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陕西省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作品数:65 被引量:313H指数:10
- 相关作者:马巧娜史军伟田栋华田慧李延霞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榆林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金属学及工艺冶金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化学还原法制备核壳铜-银包覆粉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09年
- 由于其良好的抗氧化性、热稳定性及高电导性,核壳结构铜-银包覆粉在电子浆料、导电填料等众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总结归纳了化学还原法制备核壳结构铜-银包覆粉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直接置换法和还原剂还原两种方法的制备工艺、机理及研究结果。分析表明:包覆过程中铜粉的性能、温度、搅拌速度等因素对最终包覆产品的性能有较大影响;铜粉的氧化、包覆时的水解及银盐利用率低等问题是制约核壳结构铜-银包覆粉制备的关键问题。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对今后的研究应用方向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 兰新哲杨勇宋永辉高雯雯
- 关键词:核壳结构影响因素
- 电流密度对Na_2B_4O_7-CaCl_2熔盐电解法制备TiB_2/TiB渗层的影响
- 2018年
- 采用熔盐电解法在纯钛表面渗硼,以硼砂作硼源、无水氯化钙为支持电解质,在电解温度920℃,电解时间1h的条件下,研究不同电流密度对渗层物相、微观结构及渗层厚度的影响,并用循环伏安法对阴极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利用XRD对渗硼试样表面进行物相分析,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渗硼试样的断面形貌并采用能谱(EDS)进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电流密度下电解渗硼,得到的渗层均由TiB_2和TiB组成,且TiB_2渗层厚度可达到4.5μm,渗层厚度随电流密度非线性变化。循环伏安法结果显示阴极的反应主要是钠离子的还原,随后钠原子将硼砂生成的B_2O_3中的B置换出来,高温下B原子向钛基体扩散而形成硼化物渗层。
- 王碧侠马兴飞李斗李建新刘欢
- 关键词:熔盐电解渗硼TIB2
- 复合加工制备的超细晶工业纯钛室温蠕变行为被引量:5
- 2018年
- 采用工业纯钛TA1经等径弯曲通道变形(Equal channel angular pressing,ECAP)+冷轧(Cold Rolling,CR)+旋锻(Swaging)的方法制得晶粒尺寸约为120nm的超细晶工业纯钛,通过单轴拉伸蠕变实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研究室温下超细晶工业纯钛蠕变变形行为及机理。结果表明:在实验应力范围内,超细晶工业纯钛存在明显的室温蠕变现象;随加载应力的升高(640~760 MPa),蠕变量增加,稳态蠕变速率增大(2.8×10^(-7)~1.5×10^(-4)s^(-1));在相同蠕变应力水平(0.8σ_s)下,超细晶工业纯钛稳态蠕变速率(2.8×10^(-7)s^(-1))低于粗晶工业纯钛(8.6×10^(-6)s^(-1)),抗蠕变性能优于粗晶工业纯钛;位错滑移机理是其主要蠕变变形机理,蠕变断裂机制为韧性断裂。
- 杨西荣陈小龙罗雷刘晓燕蔡文华
- 关键词:超细晶工业纯钛蠕变应力指数位错滑移
- 成型压力对低变质粉煤微波催化共热解的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对不同成型压力下低变质粉煤与二硫化钼微粉冷压而成的型煤进行微波共热解实验.通过对热解产物收率分析、固体产物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微观形貌(SEM)分析及红外光谱(FTIR)检测、液体产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以及气体产物组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成型压力对型煤微波催化共热解产物收率和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成型压力增大,液体产物收率呈先增大后基本不变的趋势.在成型压力为7 MPa时,微波共热解所得液体产物收率达到28.4%(质量分数,下同),固体产物收率为64.0%,煤气收率为7.6%;所得煤气中CH_4,CO和H_2的体积分数分别为25.34%,31.51%和22.19%,热值为15.14MJ/m^3;焦油中羟基、单核芳烃及脂肪族—CH_2和—CH_3结构含量较高,焦油呈轻质化态势.
- 吴雷周军梁坤张秋利宋永辉田宇红
- 关键词:微波热解二硫化钼
- 神府煤在微波场中的热解研究
- 介绍了微波加热技术机理,研究了微波热解神府煤的特性和产物分布;利用煤气分析仪实时在线测定了煤气组分的析出规律,采用GC-MS测定热解焦油的组成,利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研究煤和微波热解半焦的微观结构和官能团的变化.研究结果...
