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

作品数:528 被引量:2,651H指数:21
相关作者:樊基仓武瑞东杨海燕徐慧娟李翠翠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79篇期刊文章
  • 4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6篇天文地球
  • 144篇环境科学与工...
  • 86篇农业科学
  • 56篇水利工程
  • 52篇生物学
  • 40篇经济管理
  • 2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5篇历史地理
  • 13篇建筑科学
  • 6篇理学
  • 5篇文化科学
  • 4篇化学工程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社会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49篇冰川
  • 35篇土壤
  • 33篇气候
  • 29篇生态
  • 27篇流域
  • 25篇生态系统
  • 24篇气候变化
  • 22篇植物
  • 22篇青藏
  • 22篇青藏高原
  • 19篇遥感
  • 19篇植被
  • 19篇水文
  • 19篇土地利用
  • 18篇径流
  • 17篇生态系统服务
  • 17篇水库
  • 16篇数据集
  • 16篇降水
  • 15篇水电

机构

  • 526篇云南大学
  • 46篇中国科学院西...
  • 44篇中国科学院生...
  • 38篇中国科学院
  • 37篇中国科学院大...
  • 32篇湖南科技大学
  • 23篇中国气象局
  • 15篇西北师范大学
  • 12篇安徽理工大学
  • 12篇云南师范大学
  • 12篇华能澜沧江水...
  • 8篇昆明理工大学
  • 8篇中国地质调查...
  • 8篇中国电建集团...
  • 7篇北京师范大学
  • 6篇西南大学
  • 6篇云南省环境科...
  • 6篇中国林业科学...
  • 6篇云南省林业和...
  • 5篇兰州大学

作者

  • 24篇赵筱青
  • 18篇陈峰
  • 16篇李益敏
  • 13篇姚晓军
  • 10篇蒋宗立
  • 9篇杨常亮
  • 7篇孙然好
  • 7篇赵志芳
  • 7篇王茜
  • 6篇刘国华
  • 6篇王欣
  • 6篇张勇
  • 5篇赵飞
  • 5篇傅开道
  • 5篇陈利顶
  • 5篇张军
  • 5篇谈树成
  • 5篇魏俊锋
  • 5篇祁苗苗
  • 4篇冯彦

传媒

  • 38篇生态学报
  • 25篇云南大学学报...
  • 21篇冰川冻土
  • 16篇中国科学数据...
  • 1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0篇环境工程
  • 10篇地理学报
  • 9篇湖泊科学
  • 9篇环境科学与技...
  • 7篇水土保持研究
  • 7篇干旱区地理
  • 7篇云南地理环境...
  • 7篇自然资源学报
  • 6篇测绘通报
  • 6篇长江流域资源...
  • 6篇环境化学
  • 6篇地球信息科学...
  • 5篇生物多样性
  • 5篇环境科学
  • 5篇水电能源科学

