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
- 作品数:119 被引量:209H指数:8
- 相关作者:程小牧喻天舒代学田胡旭东陈俐利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外语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清晨的荣耀(外八首)
- 2017年
- 我女儿一岁多的时候从动画片《朵拉历险记》里记住了一头叫做Benny的牛,她就把所有的“牛“字都用Benny来替换,比方说,直到现在,每天起床以后她都会说:我们去摘牵Benny花吧。夏秋之交,牵牛花是色彩单调的北方为数不多的例外,它们骑着盲目的藤蔓攻占了草丛、栅栏、楼间空地和早起的人们发懵的双眼,
- 胡续冬
- 关键词:历险记藤蔓阿童木
- 镜像为观 明灯高悬——世界文学视阈下2014年中国文学点评
- 2017年
- 运用比较文学方法,以2014年中国文学为对象,探讨了当代中国文学在以西方为镜和以自身传统为灯间游走的现状;通过对中、西回忆录文本的比较,再次正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存在的中、西两个传统;通过对中西文学奖项设置的比较,期待更合理完善的文学生产机制的产生,以促进中国文学的繁荣;进而指出中国文学不能囿于西方,而要具备世界视阈,也应关注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学,诸如南非文学,以期博采众长,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绽放自己独特的光芒。
- 万明子
- 关键词:西方文学中国文学传统
- 米娅·法罗诉伍迪·艾伦:关于传记的一种隐喻被引量:1
- 2018年
- 由于不同的传记家对传主持有不同的态度,因而他们塑造的人物形象可能千差万别、甚至相互矛盾。本文以传记家对传主的两种态度——同情和敌意——为切入点,对伍迪·艾伦的相关传记和回忆录进行评析,借此指出传记的多版本可能形成相互对峙、与法庭相类的局面:有的成了诉状,有的成了辩护词。一个合格的传记作家不应该充当传主的控方律师或者辩方律师,而应该努力保持平衡。
- 毛旭
- 关键词:敌意
- 诺奖评委的“中国情结”——赵白生访谈录被引量:1
- 2012年
- 张娟:赵老师您好,抱歉在您最忙的时刻来打扰您。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您和北大世界文学研究所为中国作家与诺奖评委的沟通做过有效的努力,知根知底。尽管您一再婉言谢绝,还是想让您谈谈,可以吗?
- 赵白生张娟
- 关键词:中国情结评委访谈录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
- 莫言之我见
- 2012年
- 前文是专家们对莫言获得诺奖的见解,论述深刻而犀利,有着术业专攻之上的学术高度,闪烁理性反思的智慧光芒。青年人也应该发出的自己声音,他们是青年学者、作家、媒体人,他们有热情、锐气、个性张扬,他们是正在成长着的未来。
- 郑春光刘堃严彬伊北许苗苗
- 关键词:青年学者个性张扬
- 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从鲁迅到莫言被引量:8
- 2013年
- 莫言问鼎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引发了中国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学界的广泛关注,莫言与"诺奖"也由此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狂欢之余,那些与"诺奖"失之交臂的现代文学大师,如鲁迅、老舍、沈从文等,也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理性地看待莫言获奖,反思"诺奖"与中国的渊源以及鲁迅等人与莫言的异同。2012年11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作家》杂志社、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从鲁迅到莫言"学术研讨会。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会议室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驻京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各大报社的记者共5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长江学者高旭东教授主持,人大副校长杨慧林教授首先致辞,孙郁、刘洪涛、张志忠、马海良、阎纯德、肖鹰、赵白生、车槿山、萧立军、蒋原伦、李怡、周玉宁、曾艳兵、赵勇等与会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围绕"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从鲁迅到莫言"这一主题进行了见仁见智的大讨论。多学科学者的话语较之当代批评家的单一话语更具有趣味性,充满了思想火花的碰撞与观点的论争,是这次会议最大的亮色。《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文化报》等对会议进行了新闻报道;本刊刊发的学术笔谈则侧重于学术综述,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与讨论主题相关的数位专家教授的发言,力图将会议的学术全貌反映出来。
- 高旭东孙郁马海良刘洪涛张志忠萧立军肖鹰李怡赵白生车槿山蒋原伦赵勇王坤宇
-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籍
- 美国文学的使命书——《道格拉斯自述》的阐释模式被引量:6
- 2002年
- 在《文学超验主义》(LiteraryTranscendentalism)中 ,劳伦斯·布艾 (LawrenceBuell)指出 ,预言的冲动 ,为自我而新造自然 ,用第一人称言说 ,是美国文学史的 3个主导母题。笼统地说 ,这个论断似乎不错 ,但落实到具体的族群 ,它好像忽略了美国文学中一支越来越重要的主力军———黑人文学 ,即非美文学 (AfricanAmericanLiterature)。在非美文学中 ,特别是早期的奴隶自述里 ,种族的使命意识一直是一条主线。本文以《道格拉斯自述》为个案探讨黑人文学的使命书模式 ,并指出该自传的 3个阐释策略 :制度的系统定性 ,传记事实的类型归纳和象征性自我的打造。
- 赵白生
- 诗论·诗心·诗学——也评林庚的《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
- 2016年
- 林庚是学者型诗人和诗人型学者,他以写作新诗为起点,踏入中国文学教学和研究领域。他在《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一书中所提出的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理论观点,既与他的新诗创作实践经历密切相关,也是他凭诗心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细致研究而得来的创见,是一项重要的中国诗学研究成果。
- 刘海英
- 关键词:新诗格律新诗创作
- 从语言单位到言语交际单位——巴赫金的话语概念及其主体间性基础
- 2024年
- 作为“话语实践”的文学,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研究必须直面的一个轴心命题,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在此命题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言语的语言学”视角考察巴赫金学术遗产中的“话语”这一核心概念,分析其完整性、应答性与表情性三个特征,以及相应的指物述事、言语意图和评价立场所构成的涵义整体。话语及其变体表述作为“言语交际的实际单位”,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在巴赫金著作中有多种表达法,最能体现巴赫金理论思考的综合性与边缘性特色。话语以及隐匿其中的“我与他者”主体间性哲学基础,不但为揭开言语研究的序幕,而且为建立跨文化对话理论,提供了语言哲学支撑,对20世纪后半叶的文学研究乃至整个人文科学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 凌建侯
- 关键词:巴赫金话语言语研究
- 论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作者与主人公的隐喻关系被引量:1
- 2017年
-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谈论复调小说中作者与主人公关系时,他真正关心并想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人与神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巴赫金关心这样重大的哲学命题的最终意图,是要消除上帝死后现代人的焦虑感,要对抗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要实现这个意图,惟有通过自我意识的普遍觉醒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话。这才是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作者与主人公关系隐喻的本义所在。
- 万明子
- 关键词:巴赫金复调小说主人公现代性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