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jzd0009)
- 作品数:13 被引量:16H指数:2
- 相关作者:赵山林赵婷婷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斯坦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 再论春台班艺术师承及对昆曲传承的贡献——以堂子为线索的考察
- 2018年
- 徽班进京之后,众多堂子除侑酒佐欢以求盈利的消极一面之外,也承担了传授演剧技艺包括传承昆曲的职责,世代相传,形成了一定的传统。本文梳理与春台班关系密切的几条线索,包括檀天禄国香堂,陈纫香春福堂,及其衍生的景福堂,郑连贵净香堂。此外论及谢玉庭的熙春堂,陈凤林的藕香堂,江姓师傅的玉珠堂,陆文兰的松桂堂,陈四儿的近信堂,陆金凤的桐云堂。还论及弟子兼隶三庆、春台的胡喜禄西安义堂,弟子兼隶四喜、春台的钱阿四瑞春堂,力求理清其中的艺术师承关系,并通过春台班昆曲人材的层出不穷,昆曲剧目的蔚为大观,阐明春台班在特定时代对于昆曲传承所作的杰出贡献。
- 赵山林
- 关键词:师承昆曲传承
- 论嘉靖本《荔镜记》被引量:1
- 2014年
- 在现存的《荔枝记》、《荔镜记》剧本系列中,嘉靖本《荔镜记》问世最早,包含丰富的戏曲文化信息,对后世影响甚巨。本文认为嘉靖本《荔镜记》最值得重视的是:人物形象的独特性,语言的包容性,曲调的多源性。五娘形象最突出的是"婚姻由己"的高度自觉,以及她对陈三反反复复、慎之又慎的试探和考验。陈三形象最突出的是为了追求爱情不惜"锦袄换镜担","镜担换扫帚"的智慧与果敢,以及"是我甘心,恨谁得是"的无怨无悔。《荔镜记》语言通俗,具有潮泉风调。又从《小学》、《昔时贤文》、《明心宝鉴》等流行书籍中汲取"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俗谚俗语,体现出"海滨邹鲁"的文化特色。其曲调远源于宋词及里巷歌谣,近源于南戏,又有自己的创造,本文论及粗曲、细曲及【尾声】、【余文】等具体问题,时或以其他版本《荔枝记》加以比较。
- 赵山林赵婷婷
- 关键词:语言
- 试论清初文人戏曲活动及与词创作之关系
- 2013年
- 清初文人承晚明遗风,戏曲活动十分普遍,而戏曲活动与词的创作发生联系,对词的创作产生影响,则较晚明文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认为,将清初文人的戏曲活动与词的创作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有助于两方面研究的深入,是一条值得重视的研究路径。当然,对清初文人的戏曲活动应当如何评价,是一个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孟森先生《王紫稼考》曾云:'易代之际,倡优之风往往极盛。其自命风雅者,又借沧桑之感、黍麦之悲,为之点染其间,以自文其荡靡之习。数人倡之,同时几遍和之,遂成为薄俗焉。'
- 赵山林
- 关键词:文人戏曲
- 梅兰芳舞台艺术的身体语言新解被引量:2
- 2013年
- 本文从张厚载对于梅兰芳身体艺术的关注出发,讨论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对身段的新理解以及身段与唱腔之间的联系。第二,1919-1929年之间梅兰芳对于身段的新理解与1930年梅兰芳成功的美国之行的关系。第三,梅兰芳对于身段的重视与早期戏剧电影的关系。通过这三段论证,将张厚载对于梅兰芳身段的重视置于更大的历史社会语境中,将戏剧舞台与大历史舞台联系起来,更将戏剧表演艺术与技术发展、电影产生和国际化语境结合起来,从而丰富对梅兰芳艺术成就的理解。
- 赵婷婷
- 关键词:跨文化身体语言
- 梅兰芳评论的开风气者——张豂子
- 张缪子(1895—1955),名厚载,字采人,号缪子,笔名聊止、聊公,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曾就读于北京大学法科政治系。他在《听歌想影录·自序》中说:"余自幼笃嗜戏曲,以听歌为乐,清季所观名伶演剧,未及笔录,都已不能...