年份

  • 20篇2025
  • 85篇2024
  • 83篇2023
  • 61篇2022
  • 73篇2021
  • 42篇2020
  • 37篇2019
  • 46篇2018
  • 25篇2017
  • 11篇2016
  • 12篇2015
  • 16篇2014
  • 13篇2013
  • 2篇2011
5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天绿香(Sauropus androgynus)对Cd中低污染土壤中Cd的富集潜力被引量:3
2021年
筛选具有修复Cd中低污染土壤潜力的大生物量植物是植物修复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盆栽实验研究了天绿香(Sauropus androgynus)的富集Cd特征及生物量。野外调查发现,在荒地、树木园和生活区等野外环境下天绿香叶中Cd质量浓度为0.60~4.52 mg/kg,茎中为0.40~1.43 mg/kg,根中为0.62~1.83 mg/kg,地上部分的茎和叶中Cd质量浓度已经超过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中叶菜蔬菜的Cd限量指标(0.2 mg/kg),并且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基本都大于1,表明野外环境下天绿香对Cd表现出较强的富集能力。室内盆栽实验发现,当土壤中Cd质量浓度小于50 mg/kg时天绿香基本能正常生长,而且生物量比一些已发现的Cd超富集植物大。土壤Cd质量浓度达到50 mg/kg时,天绿香体内的Cd质量浓度能够达到Cd富集植物的标准(100 mg/kg)。因此,天绿香可以判定为一种具有大生物量的Cd富集植物,对于富集Cd中低污染土壤(Cd质量浓度为0~50 mg/kg)中的Cd具有较大潜力。
刘娅陈金全杨子月金世博伏东堂申时立
关键词:天绿香CD富集植物土壤污染
模拟氮沉降对轿子雪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2025年
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对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越来越多,可能导致土壤微生物底物利用能力有一定的变化。本研究在轿子雪山急尖长苞冷杉林(Abies georgei Orr var.smithii)开展3年的模拟氮沉降实验,采用(NH_(4))_(2)SO_(4)、NaNO_(3)、NH_(4)NO_(3)3种N添加源,每种N源分4种处理,从低至高记为CK[control 0 kg/(hm^(2)·a)]、低N[Low-N 5 kg/(hm^(2)·a)]、中N[Medium-N 15 kg/(hm^(2)·a)]、高N[High-N 30 kg/(hm^(2)·a)],借助Biolog-Eco微平板技术,探究氮沉降下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变化以及对不同碳源的利用程度大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氮添加降低了土壤pH、全磷、速效磷含量,增加了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对土壤温度及含水量基本无影响,且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与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有一定的相关关系。2)氮添加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3)不同氮添加显著降低了微生物对糖类、羧酸、氨基酸、胺类碳源代谢利用率。4)不同氮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丰富度指数,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均匀度指数影响不显著,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影响不一。综上所述,3年的氮添加降低了轿子雪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代谢多样性,且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与氮沉降下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有着密切关系。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高海拔寒温性针叶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分解及转化提供参考。
彭湖淞袁吉有
关键词:氮沉降土壤理化性质急尖长苞冷杉林
海外中资企业为何扎根难?——基于“一带一路”沿线18国的调查分析被引量:5
2024年
伴随着中国企业境外投资规模的扩展,海外中资企业也因为信息获取局限性与“外来者”身份桎梏面临着一系列境外投资风险。鉴于此,本文基于“海外中资企业与东道国员工综合调查(OCEES)”数据[1],分析和归纳海外中资企业生产经营现状。
沈圆圆孔建勋
高效净化黑臭水体微生物菌剂的研究被引量:10
2021年
使用微生物菌剂是黑臭水体治理的常用手段,对于高效菌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于菌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著菌剂及工程菌剂两大类型。选取本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土著菌剂A及市场购买的工程菌剂B为两类菌剂代表,通过实验比较两种菌剂对黑臭水体的净化效率,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比较经两种菌剂分别净化后黑臭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从微生物角度探究其净化效率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土著菌剂A对黑臭水体净化效果较佳,其对氨氮、TP、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2.39%、89.29%、62.93%,工程菌剂B对氨氮、TP、COD的去除率分别为51.32%、72.57%、43.92%。两个实验组优势物种及其相对丰度不同,土著菌剂A的优势功能微生物发生群聚,这可能是两个实验组对黑臭水体净化效果产生差异的原因。本研究的结果可为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中更科学地选用菌剂提供一定的指导。
王海珊邹平叶敬旴包本涛杨常亮杨常亮毕晓伊
关键词:菌剂微生物群落结构细菌真菌
云南思茅松林植物区系、生活型与叶相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4年
云南的思茅松林为我国云南省重要的战略森林资源,但其植物资源多样性未见系统报道,为揭示其区系特征及群落外貌,本研究基于144个群落调查样方数据,分析了云南的思茅松林的维管植物区系、生活型与叶相特征。结果显示:(1)云南的思茅松林群落维管植物经合计共130科440属800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18科36属61种,裸子植物2科4属7种,被子植物110科400属732种,优势科为豆科、壳斗科和禾本科,优势属为榕属、锥属和柯属。(2)科属的地理成分均以热带成分占优势,且均以泛热带成分为主;温带分布型以北温带及其变型为主。未见中国特有科,中国特有属9种。寡种和单种科属占比高,一定程度表明了该群落类型对生境选择的多样化响应。从演化趋势来看,古老成分与新生类群共存。(3)生活型谱中高位芽植物为该群落优势生活型,占比为61.25%,Raunkiaer生活型谱呈“L”型。(4)植物叶相以纸质(44.00%)、单叶(74.50%)、全缘(67.75%)、中型叶(46.38%)为主。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思茅松林区系特征、为其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价值。
