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90080)

作品数:81 被引量:2,682H指数:33
相关作者:范晓晖张福锁沈其荣张亚丽史学正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0篇农业科学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主题

  • 25篇水稻
  • 15篇氮肥
  • 15篇氮素
  • 12篇土壤
  • 11篇
  • 9篇施肥
  • 8篇利用率
  • 7篇氮量
  • 7篇玉米
  • 7篇施氮
  • 6篇稻田
  • 6篇基因
  • 6篇寒地
  • 6篇^15N
  • 5篇氮效率
  • 5篇水稻土
  • 5篇硝化
  • 5篇硝化作用
  • 5篇基因型
  • 5篇长期施肥

机构

  • 39篇中国科学院
  • 20篇南京农业大学
  • 11篇中国农业大学
  • 6篇东北农业大学
  • 4篇河南农业大学
  • 3篇青岛大学
  • 2篇江苏省地质调...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哈尔滨理工大...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浙江省农业科...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作者

  • 14篇范晓晖
  • 12篇张福锁
  • 12篇沈其荣
  • 8篇史学正
  • 8篇张亚丽
  • 7篇朱兆良
  • 7篇于东升
  • 6篇杨林章
  • 6篇王洪杰
  • 6篇彭显龙
  • 6篇陈范骏
  • 6篇米国华
  • 6篇赵永存
  • 5篇刘元英
  • 5篇段英华
  • 5篇尹斌
  • 5篇邢光熹
  • 5篇林德喜
  • 5篇张绍林
  • 5篇赵旭

