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大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 作品数:69 被引量:79H指数:5
- 相关作者:程汉杰顾东明王者利张晓霞张云霞更多>>
- 相关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大学文学院古籍研究所吉林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 2013年
- 2013年6月22日-26日,“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召开。本次会议由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连大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22篇。
- 王道鹏董青
-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中国历史民族思想文化
- 展现社会史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评《宋代社会史论集》
- 2015年
- 王善军教授长期致力于宋代社会史研究,其个人专著《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世家大族与辽代社会》(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和个人文集《阳都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在学术界颇有赞誉。近日欣闻王教授编选的《宋代社会史论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出版,捧读之余,愿介绍给广大读者。
- 孙继徐召霞
- 关键词:宋代社会社会史研究政治史
- 论传统学术在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史学科学化问题被引量:2
- 2010年
- 中国学术文化有着悠长的人文理性传统,随着近代西方昌盛的科学思潮的传入,导致科学在当代中国备受推崇,产生"泛科学主义"乃至"唯科学主义"的强大影响,由此产生学术转型期的史学科学化追求。但无论就认识层面还是研究方法层面分析,史学都显示出了强烈的人文特征。因此,史学应摆脱长期以来"科学主义"的控制和影响,向自身独立和人文学科的本质回归,同时要继承发扬中国文化固有的人文理性传统,从而使史学的人文学科特征更为完善和彰显——这就是近代以来的发展所昭示出的现代史学学科的发展趋向。
- 葛志毅
- 关键词:科学主义史学科学化
- 晚清婢女的社会地位及生活状况——以《申报》1899—1903年寻婢广告为中心考察被引量:3
- 2010年
- 《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份商业报纸,其中占很大比重的商业广告保留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通过对《申报》中寻找走失婢女的广告进行剖析可以发现:作为近代妇女一部分的婢女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
- 张晓霞顾东明
- 关键词:《申报》晚清婢女
- 论商鞅变法于秦人鬼神观念之影响
- 商鞅变法是先秦时期最有影响的社会变革之一,他通过“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使秦国社会风貌为之大变,商君之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使秦国重功利、...
- 郝振楠
- 关键词:商君书宗教思维鬼神观念
- 文献传递
- 试论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自刻本
- 2009年
- 嘉庆元年,清王朝已现颓败之象,但考据学家仍囿于烦琐的训诂考据,纷争门户而不思救挽。为扭转学术风气之偏,章学诚刊刻《文史通义》,并借此构建新的史学体系,一方面倡言史学,为史学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提倡"学术固期于经世"的治学宗旨。
- 曹德良
- 关键词: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学
- 中西文化论争中的钱穆大文化观被引量:1
- 2013年
- 处在中西文化论争时代大背景下,钱穆创造出大文化观思想体系来应对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和刺激。钱穆学术生命始终随着其所在政治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此大致可以把钱穆的一生划分为大文化观的酝酿、大文化观的提出、大文化观的总结传承三个阶段。纵观这三个阶段,钱穆是一位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其生命历程和时代主题相契合。
- 王道鹏
- 关键词:钱穆大文化观
- 司马迁的地理学成就——读《司马迁与中国地理》
-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作为一位文化巨人,他在学术方面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但其功绩最巨者当推史学与思想方面的创见。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谈到撰著《史记》的双重目的:“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
- 毛曦
-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区域地理地理学史
- 文献传递
- 明代礼部尚书人数考
- 2013年
- 《明实录》所载112位礼部尚书,《国朝典汇》所记载的礼部尚书是从太祖到穆宗时期共89位礼部尚书,《弇山堂别文集》中记载75位礼部尚书,《国榷》一共为147位礼部尚书。《明史》中共137位,《明代职官年表》共136位,因其所载各不相同,笔者将其比对《明实录》进行重新考证,明代共有165位礼部尚书。
- 刘悦
- 关键词:明代
- “曲礼”含义探析
- 2017年
- "曲礼"是礼经中的重要内容,但对"曲礼"含义一直没有让人满意的解释,郑玄、孔颖达之后,学者踵立新说,但多为臆测之论。导致错误的原因是,其一,古《曲礼》佚失,其内容鲜为人知;其二,主观上建立"曲礼"与《曲礼》唯一必然联系,由"曲"字之"委曲""曲折"意引申发挥;其三,拘泥于郑玄注。综合考察文献,"曲礼"即是威仪,威仪即是容礼,"曲礼"即是容礼。三者之间的区别可能体现在使用层次上的不同。
- 郭胜团葛志毅
- 关键词: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