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创新及科技基金 作品数:50 被引量:578 H指数:14 相关作者: 陈小章 唐本忠 秦安军 金先庆 徐纪荣 更多>> 相关机构: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电子电信 理学 更多>>
IPqML:基于QIP标准的IP质量评测辅助系统 2008年 重用高质量的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模块(IP)能够显著地提高设计效率和芯片质量,基于质量标准的IP评测能够衡量和提高IP质量.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QIP标准的可扩展IP质量评测辅助系统——IPqML.该系统参考软件质量度量理论改进了传统评测流程,实现了层次化的质量评测体系结构.采用XML Schema技术描述质量模型,并用于生成评测流程配置信息;通过使用模板技术实现工具配置自动化和可扩展机制,IP评测结果存储在XML文档中.最后在该系统原型上完成了3个商用IP核的评测.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评测效率和结果准确性. 周萌 崔志英 高明伦关键词:质量评测 XML 微结构光学元件快速伺服刀架加工技术研究 被引量:22 2005年 微结构光学元件是一种微小的拓扑元件,通常分为微沟槽列阵、锥形列阵以及微透镜列阵等,这些微结构光学元件能在一些手持装置(例如手机)的平板显示器上得到先进的光学应用.由于产品微型化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传统的刻蚀方法不再适用于加工高质量的光学微结构产品,为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加工高质量光学微结构元件的技术,该技术以快速伺服刀架加工系统为基础,并结合新开发的刀具轨迹生成器,该刀具路径生成器主要是针对快速伺服刀架加工系统而开发的,它可以根据光学微结构元件的设计直接生成加工所需的刀具轨迹,而不需要进行任何的后续处理,最后,通过加工实例证明了上述加工系统的可行性并得到了符合要求的加工效果。 李荣彬 张志辉 杜雪 高栋 王素娟关键词:超精密加工 形状记忆聚合物包芯纱及织物开发 2007年 在环锭细纱机以及摩擦纺设备上开发棉纤维与形状记忆聚合物长丝的包芯纱。研究了两种不同的形状记忆纱线及其机织产品的机械性能,并采用Instron拉伸试验机测试纱线及织物的形状记忆效果。 吕晶 胡金莲 刘岩关键词:形状记忆聚合物 织物开发 包芯纱 环锭细纱机 拉伸试验机 摩擦纺 枸杞多糖的神经保护作用-“以眼为鉴” 被引量:20 2019年 枸杞子是一种药食同源的天然植物果实,中医学认为枸杞子具有养肝肾、明目的功用。其干果水提物中,枸杞多糖(LBP)是主要活性成分,体外细胞培养证明LBP可以对抗谷氨酸/β淀粉样蛋白引起的神经元凋亡。本文通过总结近年LBP在多种视网膜疾病的动物模型中的研究进展,提出LBP通过抗氧化、稳定血眼屏障和调节神经免疫而达到的神经保护作用,很有可能推广到其他中枢神经退化性疾病。并且整合分析LBP在神经科学的研究,推广“眼为脑窗”概念,提倡以视网膜研究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研究的科研平台,从而简化药物检测及评估。 林幼红 刘晋锋 苏国辉 苏国辉关键词:枸杞多糖 神经保护 从设计原点出发:金属镀覆纺织品技术的研发 被引量:1 2020年 应用磁控溅射镀覆技术创新金属镀覆面料的设计研究是近年来被关注的新领域,我们专项课题组的工作以设计为原点,在科研与产业化过程中打破学科界限,在物理、化学、工程一体化上实践设计与科技相结合的模式。在超过8年的系列研究项目中,研究员、研究生在设计、化学、物理、纺织染整、纺织工程等多个领域开展工作,共同完成了以设计为原点实现产业化的课题。文章认为,利用科技手段可以从全新的角度体现设计思想,把握未来流行趋势。而用设计的观念来审视科学技术更是一个概念上的飞跃、知识上的挑战。 姜绶祥 彭青歆关键词:纺织设计 面料设计 纤维材料 应用新型多方法组合预测模型估计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浓度 被引量:40 2008年 为提高变压器故障的预测能力,提出了采用最优加权组合预测模型,将灰色理论、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和卡尔曼预测算法这4种单项预测算法综合起来,对油中溶解气体的浓度及发展趋势进行精确预测。首先对根据各种单项预测方法的误差,按照预测误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则计算各自的权系数,然后加权建立综合组合预测模型,并最终求解出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的浓度。组合预测法能很好地综合各种单项预测方法的优势,更大限度地作出正确的预测。预测实例分析也证明了组合预测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该方法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单项预测算法的预测误差,提高预测模型的预报能力,同时还为电力系统中其它领域的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杨廷方 刘沛 李浙 曾祥君关键词:BP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卡尔曼预测 油中溶解气体 24小时连续眼压测量技术及进展 被引量:3 2021年 眼压具有昼夜波动性和节律性,24小时眼压对青光眼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均有重要意义。临床上依靠眼压计多次测量完成的24小时眼压测量是间断的,不能准确地反映眼压变化情况。植入式眼压测量技术包括单纯植入式和复合植入式,通过将压力传感器直接植入眼内,实现长期或永久的眼压监测。