传媒

  • 14篇土壤学报
  • 10篇土壤
  • 8篇植物营养与肥...
  • 6篇Pedosp...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东北农业大学...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土壤通报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玉米科学
  • 2篇作物学报
  • 2篇生态环境
  • 1篇植物学通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0
  • 2篇2009
  • 9篇2008
  • 19篇2007
  • 20篇2006
  • 13篇2005
  • 11篇2004
  • 2篇2003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苗期吸氮效率差异及其机理研究被引量:18
2006年
以大田筛选得到的不同生物学特性的1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水培条件下这些品种苗期的吸N效率差异,结果表明大田N效率不同的品种在苗期水培条件下吸N效率也不相同,并且大田相同类型的品种在苗期N效率也不完全相同。供试7个大田高产品种中只有桂单4号、云粳38和黔育421这3个水稻品种在水培环境中同样保持较其它品种生物量大,N响应高的特性;另外3个大田高产品种南光、予粳7号和4007在苗期N效率表现很差;红稻Vmax虽然很大,但是生物量很小,所以综合表现一般。3个低产品种Elio、抚宁小红芒和黄金糯中,Elio在苗期N效率很高,另外2个品种N效率不高。研究发现,生物量(尤其是根系的生物量)和对NH4+的亲和力(1/Km)以及Vmax是水稻苗期吸N效率的主要决定因素。典型的苗期N高效品种有桂单4号、黔育421、Elio和云粳38,这些品种苗期N累积量高,N响应值高,原因在于桂单4号、黔育421和Elio在水平增加后Vmax都成倍增加,尤其Elio的Vmax一直都很高,而云粳38则主要是靠较高的生物量来获得高吸N量。典型的低效品种有南光、4007、武运粳7号和予粳7号,这些品种N累积量小,N响应值小,原因在于其中前3个品种在N水平增加后Vmax都降低,Km大幅度增加,而予粳7号虽然Vmax稍有增加,但亲和力则降低最大而成为所有品种中最低的,所以综合结果仍是低效。
赵首萍赵学强施卫明
关键词:氮效率水稻
杭州稻麦菜轮作地区大气氮湿沉降被引量:11
2009年
通过雨水中NH4+-N/NO3--N比率和铵态氮自然丰度值(δ15NH4+)的变化探讨大气氮湿沉降与农作施肥活动的关联性。2003年6月至2005年7月,采用自行设计定制的雨水收集器在浙江杭州稻-麦-蔬菜轮作地区进行了为期2a的全天候连续雨水采样分析。结果显示,杭州稻-麦-蔬菜轮作地区雨水中NH4+-N/NO3--N比率和δ15NH4+值呈现相似的季节性变化,雨水中NH4+-N/NO3--N的峰值出现在6月底~9月上旬,而后逐渐下降,秋冬季(10~11月份)降到最低;来春麦菜集中施肥期(2~3月份),又呈现多个小高峰;5~6月份为单季稻和蔬菜基肥和追肥集中施用期,故而峰值也达4以上;入冬后仅在麦田施肥期出现一个小高峰而后明显下降,大都降到1以下;频繁施肥期雨水中的NH4+-N/NO3--N比率值是农闲期的2~4倍,显示雨水NH4+-N/NO3--N比率与农田施肥活动有密切关联与同步性,但与气温无直接关联(R2=0.0129)。雨水中δ15NH4+值的变化,与雨水中NH4+-N/NO3--N比率相似,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稻麦生育后期与种前空闲期为正值,麦稻蔬菜集中施肥期转为负值。雨水中NH4+-N/NO3--N比率与δ15NH4+值对大气湿沉降中氮的来源、形态及地面NH3排放源的强度有一定的表征意义。
陈义唐旭杨生茂吴春艳王家玉
关键词:大气氮湿沉降
基于土壤-作物系统模拟模型的冬小麦田间水氮优化管理被引量:16
2007年
将作物生长模型与土壤水氮管理过程模块相结合,构建了土壤-作物系统水分养分模拟模型。以灌水、施氮总量为决策变量,冬小麦生物量、水分和氮肥利用效率为优化目标,将冬小麦按生长发育时期分为6个阶段,建立了多目标的动态规划模型。在土壤-作物系统过程模型的基础上,用动态规划的方法对田间水、氮资源管理措施进行优化。通过对作物水分胁迫系数和氮肥胁迫系数的模拟计算,可获得最佳的灌水、施肥时间及用量。算例结果表明:在养分供应充足仅水分胁迫的条件下,优化方案的灌水量较对照处理平均节约了25%,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处理平均高出约12%。在水分和养分均胁迫的条件下,优化方案的灌水量较对照处理平均节约了12%,水分和氮肥利用效率分别比对照处理提高了约13%和16%。
陈研胡克林冯凌李保国
关键词:作物生长模型动态规划冬小麦
玉米氮效率的杂种优势分析被引量:26
2004年
在氮高效自交系筛选工作的基础上 ,利用NCⅡ设计进行了杂种优势分析 ,同时探讨了氮高效育种中亲本选配等问题。结果表明 :以农大 10 8在两个氮水平下的产量为对照 ,18个自交系组配的 72个杂交组合中 ,在高氮 (2 0 0kgN·hm-2 )条件下有 7个组合优势超过对照 10 % ,在低氮 (不施氮 )条件下有 5个组合优势超过对照 10 % ,而且氮高效杂交组合多数为中效×高效或高效×高效类型。两个氮水平下 ,氮效率性状F1代都表现近中亲遗传和超显性遗传共存的特点 ,而且具氮利用效率杂种优势的组合 (高低氮下均为 98 6 % )多于具吸收效率杂种优势的组合 (高低氮下分别为 6 8%和6 9 6 % )。若在低氮条件下进行氮高效育种 ,母本的遗传特性对F1代各性状影响较大 ,所以 ,应注重对母本氮效率性状的选择。吐丝期穗位叶叶绿素SPAD值与氮效率极显著相关 ,因而 ,可作为次级选择指标。
陈范骏米国华春亮刘建安王艳张福锁
关键词:氮效率杂种优势
包膜尿素对水稻的增产效应及提高氮素利用率的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包膜肥料逐渐得到应用,包膜肥料施用方便,肥效期长,在国内应用潜力巨大。本文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硫磺加热固性树脂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对水稻的增产效应,研究表明,在低N水平下产量比施用普通尿素增加了22.2%,增产效果显著;N素利用率分别为76.9%和37.8%;在收获期,同等N素水平下,包膜尿素处理的植株含N量显著高于普通尿素,分别高出24.1%和20.0%。施用包膜尿素减缓了N素的释放,一次性施肥就能够满足水稻整个生育期的营养需求,大大节约了劳动力,并且在低N水平下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孙永红范晓晖高豫汝武琴张民孙红霞
关键词:包膜尿素氮肥
实地氮肥管理对寒地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07
2006年
【目的】以寒地5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实地氮肥管理的增产机理。【方法】2004和2005年,通过农民习惯施肥和实地氮肥管理的大田对比试验和不同SPAD阈值的小区试验,探讨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群体质量、干物质积累规律和氮积累的影响。【结果】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实地氮肥管理使氮肥总量平均减少了33.8%,水稻成穗率平均提高了12.3%(P<0.05),灌浆期水稻叶面积指数提高了14.1%~27.6%(P<0.05),抽穗期以后水稻干物质增加了4.3%~29.1%,抽穗后干物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产量平均增加了9.8%;抽穗后氮积累量增加了11.8%~55.1%(P<0.05),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8.5%~133.4%(P<0.05)和39.78%~194.26%(P<0.05)。【结论】该技术通过改善水稻群体质量,增加抽穗后LAI,促进干物质和氮积累,增加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彭显龙刘元英罗盛国范立春宋添星郭艳文