- LUO Wan-jiang罗万江LAN Xin-zhe兰新电SONG Yong-hui宋永辉FU Jian-ping付建平
- 关键词:微波加热技术热解处理
- 利用本构方程和加工图表征BFe10-1-2白铜合金的热变形行为(英文)被引量:7
- 2016年
- 为了获得BFe10-1-2白铜合金的合理热变形工艺参数,通过热模拟压缩试验对该合金的高温变形行为进行了研究。试验温度为1023~1273 K,应变速率为0.001~10 s-1。通过流变曲线分析、动力学分析及加工图对BFe10-1-2白铜合金的高温变形行为进行了表征,计算出BFe10-1-2白铜合金在热压缩变形过程中的激活能为425.299 kJ/mol。通过Zener-Holloman参数以及真应变建立了BFe10-1-2白铜合金的本构方程用以描述该合金的高温流动应力。对计算的流动应力值与试验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构方程可以准确描述该合金的高温流动行为。此外,基于动态模型,建立了BFe10-1-2白铜合金的热加工图,并通过宏观及微观组织分析对加工图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
- 蔡军王快社王文
- 关键词:高温变形行为本构方程加工图
- 3D-SPD制备45钢棒材的热处理工艺被引量:1
- 2022年
- 针对单道次剧烈压扭复合3D-SPD轧制获得的45钢Φ25 mm超细晶棒材的塑性发生下降的问题,采用退火、回火、正火及亚温淬火4种热处理方式处理,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方式对棒材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回火和退火处理后渗碳体均发生了分布均匀的球化,颗粒尺寸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颗粒尺寸可细化至400 nm;正火处理后,珠光体团的尺寸和片层渗碳体的间距随着温度升高逐渐增大;亚温淬火处理后获得了弥散分布的岛状马氏体组织,马氏体的体积分数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退火、回火以及正火后,材料的塑性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其中,在600℃回火后,材料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为785 MPa和23.9%,塑性提高约38%,具有最优的强度和塑性匹配效果。
- 王航舵庞玉华孙琦孙琦张喆
- 关键词:超细晶显微组织力学性能
- TG-FTIR法研究低变质煤共热解过程气体的析出规律被引量:4
- 2019年
- 采用热重-红外联用技术(TG-FTIR)对比研究了陕北低变质粉煤(SJC)与重油(HS)、焦煤(JM)、液化残渣(DCLR)共热解过程中气相产物的析出特性。研究表明,随热解温度升高,SJC与HS,JM,DCLR的共热解过程均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原料表面吸附物的释放,第二阶段发生解聚和分解反应,随温度继续升高,第三阶段形成更为稳定的半焦。在热解第二阶段中均存在煤与添加剂之间的协同效应,SJC作为主要的供氢体,热解产生的氢自由基与HS,JM,DCLR热解产生的小分子自由基碎片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生成焦油和煤气。SJC和SJC+DCLR在450℃附近的温度区间内热解反应进行的更加充分,大部分N元素转移到了焦油组分中。热解过程气相产物中H2O和酚类物质、含N杂环物质及CO的析出伴随着热解的整个温度区间,SJC+JM和SJC+HS热解过程含N物质的转移主要集中在400~650℃区间,CH4和脂肪烃类物质的析出最高峰出现在450℃附近,而SJC+DCLR和SJC则出现在550℃。JM,HS及DCLR的添加可促使焦油中芳香族化合物的析出,SJC+JM与SJC+HS热解过程芳香族物质大量析出的温度区间在400~550℃。该研究结果为低变质粉煤的清洁转化与提质分级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对低变质煤的增值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 宋永辉雷思明马巧娜贺文晋周军田宇红兰新哲
- 关键词:低变质煤共热解TG-FTIR
- 高浓度氰化提金废水的电吸附处理实验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以一种新型煤基电吸附材料为极板,采用电吸附技术处理高浓度氰化提金废水。主要研究了吸附电压、电吸附时间对废水中游离氰及金属氰络离子吸附率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及X射线衍射(XRD)等对吸附后的电极片及过程产生的沉淀物进行了分析表征。研究表明,当吸附电压为2.0 V、极板间距1 cm、吸附时间为24 h时,溶液中铜、总氰、锌、铁和硫氰酸根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1.55%,71.14%,99.52%,83.28%及58.59%。电吸附过程中,在阳极和阴极附近会产生絮状沉淀物,其主要组成为亚铁氰化铜、硫氰化亚铜和氢氧化锌,同时吸附后的阳极板上出现了铜、铁与锌离子的富集。高浓度氰化提金废水的电吸附过程同时包含了离子的定向迁移、富集沉淀以及阳极吸附3个过程,三者共同作用下体系中各离子含量将会大幅度降低,处理后溶液可直接返回浸出系统循环使用。
- 宋永辉吴春辰田慧雷思明兰新哲
- 关键词:氰化废水电吸附
- 树脂吸附法去除尾矿浆中氰化物的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研究了用离子交换树脂从提金尾矿浆中吸附氰化物。考察了吸附时间、树脂用量、矿浆浓度对氰化物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交换树脂饱和吸附容量约为21.41 mg/mL湿树脂;尾矿浆中氰化物质量浓度为255.1 mg/L时,尾矿浆与树脂的体积比为40∶1,吸附时间10 min,氰化物的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处理后尾矿浆中氰化物质量浓度低于50 mg/L。
- 田宇红兰新哲孙小刚陈向阳
- 关键词:尾矿浆氰化物离子交换树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