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 作品数:1,411 被引量:16,188H指数:54
- 相关作者:孙波杜昌文谢祖彬王慎强胡君利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扬州大学农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番茄-双孢菇间作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及AM真菌的影响研究
- 间作在提高作物的产量与品质以及提升土壤地力方面的研究早有报道,但目前多为蔬菜或粮食作物之间的间作,在蔬菜与食用菌间作方面却少有深入研究,尤其是其土壤微生物学机制.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
- 陈敏林先贵冯有智胡君利
- 三株生防细菌及其标记菌株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
- 在前期对三株生防细菌Acinetobacter sp.Xa6,Enterobacter sp.Xy3,Pantoea sp.NJ07进行了绿色荧光(GFP)标记的基础上,本研究在温室条件下检验了三株野生型及其GFP标记菌...
- 李建刚李师默Kornelia Smalla郭坚华
- 关键词:番茄青枯病生防细菌促生效果
- 文献传递
- 优化施肥与提前覆膜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及机理研究
- 辣椒(Capsicum annuum L.)是一种重要的调料、经济作物,市场前景广阔,在我国栽培面积逐年增长.但随着土地高强度集约化利用,连作土传病害特别是辣椒疫病严重影响辣椒的产量与品质.研究发现,强还原灭菌、太阳能杀...
- 侯劭炜张昱李明慧刘红敏吴福勇胡君利林先贵
- 关键词:辣椒疫病杀菌剂丛枝菌根真菌钾
- 光氮互作对拟南芥col-0和CS3721512突变体碳、氮代谢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本文旨在了解光氮互作对拟南芥碳、氮代谢的影响。[方法]以野生型拟南芥col-0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1;1)的T-DNA插入突变体CS3721512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设置2种光照强度(正常和50%遮阳网遮阳处理)和2种NH_4^+水平(2和20 mmol·L-1NH4Cl),测定拟南芥鲜质量,分析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总N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与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正常光照下,增加NH_4^+浓度,植株的鲜质量减少,而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游离铵含量与总N量增加,GS和GDH活性升高;与col-0相比,CS3721512对高NH_4^+更为敏感,铵同化能力受到抑制,植株的长势更弱。弱光胁迫下,拟南芥的鲜质量下降,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素总量降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游离铵含量与总N量降低,GS和GDH活性降低。弱光胁迫下增加NH_4^+浓度,可以增加拟南芥鲜质量、叶绿素a含量、游离铵含量和植株总N量,提高叶片中GS和GDH活性。[结论]光、氮及其互作对拟南芥的碳、氮代谢有影响,弱光胁迫条件下增加NH_4^+浓度可以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弱光对植株的生长胁迫。与col-0相比,弱光下增加NH_4^+浓度,对CS3721512的生长更为有利。
- 李祎杨顺瑛郝东利苏彦华
- 关键词:拟南芥氮碳代谢氮代谢
- 施肥位点调控对植烟土壤及烤烟钾含量的影响被引量:5
- 2021年
- 烟叶钾含量作为评价烟叶品质的重要指标,如何进一步提升烟叶钾含量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选取四川米易、仁和、河口及内东4个试验区,采用大田微区试验方式,设置4个施肥方式(CK不施钾、T1常规环施、T2底施、T3环施+洞施),研究施肥位点对植烟土壤及烤烟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环施相比,米易、仁和及河口地区,环施+洞施可使烟叶吸钾量提升31%、7%和25%,使烤烟产量提升22%、9%、18%;内东地区,底施可使烟叶吸钾量、烤烟产量分别提升6%、11%。不同的施肥方式决定着钾素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常规环施使得肥料钾主要分布在烟株根区顶部,而底施则是在较深的部位,只有环施+洞施使得烟株的大部分根系被钾肥所包围,此种施肥方式可有效提升土壤供钾能力,进而促进烟叶钾含量的提升。综合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烟土壤及烤烟钾含量的影响得出:环施+洞施施肥方式在米易、仁和、河口地区施肥效果最优,底施施肥方式在内东地区施肥效果最优。
- 李冬雪王一柳郇威威冯文强王火焰陈小琴陈小琴
- 关键词:烤烟钾含量底施
- 铜暴露下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活体基因的损伤研究被引量:15
- 2006年
- 通过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研究了Cu2+暴露剂量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foetida)活体基因损伤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不添加Cu2+的对照组和添加Cu2+的处理组蚯蚓体腔细胞尾部DNA含量和尾长均呈非正态分布(p<0.05);在暴露72h时,125mg·L-1Cu2+处理组尾部DNA含量值最大,为41.44%,100mg·L-1Cu2+处理组尾长值最大,为33.79μm;随着Cu2+暴露剂量的增加,尾部DNA含量和尾长损伤频率增加;对照组和处理组的尾部DNA含量和尾长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Spearman非参数相关分析表明,尾部DNA百分含量和尾长之间呈显著相关(p<0.01,n=21),Cu2+暴露浓度与尾部DNA百分含量、尾长具有良好的剂量-构效关系(p<0.01).在125mg·L-1Cu2+浓度下暴露72h时蚯蚓的基因损伤程度达到最大,损伤程度为3级.可见,蚯蚓DNA生物标志物是重金属污染基因毒理诊断的重要指标,碱性SCGE试验是检测Cu2+暴露对赤子爱胜蚓活体基因损伤的有效手段.