关键词:寒地水稻实地氮肥管理干物质氮肥利用率
Ammonia volatilization losses and ^(15)N balance from urea applied to rice on a paddy soil被引量:11
2006年
Ammonia volatilization loss and ^15N balance were studied in a rice field at three different stages after urea application in Taihu Lake area with a micrometeorological technique. Factors such as climate and the NH4^+-N concentration in the field floodwater affecting ammonia los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ammonia loss by volatilization accounted for 18.6%-38.7% of urea applied at different stages, the greatest loss took place when urea was applied at the tillering stage, the smallest at the ear bearing stage, and the intermediate loss at the basal stage. The greatest loss took place within 7 d following the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mmonia volatilization losses at three fertilization stage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ammonium concentration in the field floodwater after the fertilizer was applied. ^15N balance experiment indicated that the use efficiency of urea by rice plants ranged between 24.4% and 28.1%. At the early stage of rice growth, the fertilizer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was rather low, only about 12%. The total amount of nitrogen lost from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stages in the rice field was 44.1%-54.4%, and the ammonia volatilization loss was 25.4%-33.3%. Reducing ammonia loss is an important treatment for improving N use efficiency.
FAN Xiao-huiSONG Yong-shengLIN De-xiYANG Lin-zhangLUO Jia-fa
关键词:UREARICE
水稻根系与氮素吸收利用之研究进展被引量:33
2007年
当前中国过高的氮肥施用量引起相对严重的环境问题。氮素是作物最主要的营养元素,而根系则是水稻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多项研究表明,作物对氮素的高效吸收取决于根系的生物学特征。因此研究水稻根系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对于提高氮肥利用率、缓解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近年来与水稻对氮素养分吸收和利用有关的根系研究的情况,归纳和比较了水稻根系形态及其活力的一般研究方法,并对氮素养分与水稻根系形态及根系生理活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樊剑波张亚丽万小羽沈其荣
关键词:水稻氮素根系形态根系活力
水稻对硝态氮响应的生理指标筛选被引量:50
2004年
采用温室水培试验方法 ,系统评价了 4 0个遗传特性不同的水稻品种对 3种比例氮营养(NH+ 4 /NO-3 比例分别为 10 0∶0、5 0∶5 0和 0∶10 0 )的反应和对硝态氮响应的生理指标筛选。结果表明 ,4 0个水稻品种 (系 )在NH+ 4 /NO-3 比为 5 0∶5 0的营养液中生长最佳 ,植株总干重最高 ,但各个基因型的表现差异较大。根据水稻在两种比例氮营养液 (10 0∶0和 5 0∶5 0 )中的表现可将水稻分为 3种类型 :硝高度响应型、硝中度响应型、硝不响应型。在混合氮营养液中硝高度响应型水稻地上部干重、根干重、总干重和氮积累量显著比单一铵营养液中的高。在评价不同水稻基因型对硝营养的响应时 。
张亚丽段英华沈其荣
关键词:水稻硝态氮生理指标氮积累量
中国水稻土有机和无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31
2006年
农业土壤碳库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水稻土是中国主要的耕作土壤,在土壤碳固定研究中具有现实意义。文章根据最近建成的中国1:100万数字化土壤图和全国1490个水稻土剖面数据,估算我国水稻土碳密度和储量,并进一步分亚类和区域研究了水稻土碳库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水稻土面积为45.69×10^4km^2,占我国土壤总面积的4.92%。中国水稻土无机碳的分布面积为5.93×10^4km^2,仅占水稻土总面积的13%。水稻土碳密度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水稻土剖面0~100cm有机碳密度介于0.53kg·m^-2-446.2kg·m^-2之间,无机碳密度介于0.05kg·m^-2~90.03kg·m^-2。水稻上表层0-20cm有机碳密度介于0.17kg·m^-2-55.38kg·m^-2之间,无机碳密度介于0.01kg·m^-2-21.85kg·m^22。中国水稻土刮面0~100cm和表层0-20cm碳总储量分别为5.39Pg和1.79Pg。水稻土碳储量以有机碳为主,约占水稻土碳总储量的95%,水稻土剖面0-100cm和表层0-20cm有机碳储量分别为5.09Pg和1.72Pg。水稻土无机碳储量较低,仅占水稻土碳总储量的5%左右,水稻土剖面0~100cm和表层0~20cm无机碳储量分别为0.30Pg和0.07Pg。
刘庆花史学正于东升赵永存孙维侠王洪杰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密度碳储量水稻土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