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
- 作品数:49 被引量:240H指数:9
- 相关作者:肖航肖航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新时代提升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塑造力的进展与路径被引量:12
- 2020年
- 国际塑造力是一个国家塑造自身国际形象、重塑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能力,国际议程设置权、国际规则制定权和国际话语权是决定和影响国际塑造力的重要变量。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提升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塑造力取得了积极进展:"一带一路"倡议已进入国际议程,取得了国际制度化的可喜成果;为重塑国际规则提供了多领域的系统性制度安排;建构与传播中的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话语体系,赢得并达成了广泛的集体认同和国际共识。为可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应在夯实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增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议程设置权、国际规则制定权和国际话语权,来持续提升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塑造力。
- 刘文波
- 关键词:国际话语权
- 泉州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思考
- 2016年
-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本质上是连接各国和地区的全球化经济网络。泉州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就是要努力成为“海丝”重要的中心节点城市。为此,要发挥华人华侨和“海丝”历史文化的独特优势,重点面向东南亚,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经贸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具体地,要充分发挥华人华侨尤其是华商在参与建设、协助公关、舆论宣传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以“侨”为渠道,织就市场营销网络;以“侨”为中介,实施“走出去”战略;以“侨”为伙伴,助力互联互通;要发挥泉州贯通海上和海外的特色和优势,成为新丝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其一,加快“泉州港’’建设、推进港口合作、拓展“海丝”航空网,建设海上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其二,建设轻纺鞋服境外工业园、推进石材产业园海外布局、推动海外交通物流投资,打造“海丝”生产价值链;其三,实施“海丝”服务贸易促进工程、“海丝”经贸深度拓展工程、建设“海丝”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打造“海丝”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其四,筹划“海丝”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展示“世界多元文化”,形成“海丝”文化合作窗口,织就“海丝”文化交流的纽带。
- 许培源
-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华人华侨先行区
- “一带一路”倡议落实中的长效合作机制建设问题被引量:1
- 2021年
- 推动"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努力构建以区域和次区域务实合作等为基础,以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保护协定等制度性合作为支撑的长效合作机制。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建设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资源、能源和高新技术引入,助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内外联动等发展的新思路。
- 廖漫
- 关键词:一带一路
- 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网络的层次结构及其时空演变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基于UNCTAD发布的班轮双边运输连通性指数和港口运输联通性指数,分别构建以国家/地区和港口为节点的复杂网络,分析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网络的层次结构及其时空演变,研究发现:(1)港口网络形成以中国、东南亚、东北亚、欧洲为中心的格局,整体呈现小世界性,符合“核心-边缘”理论;(2)在层次结构方面,当以国家/地区为节点时,可分为核心区、半核心区、半边缘区和边缘区四类,当以港口为节点时,可分为枢纽港、半枢纽港、干线港和支线港四类;(3)在港口网络时空演变方面,124个港口形成的八个子网络中,中国、东南亚、欧洲、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子网络与整体一致,呈现分散化、均衡化趋势,南亚、西亚子网络处于波动调整阶段,东北亚子网出现集聚化趋势,并且各港口子网络的空间自相关性较强,中国、东北亚、东南亚的核心地位得到巩固;(4)港口网络演变受到港口合作机制、港口政策与战略、港口技术、枢纽港规模效应和极化效应等影响。该研究为推动海上互联互通、开展港口合作、优化班轮航线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 许翔宇徐楚许培源
- 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港口网络
- 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被引量:1
- 2018年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也不断提升。然而,当前中华文化传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瓶颈,与我国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不符。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我们需要把握新形势,坚定文化自信、挖掘文化内涵、创新文化表达,从而更好地展示中国形象,全面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
- 袁媛贾益民
-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自信
- “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地缘政治分析
- 2016年
- 承载“一带一路”布局的地缘空间是经典地缘政治思想家高度关注的全球地缘政治战略要地。以推进中国陆权、海权建设为目标的、陆海并进的“一带一路”倡议,本质上是中国地缘政治的大战略。“一带一路”必须选择全新的地缘战略体系:把推动基于共同发展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作为“一带一路”地缘战略的首要选择:把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作为“一带一路”地缘战略的关键。
- 刘文波
- 关键词:地缘政治政治分析利益共同体地缘战略政治思想家合作共赢
- “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联通与亚欧大陆经济地理重塑被引量:10
- 2022年
- 推动亚欧大陆交通基础设施联通、促进经济地理重塑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构建包括“一带一路”沿线、中国、世界其他区域的三地区非对称自由资本模型,运用新经济地理学原理分析“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联通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格局的内在机制,模拟其引发的生产、投资和贸易转移效应,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联通将在亚欧大陆内、外两个层面产生生产、投资和贸易转移效应,形成亚欧大陆内的核心-边缘结构与亚欧大陆对外围的核心-边缘结构。其中,本地市场放大效应是世界产业经济地理和贸易经济地理重塑的重要原因。因此,“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应着力联通市场规模大、交汇线路多的区域,整体上应致力于联通东亚和西欧两大市场,加速亚欧大陆一体化,促进“世界岛”的形成。
- 许翔宇程钦良许培源
- “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联通的经济效应被引量:6
- 2021年
- 交通基础设施联通是实现“一带一路”愿景的基础支撑。依托“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在建的和规划中的基础设施项目,构造六大经济走廊交通基础设施联通的运输成本消减指数,再以此作为政策冲击变量,运用GTAP模型模拟预测各经济走廊在建项目完成、所有项目都完成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差异悬殊;交通设施联通度提升的运输成本消减指数也有所差异;各经济走廊交通基础设施联通将大幅促进中国和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及国民福利增长,且六大经济走廊设施联通同步推进产生的经贸、福利效应更为显著;各个经济走廊的交通设施联通中,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经济效应最大,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只有在规划中的项目均建成后才会明显受益。尽管美国等域外国家会因为“亚欧大陆”互联互通而利益受损,但世界总体福利仍会有显著提升。
- 许培源姚尧
- 关键词:经济效应
- “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构建及其经济效应模拟被引量:16
- 2020年
- 构建"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是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重中之重。文章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各次区域参与贸易一体化的差异化条件,探索自由贸易区网络构建的思路与路径,并运用GTAP模型模拟不同构建路径和阶段的经贸效应。研究发现:应以次区域为基础,以各次区域的核心国家或区域组织为突破口,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先行实现各次区域一体化;然后短、中、长期任务相结合,分步推进,推动跨区域融合;最终形成以中国为主导的多层次、广覆盖、高质量的"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网络。网络的构建对沿线各次区域的GDP、社会福利和进出口贸易等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先行者具有先动优势,有利于中国的产业转型和各次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但不同构建路径和阶段的经贸效应差异显著。
- 许培源罗琴秀
- 关键词:经济效应GTAP模型
- 国际投资新规则对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影响
- 2021年
- 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与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之一。然而,民营企业在加快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国际投资新规则体系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民营企业通过对外投资获取外部资源来促进技术进步的国际环境变得尤为严峻。新规则中知识产权保护、劳工与环境标准、“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以及例外条款等内容对民营企业形成的投资与市场准入壁垒,通过投资收益反馈与逆向技术溢出机制的作用,不利于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因此在国家与企业层面支持民营企业应对新规则挑战,是推动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发展的策略选择。
- 郑燕霞
- 关键词:民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