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师范大学七鳃鳗研究中心

作品数:79 被引量:259H指数:9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0篇生物学
  • 22篇医药卫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3篇七鳃鳗
  • 18篇细胞
  • 15篇蛋白
  • 13篇肿瘤
  • 13篇免疫
  • 10篇分子
  • 7篇生物学
  • 7篇克隆
  • 6篇受体
  • 6篇转录
  • 6篇癌症
  • 5篇信号
  • 5篇免疫系统
  • 5篇进化
  • 5篇基因
  • 4篇转录组
  • 4篇口腔腺
  • 4篇LAMPET...
  • 3篇代谢
  • 3篇凋亡

机构

  • 79篇辽宁师范大学
  • 12篇大连工业大学
  • 3篇学研究院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大连知微生物...

作者

  • 56篇李庆伟
  • 25篇逄越
  • 13篇刘欣
  • 13篇韩英伦
  • 8篇赵春晖
  • 6篇徐扬
  • 5篇李莹莹
  • 5篇朱婷
  • 5篇王浩
  • 5篇宋涛
  • 4篇苏鹏
  • 4篇肖蓉
  • 4篇李军
  • 3篇王继红
  • 3篇徐玮
  • 3篇李丽
  • 3篇唐敏
  • 3篇王丹
  • 3篇徐磊
  • 2篇侯林

