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作品数:602 被引量:1,961 H指数:19 相关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北部湾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经济管理 文化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天文地球 更多>>
信息技术辅助地理问题式教学情境创设的价值、策略与流程 被引量:6 2021年 借助信息技术能增强地理问题式情境教学的效果。本文结合新课标要求以及个人实践经验,对信息技术辅助地理问题式教学情境创设的具体价值、策略与流程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的地理教学提供更多参考。 张清苹 张胜前 李姗鸿关键词:信息技术 问题式教学 情境创设 秦岭中部自然保护区植被生长状况遥感监测 被引量:7 2022年 秦岭地区是中国自然保护区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秦岭中部有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分析秦岭中部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生长状况,且对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尚不明确,因此探究该区域长时序的植被生长状况有助于了解秦岭地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及植被生长情况。本文利用Landsat、MODIS、GLASS等遥感数据及相关产品分析了秦岭中部地区1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二三十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叶面积指数(LAI)、净初级生产力(NPP)、植被覆盖度(FVC)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趋势变化情况,并综合4个指标探究秦岭中部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变化情况与保护成效,研究结果表明,1)在空间上,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中南部与汉中朱鹮自然保护区南部的植被类型与其他区域存在差异;2)在趋势上,各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生长状况呈现显著增加趋势或维持稳定状态;3)综合各指标发现,秦岭中部自然保护区的整体保护成效良好,但极个别地区仍需要重点关注。 王晓雅 凌子燕 陈研 翟俊 邓雅文 荔琢 彭凯锋关键词:植被指数 遥感 桂中坳陷下石炭统鹿寨组页岩段碳酸盐矿物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 2024年 目前桂中坳陷下石炭统鹿寨组展现出较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但页岩中碳酸盐矿物含量较高,异于国内主要页岩气层的碳酸盐矿物含量,其碳酸盐矿物成因及其对页岩气产气的影响未知。文章以桂融页1井及其野外剖面为研究对象,运用X-全岩衍射、岩石薄片鉴定等手段,发现鹿寨组页岩中碳酸盐矿物以方解石为主,含量为5%~80%,平均为30.33%,并含少量白云石(0%~9%),平均为2.1%,碳酸盐矿物主要发育在炭质页岩、钙质泥岩、粉砂质钙质泥岩、生屑炭质泥岩、泥微晶灰岩和泥质灰岩中以及顺层分布的方解石脉、穿层的构造方解石脉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分析,发现碳酸盐矿物成因主要为海水中原地正常沉积成因,其次为海水中随海浪、风暴流打碎后异地搬运成因以及成岩期重结晶成因,水平脉状方解石的形成可能为埋藏期差异压实收缩缝被地层流体充填后过饱和沉淀,而垂向脉状方解石与多期构造活动有关。 淡永 邓敏 张庆玉 闫剑飞 聂国权 董红琪 季少聪 熊国庆 卢炳雄 马小林关键词:页岩气 碳酸盐矿物 桂中坳陷 市政污泥好氧堆肥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22年 文章剖析了污泥堆肥的原理,对市政污泥堆肥的可行性以及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就污泥堆肥工艺的主要影响因子,如调理剂、微生物等对污泥堆肥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污泥堆肥施用可能产生的重金属危害。总体来说,出于安全性考虑,污泥堆肥用于园林绿化是比较合理的。 谢细竹 宋书巧 陈冠海关键词:城市污泥 温度 微生物 重金属 放牧对中国亚热带喀斯特山地灌草丛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2022年 中国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易因干扰而退化,然而处于植被恢复早期的喀斯特灌草丛对放牧干扰的响应过程及其机制仍知之甚少。该研究以广西马山县的亚热带喀斯特山地灌草丛为对象,选取重牧、中牧、轻牧和无牧4个放牧强度的群落设置样方并进行调查,从而分析喀斯特山地灌草丛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对放牧强度的响应。主要结果:(1)样地中有维管植物272种,隶属77科200属,禾本科、菊科、豆科和马鞭草科是优势类群。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灌木层的科、属、种数量单调递减,草本层物种数单峰变化,峰值出现于轻牧区;(2)放牧强度增加并未使优势种发生明显更迭,但重要值会发生变化,如灌木黄荆(Vitex negundo)以及草本入侵种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鬼针草(Bidens pilosa)的重要值会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增加;(3)非度量多维尺度排序(NMDS)分析表明,放牧致使灌木层物种趋于同质化,多数样方间的物种组成趋于相似,但同一放牧强度中的物种组成也存在较大差异;灌木层物种受放牧强度和岩石裸露率的影响最为明显,而草本层植物除受放牧强度影响外,还受海拔、土壤有机质含量、pH等因子影响;(4)群落高度、灌木层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现明显降低趋势,且灌木层在群落结构方面的响应较草本层明显,这可能与山羊喜食灌木有关。总的来看,放牧强度的增加会驱使灌草丛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简单化、稀疏化和矮小化,从而显著降低地上生物量并增加喀斯特山地植被退化的潜在风险,阻碍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 黄侩侩 胡刚 庞庆玲 张贝 何业涌 胡聪 徐超昊 张忠华关键词:放牧 喀斯特山地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地上生物量 植被退化 国际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趋势 被引量:3 2024年 城市湿地在城市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社会功能。国际湿地城市是《湿地公约》推行的表彰城市保护湿地取得成就的荣誉举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目前解决全球问题的关键,引领和指导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本文对接国际湿地城市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试图探索城市发展和湿地保护协同的新路径。(1)全面梳理了国际湿地城市的发展历程和申报认证流程,总结了中国13个湿地城市的创建经验。