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35B09) 作品数:28 被引量:335 H指数:10 相关作者: 曹敏建 赵久然 王凤格 师勇强 冯自力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沈阳农业大学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生物学 更多>>
棉种纯度和真实性3种鉴定方法简介 棉种纯度和真实性鉴定的3种方法,即小区种植鉴定法、卡那霉素法和DNA分子标记指纹法,通过对3种方法相关的标准规定及应用中具体操作、注意事项、结果判定的介绍,进行比较,阐述3种方法的优缺点,为棉种纯度和真实性鉴定的检验提供... 周大云 杨伟华 魏守军 王延琴 匡猛 马磊 方丹 侯爱玲关键词:品种纯度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真菌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12年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成为真菌实现菌种改良、新基因标记及目的基因的筛选、分离和克隆的重要方法之一。该方法操作简单、受体范围广、转化效率高、单拷贝率高及突变体遗传稳定,解决了传统转化方法的瓶颈。利用该方法成功实现了多种真菌大容量高质量突变体库的构建,且在各类真菌突变体库构建的基础上,相关基因的筛选和功能基因的验证工作成为下一步的研究热点,进而为各类病原菌致病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为抗病育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奠定基础。 周芳芳 李志芳 冯自力 师勇强 赵丽红 李彩红 朱荷琴关键词:农杆菌 真菌 突变体 水杨酸包衣对低温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2013年 通过室内砂培试验,研究低温胁迫下水杨酸包衣玉米种子对其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水杨酸包衣玉米种子的萌发指标和幼苗形态指标均优于对照,其中,发芽率比对照高8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低温胁迫下水杨酸包衣玉米幼苗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低于对照,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有利于增强玉米幼苗抵御低温冷害的能力。 朱玉龙 王玺关键词:玉米 水杨酸 种子包衣 低温胁迫 以PEG为基础的引发对玉米种子抗寒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13年 以玉米杂交种创奇518新种子为材料,在聚乙二醇(PEG)为引发剂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添加其他具有抗寒作用的引发剂,通过低温种植处理,来研究玉米种子的抗寒性。结果表明,不同引发处理,玉米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苗鲜重、株高、活力指数、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均出现明显的差异。尤以PEG、水杨酸和二甲基亚砜(DMSO)组合的发芽率、活力指数最高,幼苗长势整齐一致,POD和CAT活性较对照有了明显的提高。 孙刚 曹敏建 张弘关键词:抗寒性 PEG 甘蓝型油菜2009-2010年候选品种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 被引量:2 2012年 利用45对SSR(简单序列重复)和5对EST(表达序列标签)-STS(序列标签位点)标记对2009-2010年度165份新育成甘蓝型冬油菜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分析。50个标记检测到131个多态性片段,每个标记等位变异数由1至7不等,平均为2.62,多态性比率为95.83%,PIC均值0.519 8。165份品种在遗传相似系数0.519 0~0.938 0范围内聚类,平均为0.721 4。全部品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H)0.314 4,Simpson(I)0.470 3。杂交种整体多样性水平要高于常规种,细胞质不育杂交种略高于细胞核不育杂交种。4个生态区域中华东地区所育品种的两种指数最高,分别为0.314 0(H)和0.466 3(I),西北地区最低,为0.271 1(H)和0.405 9(I)。主成分(PCA)以及群体结构分析均显示细胞核不育杂交种与细胞质不育杂交种两种类型间以及中南与西北区域细胞质不育杂交种间存在遗传差异。165份材料群体结构分为8个组。组Ⅰ中质不育杂交种占50%,核不育杂交种和常规种各占近25%;组Ⅱ、Ⅳ、Ⅵ、Ⅶ基本为细胞质不育杂交种;Ⅲ、Ⅴ、Ⅷ三个组以细胞核不育杂交种为主。在细胞质不育杂交种为主的组中,西北区域与中南区域育成品种存在较明显的遗传差异。