- 卜元卿骆永明滕应李振高
- 关键词:基因损伤生物标志物
- 水稻生长后期水分管理对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0
- 2009年
-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相同施肥条件下,水稻生长后期水分管理(穗肥后落干时间及干湿交替频度)对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稻生长前期较高CH4和N2O排放相比,后期排放均较低,但穗肥后提前落干时出现明显N2O排放峰值,且干湿交替过程中土壤落干时出现CH4排放。就穗肥后开始落干至水稻收获特殊阶段而言,穗肥后提前落干(相对于正常落干)可降低44%CH4排放量,却提高88%N2O排放量;穗肥后5d落干-5d淹水和3d落干-3d淹水干湿交替频度对N2O排放影响不大,却一定程度上影响CH4排放量。就综合温室效应而言,穗肥后正常落干且5d落干-5d淹水干湿交替处理最小。
- 李香兰徐华蔡祖聪八木一行
- 关键词:稻田土壤穗肥干湿交替减排措施
- 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土壤微生物镉抗性的影响被引量:9
- 2021年
- 镉(Cd)是最常见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物之一,对植物和人体具有毒害作用,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土壤微生物Cd抗性水平,可以为有机肥改良重金属污染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了探讨施无机肥和有机肥对于微生物Cd抗性水平的影响,在中国江苏常州、江西上高和福建福州水稻种植区采集了施有机肥(猪粪)和无机肥的土壤样品及猪粪样品,利用功能基因芯片(GeoChip 5.0)技术,研究了土壤微生物Cd抗性功能基因的响应及影响Cd抗性功能微生物群落互作的因素.结果表明,施有机肥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1.08±0.70)mg·kg^(-1)]显著低于施无机肥土壤[(3.75±1.22)mg·kg^(-1)](P<0.05).土壤及猪粪样品中共检测到639个Cd抗性功能基因,施有机肥土壤中微生物Cd抗性基因丰度高于施无机肥土壤;有效态Cd含量、含水率、pH和铵态氮含量是影响Cd抗性微生物分布的重要环境因素.对Cd抗性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分析表明,施无机肥条件下,pH、含水率和有效态Cd含量是影响功能微生物潜在互作关系的主要因素;施有机肥条件下,主要影响因素是全钾和含水率.相比较无机肥,施用有机肥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的Cd抗性水平及耐Cd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中的正相互作用.
- 郑开凯马志远孙波梁玉婷
- 关键词:镉有机肥无机肥功能基因
- 接种植物根际促生菌对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 2024年
- 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但也增加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_(2)O)的排放。采集江苏省句容市的复垦土壤样品设置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接种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对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PGPR菌株Azospirillum sp.TSA2S、Pseudomonas stutzeri NRCB010、Achromobacter denitrificans YSQ030和Bacillus subtilis NRCB002,相对于施肥不接种的对照显著减少了土壤N_(2)O排放量;土壤N_(2)O的累积排放量由高到低为NRCB002>TSA2S>NRCB010>YSQ030,其中N_(2)O排放量分别减少了59%、62%、63%和72%。无论接种与否,施肥均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氨氧化古菌amoA、氨氧化细菌amoA以及全程硝化菌amoB、反硝化细菌nirS和nirK的基因拷贝数。接种携带nosZ基因的N_(2)O还原细菌A.sp.TSA2S、P.stutzeri NRCB010、A.denitrificans YSQ030显著提高了施肥土壤中nosZⅠ和nosZⅡ的基因丰度。然而,接种不携带nosZ基因的B.subtilis NRCB002则没有明显改变施肥土壤中nosZⅠ和nosZⅡ的基因丰度。这些结果意味着接种4株具有N_(2)O减排效应的PGPR菌株,分别从微生物介导的直接和间接机制减少了土壤N_(2)O的排放。研究结果将为减少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土壤N_(2)O排放提供科学依据,也将为研发具有生态环境效应的新型生物肥料提供技术参考。
- 王洲章朱津宏熊若男杨思琪高南吴永红张振超吴国平申卫收
- 关键词:复垦土壤有机无机复混肥
- 风干土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的恢复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比较历史风干土壤与加水恢复培养土壤中氨氧化古菌AOA和细菌AOB的组成与数量差异,探究风干土壤用于后续微生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可能性;明确我国典型酸性森林土壤中,海洋类Group 1.1a是否为数量上占据优势的古菌AOA生态型。【方法】针对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10个台站的典型森林土壤样品,围绕风干保存和加水培养两种处理,通过高通量测序土壤氨氧化古菌及细菌amoA标靶基因,分析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规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DGGE指纹图谱技术,研究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16S rRNA基因的数量变化规律,以及氨氧化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10个历史风干土壤加水培养28天后,土壤细菌和古菌数量均急剧增加,最高可达3230倍和568倍;其中8个土壤中氨氧化古菌AOA明显增加,5个土壤中氨氧化细菌AOB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然而,高通量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历史风干土壤与加水恢复培养土壤中AOA和AOB的群落组成无明显变化。Group 1.1b是氨氧化古菌的优势类群,而氨氧化细菌的主要类群是Nitrosospira螺菌属。氨氧化古菌和细菌的比例与总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2=0.54,P<0.05),表明酸性条件下土壤矿化并提供铵态氮底物可能是古菌氨氧化的驱动机制。【结论】风干土壤加水恢复培养后,AOA和AOB的种群数量大多出现增加的趋势,但其物种组成未发生显著变化,表明风干保存的土壤样品可用于后续室内培养,开展微生物生理生态学研究。与已有的海洋AOA生态型主导酸性土壤氨氧化类群的报道不同,土壤Group 1.1b是本研究森林土壤中的优势类群。
- 周雪黄蓉宋歌潘贤章贾仲君
- 关键词:焦磷酸高通量测序氨氧化古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