(2)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阶段并总结可持续发展目标支持下的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举措。(3)未来趋势应面向“国际公约组织—创建成效监测—发展指标评估”促进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范式探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城市建设”促进湿地城市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围绕城市湿地的“遥感监测—模拟预测—综合评估服务”开展城市湿地智慧决策服务技术支撑。 蒋卫国 王晓雅 荔琢 凌子燕 邓雅文关键词:城市湿地 可持续发展 基于3种取值模式的南宁市森林生态系统质量评估研究 被引量:1 2023年 在评估工作中为了更好的运用生态系统质量评估技术规范确定的评估方法,对该评估方法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研究区选取南宁市森林生态系统区域,并根据生态系统的生态参数参照值选取、生态系统参数相对密度归一化处理方法的不同,设置了3种计算模式,对多年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出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值、生态系统质量分级结果面积比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对比3种计算模式的数据分析,采用模式S1处理,区域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值会偏高,比模式S2、S3平均高4.215、2.366,较适用于单一时间点或时间段的评估;采用模式S2处理,其结果值在3种模式中最小,导致区域生态系统质量评估值偏小;采用模式S3处理,评估结果适中,数值差异相对较小,数据比较稳定,可统一多时间点数据的评估尺度,多时间点数据评估结果更具可比性。 彭波 范博伦 梁玉莲 苏旭芳 廖鹏任关键词:参照值 归一化 喀斯特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自然影响因素分析——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 2025年 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基于高精度的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喀斯特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自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村居民点CV值均在64%以上,空间分布类型呈“集聚型”,但各乡镇的农村居民点在空间上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2)根据核密度估计分析得出,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各乡镇农村居民点密度差异性显著,县域中南部的居民点斑块密度规模较大,而西北部的居民点斑块密度规模较小且较为稀疏;3)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村居民点在喀斯特地貌不显著区域集中分布,在显著区域则零星分布,呈现“小集中、大散落”的空间分布格局;4)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地貌不显著、海拔低于400 m和坡度小于15°的区域。在喀斯特地貌显著区域,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少而散;海拔在400 m以上,则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骤减。 严志强 劳晓帆 史莎娜关键词:农村居民点 喀斯特地貌 空间分布特征 地理信息系统 核密度估计 北部湾南流江洪灾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风险评估 被引量:2 2023年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河流洪灾风险评估对流域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21年南流江流域洪灾的时空变化特征,构建洪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洪灾风险。结果表明,南流江洪水灾害的年际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1993年为洪水灾害变化的大突变年;总体上上游盆地、中游河谷及下游入海口平原为洪灾的高发区,洪灾风险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与历史洪灾数据特征一致。该结果可为南流江流域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朱文轩 梁志勇 黎树式 赵军 黄舒婷 严茹菲关键词:洪水 时空变化特征 风险评估 南流江 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树木功能型的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分析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树木功能型的生态位特征,推断不同功能型树木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种间竞争差异,为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中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样地调查基础上根据冠层高度、种群大小、耐荫性和种子传播方式将被选的40种树木划分为不同功能型,通过计测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不同功能型树木的生态位特征。【结果】喀斯特森林树木的生态位宽度普遍较低,表现为常见种>偶见种>稀有种,且三者的生态位宽度间差异显著;重力传播种的生态位宽度显著低于动物和风力传播种,不同耐荫性和冠层高度功能型间的生态位宽度无显著差异;40种树木种对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同样较低,常见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显著高于偶见种和稀有种,上层种显著高于下层种,喜光种显著高于耐荫种,而重力传播种则显著低于动物和风力传播种;常见种与偶见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显著高于常见种与稀有种以及偶见种与稀有种间,动物与风力传播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显著高于动物与重力种间以及风力与重力种间,而中生与耐荫种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则显著低于喜光与中生种以及喜光与耐荫种间。【结论】中亚热带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多数树种占据较小的生态位空间并可能存在较低的种间竞争作用,不同树木功能型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的差异可能与生境异质性和物种性状差异等存在密切联系。在进行退化生境植被重建时,可根据不同功能型树木的生态位特征合理构建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促进森林植被快速恢复。 胡刚 庞庆玲 胡聪 徐超昊 张忠华关键词:喀斯特森林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物种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