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QN2009084)
- 作品数:9 被引量:145H指数:5
- 相关作者:王力王丽王梅易小波卫三平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 Gash模型在黄土区人工刺槐林冠降雨截留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5
- 2012年
- 为了验证Gash林冠截留解析模型在黄土高原人工林中的适用性,基于2009年黄土丘陵沟壑区吕梁市王家沟小流域刺槐林样地降雨观测数据,采用Gash模型对林冠截留进行了模拟。所选刺槐林分为人工纯林,林龄约30a,阴坡,坡度24°,密度为990株/hm2,平均树高10.8 m,平均胸径12.4 cm,郁闭度0.76。根据回归方法确定了Gash模型中的主要参数,包括饱和林冠的平均蒸发速率(E珔)、林冠枝叶部分的持水能力(S)、自由穿透降雨系数(p)、树干持水能力(St)和树干茎流系数(Pt)。结果显示,2009年5月至10月人工刺槐林样地实测降雨量为366.9 mm,穿透降雨量为317.5 mm,树干茎流为10.2 mm,林冠截留量为39.2 mm。模型模拟的林冠截留量为42.4 mm,高于实测值3.2 mm,相对误差为8.2%。敏感性分析表明,S、E珔、St和pt每增加10%,林冠截留量分别增加4.7%,3.1%,1.7%和0.5%;p增加10%,林冠截留量则减少2.6%。说明树干持水能力(St)和树干茎流系数(pt)两个参数对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冠截留量的预测值影响程度较小。模拟值与实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显示Gash模型适用于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冠的截留计算。
- 王艳萍王力卫三平
- 关键词:刺槐林林冠截留
- 水蚀风蚀区六道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养分特征被引量:1
- 2012年
- 利用经典统计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以六道沟流域农用地、林地和草地三种土地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各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C/N值八种养分指标。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表现为农用地>林地>草地,全磷含量表现为农用地>草地>林地,土壤全钾含量表现为草地>林地>农用地,速效氮含量表现为农用地>草地>林地,速效磷表现为农用地>林地>草地,速效钾表现为林地>农用地>草地;土壤C/N值表现为林地>草地>农用地;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呈线性关系,且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结果说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有重要影响。
- 易小波王力王丽王梅
- 关键词:养分特征有机质氮磷钾
- 陕北神木矿区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特征及意义被引量:16
- 2011年
- 土壤由母质风化而成,土壤的颗粒组成继承了母质的许多特征,分形特征便是其中之一。土壤颗粒分形特征不仅影响土壤的水力状况和肥力特征,而且与土壤侵蚀和退化状况直接相关。利用MS 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神木矿区凉水井煤矿、四道沟煤矿和红碱淖原生态保护区3个样区60个土样的粒径分布状况,运用土壤体积分形模型计算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D),并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D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样区内D值在1.95~2.68之间,平均D值为2.42。3个样区平均D值关系为:四道沟煤矿(2.47)>原生态区(2.43)>凉水井煤矿(2.33)。D值与黏粒和粉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砂粒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D值与土壤pH、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此外,地表主要植被类型对D值的影响表现为:长芒草地>柠条地>沙打旺地>茵陈蒿地>乔木林地。
- 石占飞王力王建国
- 关键词: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土壤侵蚀植被类型
- 水蚀风蚀交错区六道沟流域土壤肥力评价被引量:2
- 2012年
- 本研究在六道沟流域采集土壤样品74个,通过测试分析各指标值,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手段,计算出土壤肥力综合性指标值(IFI),对六道沟流域土壤肥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农用地IFI最高(0.68),表明农用地土壤肥力较好,荒草地和林地次之(IFI分别为0.53和0.40),灌木地土壤肥力最差(IFI为0.35).空间分布格局上,IFI以六道沟流域主沟线为中心向周围递减.总体来看,六道沟流域土壤肥力质量处于中下等水平,其中第3级土壤所占面积最大,占流域总面积的46.9%.处于1和2级的土壤仅占到流域面积的23.8%,而处于3-5级的土壤占到76.2%,是前者的3倍多.
