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3CB716601)

作品数:2 被引量:4H指数:2
相关作者:欧阳克清范益军游振东罗傲雪王贵学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地温梯度
  • 1篇血糖
  • 1篇胰升血糖素
  • 1篇胰升血糖素样...
  • 1篇造山带
  • 1篇筛选细胞
  • 1篇山带
  • 1篇受体激动剂
  • 1篇碰撞造山
  • 1篇碰撞造山带
  • 1篇细胞
  • 1篇基因
  • 1篇激动
  • 1篇激动剂
  • 1篇高压变质
  • 1篇高压变质带
  • 1篇高压变质岩
  • 1篇高通量
  • 1篇高通量筛选
  • 1篇报告基因

机构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1篇王贵学
  • 1篇罗傲雪
  • 1篇游振东
  • 1篇范益军
  • 1篇欧阳克清

传媒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年份

  • 2篇200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超高压变质带的全球分布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被引量:2
2007年
对全球28个超高压变质岩产地的地质对比研究发现,超高压变质带的发育,与弧-陆和陆-陆碰撞造山带关系密切。碰撞造山带多发育于活动的大陆边缘。在那里,冷的陆壳物质可以深俯冲到另一个相对稳定的未俯冲的板块之下,其深度可以超过90~120km,在高压达>2.5GPa和温度约600℃或更高条件下,导致超高压特征矿物如,柯石英、金刚石等的生成。在空间分布上,超高压变质带集中于欧亚大陆及其周缘,澳洲和北美目前尚未有报道。从时代上看,超高压变质带多出现于显生宙,前寒武纪只有晚元古代(泛非运动期)少数两例。说明以超高压变质带为特征的碰撞造山作用,是显生宙以来,陆壳增生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才出现的构造体制;Rodinia和Pangea古大陆的裂解,使地温梯度降低,从而有利于超高压变质带的生成。
游振东
关键词:超高压变质岩碰撞造山带地温梯度
胰升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高通量筛选细胞模型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为建立GLP-1受体激动剂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将GLP-1受体质粒和报告基因质粒(3×CRE/3×MRE/SRE-LUC/pGL3)按照1∶5的比例共转染到CHO细胞中,建立GLP-1受体激动剂筛选细胞株。利用GLP-1内源激动剂探索和优化每孔细胞接种密度、荧光素酶表达时间、Bright-GloTM试剂用量、DMSO浓度等筛选条件,建立可靠的筛选方法。当细胞数目为4×104个/孔,激动剂孵育时间为8 h,Bright-GloTM试剂4倍稀释,每孔DMSO终质量分数小于1%时,系统Z′-因子为0.75。利用此模型对中药提取物库进行检测,发现有5个样品显示出活性。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用于GLP-1受体激动剂的高通量筛选。
范益军欧阳克清王贵学罗傲雪
关键词:高通量筛选报告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