在相互作用,与山羊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1.6%,与绵羊、山羊亲缘关系最近,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说明试验成功克隆了天祝白牦牛ADIPOQ基因的CDS区,ADIPOQ基因可能在脂肪沉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若周么石斌刚王向彦祁有鹏胡江
- 关键词:天祝白牦牛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