- 赵山林
- 关键词:《宇宙锋》齐如山姜妙香
- 文献传递
- 试论昆曲观众的历史变迁与现状被引量:2
- 2014年
- 昆曲观众的历史变迁与现状如何,与昆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大有关系,本文就其中几个问题进行初步思考。昆曲今天无疑是"小众艺术",但在历史上并非始终如此,至少在晚明至清初,昆曲兼有"大众艺术"和"小众艺术"双重身份。它当时之所以是"大众艺术",是因为有很多职业戏班,有很多广场演出,有广大的观众群,还有很多唱曲活动。昆曲从清中叶以后逐步变成"小众艺术",与家班演出的封闭性有关,与清曲、剧曲"至严不相犯"有关,与花雅之争的形势也有关。昆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经过多方面努力,观众数量有所增加,而且呈现年轻化、知识化的趋势,这是可喜的现象,应当因势利导,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合理运用价格杠杆,确保"小众",有条件时争取部分"大众",使昆曲在活态传承中保持原汁原味。
- 赵山林
- 关键词:昆曲观众历史变迁
- 试论梅兰芳、杨小楼的艺术精神
- 2015年
- 梅兰芳和谭鑫培、杨小楼三位大师是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杰出代表,本文仅就梅兰芳与杨小楼两位大师艺术精神的相通之处作一些思考,依据两位大师的艺术见解以及艺术实践经验,具体论述以下三点:(一)在涉及京剧本质规定性的问题上,坚持"移步"而不"换形"。(二)在表演艺术境界上,追求"唱做一气呵成、由内到外"。(三)在表演整体性的把握上,注重角色与角色之间的"精神感染"。以上三点概括地讲,便是"形"、"气"、"神",这是中国戏曲艺术精神的关键问题,而两位大师艺术精神凝聚的典范作品,便是千古绝唱《霸王别姬》。
- 赵山林
- 关键词:艺术精神
- 论《李卓吾先生批评古本荆钗记》被引量:1
- 2018年
- 《荆钗记》现有全本流存者,可以分为两个版本系统:第一个系统是接近元本的明刊本,第二个系统是对元本改动较大的明刊本。情节方面两个系统的主要差异在于王十朋与钱玉莲团圆的戏剧情境,前者是'舟中会',后者是'吉安会'。一般认为第二个系统版本是万历年间开始出现的,但现存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重刊本的《风月锦囊》,共选《荆钗记》二十一出,已经采用第二个系统版本。可见第二个系统版本的出现,并不是万历年间的事,而是嘉靖年间就有了。第二个系统版本中,万历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古本荆钗记》自具特色,它采取第二个系统版本,却又不满意这一版本,在批点中屡屡加以批评,并且在《李卓吾先生批评古本荆钗记》全本四十八出之前,附以《李卓吾批评补刻舟中相会旧本荆钗记》八出,以'旧本'作为与'古本'的对照甚至纠偏。这一体例,在历来的评点本中,是极为罕见的。这些特色,都值得加以探讨。至于第二个系统'吉安会'的情节设置,虽然不同于更早的版本,但自有可取之处,本文对此也进行了分析。
- 赵山林
- 试论孔尚任的桃源情结被引量:4
- 2015年
- 中国古代文人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桃源情结,其渊源有二,一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桃源(简称桃花源),二是刘义庆《幽明录》"刘晨阮肇"条中的天台山桃源(简称天台山)。其内涵,或是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憧憬,或是对幸福、美满爱情的憧憬,实质上都是一种梦,一种追求。这种包括两层蕴涵的桃源梦,自晋至清,绵绵不绝,其中清初文人的桃源情结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方面,孔尚任具有代表性。就诗文中的表达而言,其桃花源情结主要表现在对早年隐居过的石门山的眷念,其天台山情结主要表现在对"桃花"、"桃花扇"意象的钟爱。他精心结撰的《桃花扇》更是"桃源梦"与"天台梦"的融汇,堪称表现桃源情结的一个典型。细读《桃花扇》,可以发现其中的正面人物始终在追寻桃源梦、天台梦,却又时时从梦中惊醒,渡尽劫波,大彻大悟,直至曲终人杳,江上峰青,留有不尽之意于花光扇影之中。桃源情结是一个深入剖析孔尚任心态的新视角,也是一个透彻理解《桃花扇》的新路径。
- 赵山林
- 关键词:桃源情结孔尚任《桃花扇》
- 顺治、康熙二帝的文化取向与戏曲的南北交流融合
- 2016年
- 在封建时代,由于帝王的特殊身份,他们的文化取向和相关言行,对于宫廷戏曲乃至整个剧坛的状况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拟以清初顺治、康熙二帝为例加以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大方之家。(一)顺治七年(1650)摄政王多尔衮逝世,顺治八年(1651)正月,顺治帝开始亲政,时年十四岁。对于这位年轻皇帝的言行,王公贵族不时援引太祖、太宗的遗训,加以引导和规范。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上奏。
- 赵山林
- 关键词:言行文化剧坛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