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作品数:142 被引量:217H指数:7
- 相关作者:梁霄更多>>
- 相关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维特根斯坦的心灵哲学——基于实践论对《哲学研究》的解读与反思
- 2023年
- 维特根斯坦将他在语言哲学中采纳的哲学探究方法应用于心灵哲学,一方面对主流的认识论心灵哲学产生破坏性影响,另一方面也为实践论心灵哲学的诞生开辟了理论空间。由于把实践理解为先于理论—实践二分的具有始源意义的实践,研究者们往往放大前者而忽视后者。一旦从理论—实践二分意义的实践出发,实践论心灵哲学及其心身统一体概念便自然地凸显出来,并展现出与居于主流的功能主义心身理论进行对话的可能性。实践论心灵哲学以心身统一体即心身功能系统为讨论心身关系的基本框架,同时又将康德目的论作为整个讨论的形而上学基础,为我们走出功能主义困境提供了一条可能的出路。
- 双修海
-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功能主义
- 论法律解释学的根本任务:尊重重构的综合——兼评伽达默尔与萨维尼的分歧
- 2023年
- 伽达默尔革命性地把解释学任务设定为黑格尔式的综合而非施莱尔马赫式的重构,由此引发了法律解释学要重构还是综合、要方法论还是本体论的争执。与施莱尔马赫及德国历史学派渊源甚深的法学家萨维尼开创了以重构为任务的方法论法律解释学传统。但由于该传统奠基于近代主体哲学而遭到伽达默尔存在论解释学的否定。伽达默尔的存在论解释学促成了法律解释学向本体论的转向,并有力地证明了综合作为法律解释学的任务,但由于有意忽视文本中介和解释方法而导致法律解释容易滑向主观主义。利科的反思解释学,特别是其借文本和方法的长程路径进行自我反思以及“说明和解释的辩证法”,为证成“尊重重构的综合”作为法律解释学的根本任务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尊重重构的综合”任务的提出,结束了法律解释学要重构还是要综合的争执,并推动法律解释学实现方法和本体相统一的再转向。
- 毛安翼
- 关键词:文本
- 新时代我国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审思被引量:6
- 2023年
- 社会服务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成为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亟待明确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科学审视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发展面临的价值理性式微与工具理性错位问题。新时代推动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新发展,要坚持政治导向,服务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也要坚持市场导向,服务各类企业的发展需要,还要坚持发展导向,服务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
- 李宏
- 关键词:高校职能社会服务
- 市场经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 1995年
- 本文在辨析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和市民社会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中、西现代社会发展史的比较,指出了国家、社会以及国家意识、社会意识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形成过程的巨大差异。中国社会发展的独特性要求它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进行一次国家与社会的剥离和国家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剥离与整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为这次剥离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必要性和迫切性。正统的国家意识随着中国改革的发展,已显示出蜕化为反社会意识的危险迹象。从经济、政治、文化层面上真正确立现代的社会主体,培育真正的社会意识和社会主体意识,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键。
- 屈长江
- 关键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市场经济
- 20世纪初期中国“富国”经济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 2024年
- 20世纪初期“富国”经济思想的发展,已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指出了一个较为明确的方向:发展实业与工业。此方向对中国后来不同阶段的经济实践均有重要指引意义,成为中国系统发展近代化经济的重要起始阶段。通过梳理清末大量报刊资料,从宏观角度窥探20世纪初期国人“富国”经济思想演变的内容和影响。
- 李丹
- 关键词:报刊经济思想
- 浅析融媒体时代媒介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2024年
- 融媒体时代,媒介传播越来越以主体中心和受众本位为内在逻辑,聚焦于信息接收者的兴趣偏好、接受方式和分享表达,进行矩阵式传播,继而加速了传播生态的范式转向。媒介传播主体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极大地增强情感激发、彰显微观体验、满足主体需要的同时,也存在接受方式娱乐化、思维模式个人化和信息来源同质化等风险。面对这种双重性,文章提出,需要辩证把握媒介传播主体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方向:使情境构建切入内在生命体验,把微观叙事引向宏大人生境界并坚持信息供需的全面性,从而充分释放融媒体时代传播范式更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升的巨大能动力量。
- 陈兵熊晶
- 关键词:融媒体媒介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灵魂的德性与人的解放——从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看马克思的政治批判
- 2018年
- 在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思考中,亚里士多德无疑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马克思对政治的批判吸收并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从灵魂学说的视野看,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在于,将非自然的经济形态当作人类生活永恒自然的主题,它维护的是激情的物欲生活,实现的仅仅是营养灵魂和感觉灵魂的能力,并使个体与共同体处于潜在的冲突对立当中。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融合了古典的价值诉求,但与亚里士多德自然目的论不同。
- 郭奕鹏
- 关键词:灵魂学说亚里士多德
- 《太平经》的大地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 2012年
- 一、环境灾难的人为性凸显人与大地的伦理关系现代环境灾难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全球性,二是人为性。灾难的人为性决定了躲过灾难的关键在于人类本身作何抉择!在种种人为的灾难面前,人类逐渐认识到,"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被视作一种由伦理原则调节或制约的关系——这种观点的产生是当代思想史中最不寻常的发展之一"[1]。
- 岳德霞
- 关键词:伦理关系人为性非人类天地自然伦理原则
- 教师集体备课的困境与出路被引量:12
- 2021年
- 集体备课是深受广大一线教师欢迎的备课形式,蕴含着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凝聚教师集体智慧、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本真价值.这种备课形式在实践上存在流于形式、偷工减料,崇尚权威、同而不和,缺乏艺术、死板僵化等问题.营造务实性文化、致力"下足实料",创设民主化氛围、追求"和而不同",加强艺术化管理、坚持创新思维,有助于摆脱教师集体备课困境,使其取得长足发展.
- 谢霄男
- 关键词:教师集体备课教学质量
- 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看得见的思政课——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被引量:7
- 2018年
- 近年来,依托信息技术变革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提升其"政治育人"地位的大势所趋。以SPOC平台为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混合式教学改革真正成为了一门"看得见"的思政课,即实现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成绩获得、学习结果和学习效果的可视化。这一突破彻底颠覆了人们过去对思政课教学模式呆板单一的成见,带来思政课教学的三大翻转,即从标准化到个性化、从单一化到体系化、从片面化到全局化的变革。以此为契机,未来思政课将着力实现从"看得见"到"无处不在"的飞跃。
- 谢敏双修海
-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