传媒

  • 15篇辽宁师范大学...
  • 14篇中国生物化学...
  • 13篇遗传
  • 8篇中国细胞生物...
  • 2篇水生生物学报
  • 2篇大连大学学报
  • 2篇吉林医药学院...
  • 2篇中国科技论文
  • 2篇“基因、进化...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中国家禽
  • 1篇临床泌尿外科...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水产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10篇2021
  • 7篇2020
  • 4篇2019
  • 6篇2018
  • 7篇2017
  • 11篇2016
  • 14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09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七鳃鳗鳃黏膜免疫系统类淋巴细胞免疫应答遗传基础被引量:6
2015年
近年来,在无颌类脊椎动物七鳃鳗体内发现了以可变淋巴细胞受体(Variable lymphocyte receptors,VLR)为基础的抗原识别机制。为揭示七鳃鳗鳃黏膜免疫系统中类淋巴细胞适应性免疫应答的遗传基础,探索无颌类与有颌类脊椎动物在适应性免疫应答机制上的进化关系,本文构建了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鳃囊组织免疫前后c DNA文库并进行了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及分析。通过对组装得到的88 525个独立基因(Unigene)进行功能注释,分别有21 704和9769个unigene在GO(Gene Ont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得到注释。999个unigene参与免疫系统的多个通路,其中184个与高等脊椎动物TCR(T cell receptor)和BCR(B cell receptor)信号通路的51个分子具有较高的同源关系,说明七鳃鳗体内存在高等脊椎动物适应性免疫应答信号通路的相关分子。本文还发现5个VLRA、7个VLRB和4个VLRC分子,说明七鳃鳗鳃黏膜免疫组织内至少分布3种类淋巴细胞亚群。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ck、Fyn和Zap70基因在免疫激发后表达量显著上调,而Syk、Btk和Blnk基因表达没有显著变化,说明七鳃鳗鳃组织受到抗原刺激后,类似T淋巴细胞的信号转导途径被激活。本研究初步证明,尽管无颌类和有颌类脊椎动物的适应性免疫系统在抗原识别机制上存在不同,但具有共同的遗传基础。研究结果为探讨七鳃鳗VLRA+、VLRB+和VLRC+淋巴细胞免疫应答信号传导过程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刘欣宋雪萤张晓萍韩英伦朱婷肖蓉李庆伟
关键词:转录组免疫应答
产抗大肠杆菌脂肽化合物枯草芽孢杆菌筛选及脂肽化合物的分离纯化被引量:5
2019年
采用致病性大肠杆菌作为主要指示菌,运用杯碟法对不同分离株的枯草芽孢杆菌代谢产物进行抑菌效果筛选。在确定GD株作为抗菌物质研究的基础上,采用GD株发酵液,经大孔吸附树脂XD吸附、洗脱,将获取的抗菌产物样品与表面活性素标准品进行薄层色谱(TLC)层析、分析、比较。运用液质联用(LC-MS)分析技术对代谢产物样品中各组分的含量、分子量及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GD株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抗菌物质是以表面活性素A、B和C等同系物为主组成的脂肽混合物。表面活性剂含量达77.39%,分子量主要分布在1 036.6933~994.6449之间。
庄国宏宋涛宋涛王效禹张琪江国托秦爱建
关键词:致病性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颗粒蛋白前体PGRN在生殖泌尿癌中的作用及展望被引量:1
2018年
颗粒蛋白前体(progranulin,PGRN)是一种重要的生长因子,它与肿瘤的发生、演变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癌症中重要的转化调节因子.其在乳腺癌、肝癌等癌症的病变及恶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PGRN作为一种自分泌的生长因子,在几种生殖泌尿癌(包括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前列腺癌及膀胱癌)中可以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调节转化细胞的运动和侵袭,从而影响相关癌症的发生和进展.也着重介绍了PGRN在这几种生殖泌尿癌中的相关作用,阐述PGRN在各种生殖泌尿癌中的相关研究,以期为泌尿生殖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逄越王栋苏鹏苏鹏
关键词:迁移
日本七鳃鳗与雷氏七鳃鳗形态学比较新发现
目的:为了研究日本七鳃鳗与雷氏七鳃鳗在形态学上的不同对其进化的意义,到目前为止没有对雷氏七鳃鳗的研究及相关报道。方法:比较其表型特征与解剖结构,通过血涂片分析其造血系统进化及表面因子比较分析。结果:日本七鳃鳗与雷氏七鳃鳗...
宋德利吴芬芳郭仁勇苏鹏李庆伟
关键词:口腔腺胆囊
文献传递
日本七鳃鳗唾液腺分泌低含量蛋白的组分鉴定
2011年
日本七鳃鳗作为脊椎动物最直接的祖先,其特殊的寄生生活习性与唾液腺分泌的多种活性组分密切相关。为了探索并发现日本七鳃鳗唾液腺中分泌的特有功能蛋白质,运用SDS-PAGE电泳技术进行蛋白质分离,以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日本七鳃鳗唾液腺分泌的低含量蛋白的组分进行分析,获得了日本七鳃鳗唾液腺分泌低含量蛋白的组成信息,为研究日本七鳃鳗唾液腺的功能基因和蛋白质组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阐述日本七鳃鳗特有的寄生生活习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谢鹏曹瀛张迎秋林琳陈操
关键词:唾液腺分泌物
质膜组分磷脂酰丝氨酸外翻的分子调控机制被引量:9
2015年
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是细胞质膜重要的磷脂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在细胞凋亡及一些特殊的病理条件下,细胞内ATP供能不足,胞浆Ca2+浓度升高,引起PS发生外翻。PS外翻在不同类型细胞中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且外翻的程度与疾病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癌症等多种疾病治疗的靶标。文章综述了细胞质膜中磷脂酰丝氨酸的重要生物学功能和意义、磷脂酰丝氨酸外翻的分子机制及在临床医学方面的应用,以期对未来的功能和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毕丹徐扬逄越李庆伟
关键词:磷脂酰丝氨酸细胞凋亡
七鳃鳗myd88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下游分子的表达模式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是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信号通路的关键接头分子,在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都起到重要作用。为了揭示七鳃鳗Myd88的生物学功能,研究首次从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中克隆了myd88基因,其ORF为852 bp,共编码283个氨基酸,推测的分子量为32.432 k D,等电点为6.25,无信号肽。多重序列比对表明七鳃鳗Myd88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同源性较高,具有高度保守的N端死亡结构域和C端的TIR结构域的Box1、Box2和Box3基序。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myd88基因在七鳃鳗各组织中均有低水平转录表达,鳃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肌肉、髓和肾。脂多糖(LPS)体内刺激七鳃鳗后,七鳃鳗myd88在白细胞中表达量升高最显著,其次是在鳃中的表达量也明显升高,表明七鳃鳗Myd88参与七鳃鳗的抗菌免疫过程。此外,LPS刺激七鳃鳗还能诱导TLR信号通路Myd88依赖途径的下游信号分子Irak1、Traf6、Ikkβ和Nfkb在各组织中的转录表达。研究结果表明七鳃鳗中可能存在TLR/Myd88信号通路,为进一步探究该信号通路参与免疫应答的起源与进化奠定了基础。
赵春晖赵培哲刘欣李庆伟
关键词:七鳃鳗髓样分化因子88免疫应答
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的分子机制被引量:9
2014年
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是一种不同于凋亡及传统坏死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可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TNFR)或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调控启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RIP)1和3是启动necroptosis的两个关键蛋白,necroptosis启动后需要一系列分子传递和执行死亡信号,如多核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1)、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Ca2+等,这些分子破坏线粒体及其他细胞器,最终使细胞在缺乏天冬氨酸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的情况下死亡。Necroptosis细胞可将损伤相关模式分子(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暴露到细胞外,被吞噬细胞识别并清除。文章对启动necroptosis的受体分子、传递执行细胞坏死的重要分子和坏死细胞的清除过程进行了概述。
巴微逄越李庆伟
关键词:程序性坏死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受体相互作用蛋白
七鳃鳗——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
模式生物与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一直都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模式生物基因组之间或模式生物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之间的比较与鉴定,可分离人类遗传病的候选基因以及预测新功能基因。2009年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发表文章,明确将...
徐扬逢越李庆伟
关键词:模式生物七鳃鳗口腔腺
文献传递
尿液蛋白富集方法的比较
2021年
人尿液中蛋白含量低,在进行质谱分析时易被高丰度蛋白掩盖。因此,发展高效和高选择性的富集方法,是实现尿蛋白标记物深度覆盖的必要前提。探究不同实验方法对尿液蛋白富集和尿蛋白质组的影响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超滤法、硝酸纤维素膜富集法和饱和硫酸铵沉淀法,等体积各处理5例健康志愿者和膀胱癌患者10 mL尿液样本,富集尿液蛋白,SDS-PAGE分离尿蛋白,比较不同方法纯化的效率;通过质谱分析,比较不同纯化方法的肽段鉴定效果,确定针对尿液蛋白质组蛋白的最佳富集方法。相对于超滤和硝酸纤维素膜富集法,饱和硫酸铵沉淀法成功地应用于健康人尿蛋白的富集和质谱检测,在保证回收蛋白质量的前提下,可减少高丰度白蛋白的干扰,富集更多低丰度蛋白,提高了质谱鉴定的灵敏度。综上所述,饱和硫酸铵提取尿蛋白的效果较好,该方法具有大规模处理尿液、提高蛋白质组学筛选临床诊断标记物研究的应用潜力。
滕洪明崔莹王樱洁逄越李庆伟
关键词:超滤法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