- 王梅王力易小波王丽
- 关键词:土壤肥力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
- 神木煤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被引量:52
- 2011年
- 通过对神府煤田开采区3个煤矿区周围土壤Cu、Cd、Cr、Mn、Ni质量分数进行测定及分析,评价了煤田开采对周围土壤的污染程度。结果表明,长期的煤炭资源开发、运输等活动,已导致周围土壤受到重金属不同程度的累积性污染,土壤中Cd、Ni质量分数高于陕西省土壤背景值,且Cd污染程度较高,Ni污染程度较低,而Cu、Cr、Mn基本不受污染。3个煤矿表层土壤各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均表现出污染区大于对照区,但这种变化幅度存在一定差异;Cu、Cr、Mn 3种重金属元素虽没有超出背景值,但已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累积;煤矿周围土壤重金属污染受到开采年限、土壤质地、风向等因素的影响。3个煤矿污染区土壤剖面样品中,5种重金属元素质量分数基本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且这种趋势具有波动性。
- 王丽王力和文祥王梅易小波
- 关键词:煤矿区重金属土壤污染土壤剖面
- 陇南市武都区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及其变化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正确核算可以有效地规范和引导人类正确的土地利用行为,进而促进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为例,应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生态服务价值核算模型,结合武都区1996年、200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库以及其他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该区1996~2006年10a间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增加了6.7×103万元,林地对生态服务价值的贡献率最高,达73%;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和GDP增长率之间差异明显,表明该区目前GDP的增长模式对生态环境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陇南市武都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建议.
- 王艳萍何峰王力张青峰
- 关键词:土地利用耕地
- 生态足迹研究进展述评被引量:17
- 2011年
- 生态足迹模型自1992年被提出以来,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经过近20年来的发展,生态足迹模型研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简单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优缺点,回顾国外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国内生态足迹的研究概况,展望生态足迹今后的研究方向。
- 王艳王力
-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可持续发展
-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估--以神木县为例被引量:4
- 2011年
-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陕西神木县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分别以神木县总能源消费量(包括工业生产能源消费和非工业生产能源消费)和以非工业能源消费量计算了其生态足迹,前者生态赤字达17.058 ha/cap,后者生态盈余为0.209 ha/cap,说明神木县生态赤字主要来源于工业能源消费,即是通过高能耗产品将其他地区的生态足迹转移到了神木县。最后根据生态足迹分析结果,提出了关于神木县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王艳王力
- 关键词:生态足迹能源消费生态赤字生态盈余
- 榆神府矿区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水分的稳定性同位素特征被引量:15
- 2010年
- 针对榆神府矿区植物水分来源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影响矿区植被建设中最关键的制约性因素水分为中心,利用稳定性同位素分馏原理,分析了矿区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不同载体中水分的稳定性同位素特征,揭示了矿区典型植物的水分来源,为矿区植被的自然恢复和永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水分来源依据。研究认为,榆神府矿区夏季降水δD(氘)、δ18Ο(重氧)与降水量成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该区降水氢、氧稳定性同位素具有较强的雨量效应特征。与全球大气降水线方程相比,矿区降水线方程(δD=7.0δ18Ο-0.72)斜率和截距都偏小,说明全球大气降水线方程不能很好地反映矿区降水的氢氧同位素特征。矿区典型植物木质部水分δD值(-72.49‰~-78.72‰)与土壤中水分(-68.15‰~-78.00‰)、地下水δD(-64.18‰~-67.14‰)相接近,与降水(10.78‰~-94.30‰)、水库水(-48.945‰)和湖水δD(-2.65‰)相差很大,说明该区植物水分的主要来源是土壤水和地下水,而基本没有直接利用湖水、水库水以及夏季降水。低δD值、雨量大时的降水是榆神府矿区地下水的主要补充来源,降雨量小时δD值高,但微小的补充不足以影响地下水的δD值。
- 王力卫三平张青峰王全九李世清
- 关键词:榆神府矿区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