角膜接触镜式眼压测量技术是在角膜接触镜内嵌入传感器,通过感知眼压变化引起的角膜形变以进行24小时连续眼压监测。连续眼压测量技术在研究眼压变化规律、辅助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张宇宁 杨扬帆 余敏斌关键词:青光眼 眼压 传感器 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压力治疗及相关研究 被引量:40 2010年 目的 初步研究压力治疗的作用机制,探讨有效的压力治疗措施.方法 设计多组试验,分别探讨压力治疗的疗效与作用机制、智能压力衣的研制及应用效果.(1)压力治疗的疗效研究.将45例四肢烧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压力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9例,压力治疗组每日超过23 h穿着量身定做的压力衣(压力为10%缩率+局部9 mm厚压力垫),对照组不进行针对瘢痕的任何治疗.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颜色光学测试仪和软组织触诊超声系统评定瘢痕情况,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t检验.(2)了解Fb在压力作用下生长速率的变化.从手术切取的瘢痕组织中提取Fb,分别施加1.1、2.8、5.6 mm Hg(1 mm Hg=0.133 kPa)压力及不施加压力,观察Fb的生长速率(数据进行Fisher LSD post-hoc分析).(3)压力作用下瘢痕厚度的研究.应用高频超声成像系统,评估不同时期(早期:1~6个月,中期:7~12个月,后期:大于12个月)增生性瘢痕组织在0、5、15、25、35 mm Hg压力作用下的厚度变化(数据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4)智能压力衣的应用研究.嘱曾经接受过传统压力衣治疗的36例患者穿着智能压力衣1个月,应用Pliance X系统进行压力测定并发放问卷调查患者使用情况,数据行Wilcoxon Sign-Ranks检验.结果 (1)治疗2个月压力治疗组瘢痕厚度、颜色及V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2个月压力治疗组VSS评分明显降低.(2)加压2 d,施加压力为5.6 mm Hg的Fb生长速率明显低于未施加压力者(均差=0.086、P=0.001);加压3 d,施加压力为2.8、5.6 mm Hg的Fb生长速率明显低于未施加压力者(均差分别为0.060、0.118,P值分别为0.003、小于0.001).(3)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厚度在压力作用下明显变薄,且厚度与压力大小呈负相关(r=-0.96,P<0.01).(4)使用智能压力衣1个月后,静态压力减少19.5%、� 李曾慧平 冯蓓蓓 李奎成关键词:烧伤 瘢痕 组织学 现代生物影像方法评价脂多糖与甲基强的松龙联合诱导的实验性骨坏死 被引量:54 2008年 目的建立脂多糖与甲基强的松龙联合诱导的激素性骨坏死家兔模型,同时应用静态和动态的影像学方法评价涉及骨坏死发病的血管内、外机制以及血管结构-功能的病理生理学异常。方法取14只28周龄雄性新西兰白兔以10μg/kg静脉注射脂多糖(内毒素)。24h后,每隔24h以20mg/kg肌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糖皮质激素)。另取6只作为对照于相应时间点注射生理盐水。应用动态核磁共振于内毒素注射前后检查双侧股骨近端骨内灌注功能,并且进行血液学检查;切下双侧股骨脱钙进行基于Micro-CT的微血管造影检查。骨坏死病灶、血管内血栓和血管外骨髓脂肪细胞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组骨坏死家兔标本中均观察到血管内血栓。骨坏死家兔血管外骨髓脂肪细胞尺寸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基值比较,骨坏死家兔的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及部分凝血激酶时间显著下降,而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P<0.05)。动态核磁共振检查显示骨坏死家兔局部灌注指数"最大信号增强"显著减少(P<0.05),同时基于Micro-CT的微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血管堵塞。实验组93%家兔在接受内毒素与激素联合诱导下发生骨坏死,且未出现死亡。结论?血管内外病变以及血管结构-功能的病理生理学异常参与了激素性骨坏死的发生。该诱导方法在不导致家兔死亡的情况下可以产生高坏死发生率,适合作为未来评价干预激素性骨坏死方法的临床前效能的实验模型。 秦岭 张戈 盛辉 杨家威 杨晓恩 陈俊伟 张颖凯 高士进 梁国穗关键词:激素性骨坏死 血管内血栓 灌注 缺血 异腈单体的聚合及在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21年 作为一类重要的三键单体,异腈单体的聚合可产生含氮原子的新型聚合物,并赋予其特殊的功能和应用,因而这一领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目前鲜有文献对该领域进行较全面的综述。本专论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基于异腈单体的单组分、双组分以及多组分聚合反应,并较详细介绍了其在制备光电和生物等功能高分子材料方面的应用,最后对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程天宇 秦安军 唐本忠关键词:功能高分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