细胞核不育类型品种为主的3个组显示出更为复杂的遗传背景。 许鲲 谷铁城 刘凤兰 李浩 陈碧云 高桂珍 伍晓明关键词:甘蓝型油菜 玉米生物诱导孤雌生殖DH群体的SNP偏分离分析 被引量:5 2015年 以单交种先玉335作母本,与京科诱006单倍体诱导系杂交,产生单倍体及秋水仙素加倍形成双单倍体(DH)群体,用SNP芯片对DH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获得1 337个在先玉335的双亲间有多态的SNP数据,对SNP进行卡方检测(P<0.05),发现516个SNP表现偏分离,占38.6%,这些偏分离SNP中有285个偏向母本PH6WC,占55.2%;231个偏向父本PH4CV,占44.8%。在玉米的8条染色体上,发现10个偏分离热点区域(SDR),分析SNP的χ2值与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发现,χ2值最大的SNP往往在SDR的中心位置。 许理文 段民孝 宋伟 田红丽 王凤格 赵久然 王守才关键词:玉米 SNP 偏分离 加倍单倍体 棉花DUS测试标准品种的SSR指纹数据库构建 被引量:23 2015年 基于SSR核心引物,采用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系统与多重PCR技术相结合,构建我国棉花DUS(Dis-tincmess,Uniformity and Stability)测试标准品种的DNA指纹数据库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依据多重PCR组合的基本原则与五色荧光检测系统的特点,采用40对核心引物构建了10个4重PCR组合.利用DNA遗传分析仪进行指纹检测与数据采集。40对荧光引物在30份DUS测试标准品种中共扩增产生146个等位变异.每对引物的等位变异数为2~7个不等,平均每对引物产生3.65个等位变异。海7124与陆地棉品种明显划分为2类,来源于新疆的新陆早1号区别于其他陆地棉品种,单独聚为1类。多色荧光检测系统相比常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具有高精度、高通量、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尤其适用于大规模指纹数据库的构建.提出了通过构建已知品种DNA指纹数据库,将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棉花DUS测试的初步设想。 匡猛 王延琴 周大云 方丹 马磊 杨伟华关键词:棉花 DUS测试 指纹数据库 荧光检测 棉花主要真菌病害病原菌ITS-RFLP快速鉴定方法 被引量:8 2013年 本研究旨在建立大丽轮枝菌、黑白轮枝菌、立枯丝核菌、串珠镰刀菌、粉红单端孢和尖孢镰刀菌6种棉花主要病原真菌的ITS-RFLP快速鉴定方法。通过ITS序列特征分析,得到了4种可以成功鉴别6种病原菌的限制性内切酶,并制作了标准对比图谱。不同病原真菌的ITS-RFLP的产物大小各异,多态性高,参考标准电子图谱可以准确鉴定其种类。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经济的特点。 李志芳 冯自力 赵丽红 师勇强 王玲飞 朱荷琴关键词:棉花 真菌 分子鉴定 7个棉花品种SSR位点纯合度研究与分析 被引量:15 2013年 采用52对核心引物对7个棉花常规种进行了SSR分析。结果显示:每个品种的24个受检单粒棉种中,杂粒数最多为9个,最少1个,平均为3.9个;DNA位点纯合率最高为100%,最低92.3%,平均为97.0%。研究表明,品种纯度与DNA位点纯合率呈高度正相关。采用SSR标记进行分子检测,能准确区分因遗传因素与生产加工对品种纯度造成的影响。 王飞 匡猛 许红霞 王延琴 周大云 冯新爱 方丹 邢要非 杨伟华关键词:SSR标记 不同脱叶催熟剂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7 2013年 研究了6种脱叶催熟剂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540g·L-1噻苯隆·敌草隆SC有效成分81g·hm-2、50%噻苯隆·乙烯利SC有效成分1125g·hm-2、50%噻苯隆WP有效成分225g·hm-2和70%脱叶磷EC有效成分2100g·hm-2,均具有较好的脱叶效果,不仅脱叶速度快、脱叶率高,而且持效期较长,脱叶效果明显优于80%敌草隆WP和40%乙烯利AS单用;从催熟效果来看,50%噻苯隆·乙烯利SC和40%乙烯利AS的药效较高,其次是540g·L-1噻苯隆·敌草隆SC、50%噻苯隆WP和70%脱叶磷EC。乙烯利与噻苯隆复配能明显提高噻苯隆的催熟效果,而敌草隆的脱叶催熟效果不理想。同时发现6种药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棉花的纤维品质均无明显影响,但对种子的影响不一,其中噻苯隆、脱叶磷及敌草隆等脱叶剂对棉子的发芽率影响较小,而乙烯利及其复配制剂则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姜伟丽 马艳 马小艳 马亚杰 李希风关键词:脱叶剂 催熟剂 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