王晓帆彭明俊赵彪马云飞王崇云彭明春
关键词:植物区系生活型叶相思茅松
基于LiDAR+GIS的输电线路建模及巡检应用
2025年
输电线路作为电力资源长距离输送的主要载体,对其运行状态精细化巡检是电网运行管理及风险评估的重要手段,但当前输电线路巡检存在自动化程度低、效率低等技术难点。本文联合无人机载LiDAR高精度的空间位置信息和GIS强大的三维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对点云数据精细分割、单个地理实体结构化建模等点云数据处理与GIS系统开发等内容的研究,构建了基于机载激光点云的输电线路本体要素精细化三维模型,研发了基于GIS系统的输电线路安全隐患点智能化检测系统,形成了LiDAR+GIS输电线路安全巡检技术应用。工程应用及效果评价结果表明,LiDAR+GIS技术可实现输电线路安全隐患点快速检测,具有巡检精细、效率高等优势。本文可为电网数字化建设及升级改造、减灾防灾等应用提供更真实的空间数据基础和技术方案。
吴小东王冲闻平麻卫峰郑江
关键词:机载LIDARGIS输电线路工程应用
元谋干热河谷冲沟发育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的影响被引量:7
2021年
冲沟侵蚀是一种剧烈的土壤侵蚀过程,导致冲沟发育区地表形态处于显著变化的非稳定状态。通过封禁使植被自然恢复是元谋干热河谷冲沟治理的主要模式之一,但在沟道植被持续恢复与冲沟显著发育的综合作用下,沟道土壤碳氮含量的变化趋势仍有待明晰。选择元谋干热河谷1条典型冲沟,在沟内随机布设81个1 m×1 m的样方,分别在2012年和2017年的旱季初期,监测81个样方的植被指数、侵蚀/沉积过程引起的地表高程变化,以及冲沟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2017年沟道内植被状况明显好于2012年,且沟床表面径流冲刷范围内的植被变化最为明显,其盖度、株数、株高分别增加313.61%,94.29%,33.33%。(2)5年间冲沟发育区以沉积为主,侵蚀样方和沉积样方的比例分别为22.22%和77.78%。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土壤砂粒含量呈下降趋势,粉粒含量呈增加趋势。(3)封禁期间虽然植被恢复显著,但土壤碳氮并没有明显改善。土壤碳氮不仅与植被盖度和粉粒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还与样方点高程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冲沟内地形起伏的剧烈程度显著高于坡面侵蚀,并对冲沟表层土壤碳氮产生显著影响。研究有助于查明植被恢复及冲沟发育对土壤碳氮的综合影响,并为干热河谷冲沟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理论支持。
文孝丽董一帆杨己段兴武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碳氮高程变化干热河谷
澜沧县桉树引种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及生境质量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
2024年
外来树种桉树(Eucalyptus robusta Smith)的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对区域生态系统功能有显著影响,桉树引种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同时桉树引种对区域生境质量的影响尚不明晰.作者以典型桉树引种区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为研究区,运用空间代替时间及典型抽样法,分析成熟桉树人工林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并基于物种多样性指数和NDVI修正InVEST模型参数,揭示成熟桉树人工林的生境质量特征.结果表明:(1)从整个群落看,桉树替代常绿阔叶林、思茅松林、灌木林后,成熟桉树人工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降低,所有对比样地的Sorensen指数低,且2/3的桉树林样地Shannon-Wiener指数较低;(2)低生境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地区的建设用地、旱地、水田等区域,大面积的林地生境质量较高,其中常绿阔叶林、思茅松林、灌木林和成熟桉树人工林的生境质量均值分别为0.994 1、0.996 7、0.993 3、0.923 1,成熟桉树人工林的生境质量最低;(3)通过生态安全系数验证,修正生境适宜度参数后的InVEST模型,生境质量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周世杰赵筱青黄佩冯严董雯雯唐媛媛刘玉杰熊波
关键词:林下植物多样性
西南干旱河谷植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被引量:21
2016年
西南干旱河谷是分布于我国亚热带横断山区的隐域性河谷景观,其环境受季风气候、岭-谷地形环境和人类开发活动的共同影响。适应于季节性干旱和垂直气候分异,干旱河谷具有独特的植被和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资源。在过去几十年中,干旱河谷的气候变化以增温为一致特征,同时经历着广泛的人类活动干扰,特别是道路建设、水利工程、矿山开发和城镇化驱动的土地利用变化,造成了普遍的植被破坏、生境退化和生物入侵,给乡土植物多样性资源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带来了严重威胁,然而至今对干旱河谷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仍基本属于空白。因此,建议及时建立干旱河谷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因地制宜采取退化植被修复、立体农业规划、特色植物资源利用和风景旅游开发等措施,以维持干旱河谷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以保障西南生态屏障的生态安全和生态服务能力。
沈泽昊张志明胡金明韩杰杨济达应凌霄
关键词:干旱河谷植物多样性土地利用环境胁迫生态系统保护资源利用
云南松及林下主要灌木叶功能性状对林分退化的响应被引量:3
2024年
研究不同云南松林分下灌木叶片功能性状差异,探讨林下灌木对林分退化的适应策略,可以为滇中地区云南松林的林下植被更新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以云南松及3种林下常见灌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6个叶片性状在退化林分与对照林分间的差异,揭示林下植物适应林分生境变化的生态策略.结果表明,叶面积(LA)、叶厚度(LT)、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密度(LD)、叶干重(LW)在不同物种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除LA、LD外,其他性状指标均在不同林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物种类型、退化阶段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云南松林分的叶片功能性状.随着林分退化,云南松针叶具有较小的LT和较大的LD,矮杨梅叶片具有较大的LT、LW、LDMC、LD以及较小的SLA值,油茶叶片具有较大的LT和LW及较小的LA和SLA值,而豆梨则具有较大的LT和LDMC以及较小的LA和LW等功能特征来适应环境.研究阐述了云南松林分退化过程中林下植物叶片功能性状适应策略,能为云南松林生态恢复过程中潜在乡土物种筛选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基础.
师睿李玮彭长青冯德枫
关键词:云南松林下灌木
共5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