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4CB418300) 作品数:102 被引量:2,116 H指数:31 相关作者: 李国平 王谦谦 钱永甫 毛文书 倪允琪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理学 经济管理 更多>>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77 2005年 文中利用1961~1999年NCEP/NCAR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考虑蒙古中纬度地区和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特征定义了一个简单的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研究了该指数与夏季大气环流和中国降水变率的关系,并与其他季风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文中所定义的季风指数表现出明显的长期气候变化趋势,20世纪60~70年代以高指数为主,而80~90年代以低指数为主.该指数不仅能够较好地反映以蒙古为中心的东亚大陆热低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特征,还能够指示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的强弱以及中国长江流域降水的异常变化.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比,蒙古低气压变化对长江流域的雨带变动有更大影响.当该季风指数较低时,蒙古低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中国大陆对流层低层盛行异常北风,高层主要盛行异常西南风.而低层的异常北风表示了东亚中纬度地区较强的冷空气活动,这可以使长江流域梅雨锋区的辐合和上升运怂动加强,造成长江流域降水增加. 赵平 周自江关键词:大气环流 降水 华东登陆台风的对流非对称结构分析 被引量:11 2010年 利用FY-2气象卫星的TBB资料对登陆华东地区的台风进行了对流非对称结构的分析。不同象限的对流分析显示,在台风登陆的-24—6 h过程中,其南侧的对流始终强于北侧,西侧的对流在登陆至8 h之前强于东侧,之后两者的对流相对强弱发生变化。台风对流的非对称分布,一部分是由于环境垂直风切变和台风移动造成的,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台风登陆过程相关象限对流受限引起的。此外,华东沿海的地形抬升作用也有利于台风东侧对流的产生和加强。对比华南登陆台风的非对称对流分布特点,发现导致两者明显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台风登陆过程的路径与海岸线的相对夹角,以及台风东侧的不同地形。 朱佩君 郑永光 郑沛群关键词:登陆台风 TBB 青藏高原西部地表热通量输送的低频特征 被引量:8 2009年 以1997年9月—1998年10月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地区自动气象站(AWS)近地层连续观测的梯度资料为基础,计算了高原西部地面感热通量、蒸发潜热通量及地面热源强度,应用Marr小波变换重点分析了地表热通量输送以及与此相关的降水量、土壤湿度和土壤热通量的周期振荡特征。结果表明:地面感热具有明显的30~60天低频振荡,并且在夏季存在准8天的中期振荡;蒸发潜热和降水量以准双周振荡为主。土壤热通量以30~50天低频振荡为主,夏季还存在准8天的中期振荡;土壤湿度在冬季呈现明显的30~50天低频振荡,夏季则为20~30天的低频振荡。 张鹏飞 李国平 尹建昌关键词:青藏高原西部 地表热通量 降水量 土壤湿度 低频振荡 华南前汛期暴雨气候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80 2006年 利用华南地区26站1958—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对华南前汛期暴雨降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华南前汛期暴雨降水量和频次的变化趋势都呈略减少的特征,都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的长期演变特征;华南的暴雨近50%集中发生在前汛期,其中又以福建与广东的西北部为甚,华南的西南部较小;华南前汛期的降水有近40%为暴雨,多年平均暴雨百分率的大值中心在广东沿海地区,最大可达44%,有两个小值中心,它们分别位于广西广东西部和福建,最小只有26%。 彭丽英 王谦谦 马慧关键词:华南前汛期 暴雨 气候特征 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个例分析 被引量:17 2007年 利用NCEP/NCAR1000—10hPa2.5°×2.5°日平均和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3年6月19—25日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西向进退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带对流层上空东风带扰动从对流层中低层伸展到50hPa高度附近,在200hPa上表现最为明显,在热力场上表现出“上暖强,下冷弱”的垂直分布特征。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侧的东/西风带上的扰动在相向运动中抵达同一经度上时,对应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东退。垂直涡度方程的诊断分析表明:在东风带扰动附近,涡度倾向效应贯穿于对流层整层到50hPa高度上,在200hPa高度附近表现最显著,当高层东风带扰动东/西侧的负/正变涡增强时,当东/西风带扰动在相向移动过程中,它们涡度倾向正值区在130°E南北打通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出现突然东撤。涡度方程分析还表明,对于涡度倾向变化的贡献中,水平涡度平流的贡献最大、β效应的贡献最小;当东风带扰动附近的水平涡度平流和β效应增强时、且由β效应所引起的东/西风带扰动中的南、北风分量在130°E附近南北同相迭加出现“正压发展”时,有显著的正涡度增长,对应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撤。 姚秀萍 吴国雄 刘屹岷 刘还珠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涡度方程 武汉地区“98.7”暴雨过程大气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2005年 文章从环境场的稳定性角度进行研究,取boussinesq近似的二维数学模型,从数值模式每小时输出的预报场中提取暴雨过程中的环境场,通过计算函数极小值的方法,求取层结参数及加热率,讨论实际暴雨过程中不稳定的作用。其结果表明,凝结加热对暴雨不稳定的发生发展作用明显。暴雨初期和强盛期的环境场都可以出现动力不稳定,且不稳定扰动传播方向与基本气流有一个斜交角,属于二维平面波的不稳定。“98.7”暴雨的发生发展是热力和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安洁 张立凤关键词:暴雨过程 稳定性分析 基本气流 预报场 加热率 斜交角 青藏高原改则地区地表热通量输送的低频特征 以1997年9月至1998年10月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地区自动气象站(AWS)近地层连续观测的梯度资料为基础,计算了高原西部地面感热通量、蒸发潜热通量及地面热源强度,应用墨西哥帽小波变换重点分析了地表热通量输送以及与此相关的... 张鹏飞 李国平关键词:青藏高原西部 地表热通量 降水量 土壤湿度 低频振荡 文献传递 无锡极端气温事件的气候分析 被引量:2 2008年 为了解气候增暖情况下,无锡地区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的气候特征,用阈值检测方法对无锡市1959—2007年的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极端事件的发生规律,得出主要结论:(1)从年代际看,不论是日最高气温或日最低气温,2001—2007年偏高事件最多,偏低事件最少。(2)最低气温从1980s初开始稳定上升。(3)在3、5、7、12月比较容易出现异常的气温。月内异常气温出现次数多少主要与季节更替和天气系统的转换有关。(4)日最低气温不论冬春夏秋,都是明显升高。日最高气温冬、春、秋季呈升高趋势,而夏季震荡加大。即在夏季,日最高气温偏高的事件增多,日最高气温偏低的事件也增多。 阮蔚琳 钱永甫 马志强 章志芹 李琼川关键词:极端气温 中尺度强暴雨云团云特征的多种卫星资料综合分析 被引量:48 2007年 针对2002年6月23—27日发生于江淮地区的一次中尺度强暴雨过程,利用FY-1D,EOS和NOAA卫星的可见光、红外、微波通道遥感观测、反演资料,从相态、光学厚度、垂直结构等各方面分析云特征,并将分析结果与同时段地面雨量观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云光学厚度大且云顶粒子为大粒子、冰相态是此次降雨过程中云团的主要云特征,地面雨量的大小与云光学厚度密切相关,两者间基本呈正相关关系;稳定少变的大光学厚度云或云光学厚度显著增大均可带来强的地面降水。微波资料可以很好地体现降雨云团的垂直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卫星遥感对揭示中尺度强暴雨云团的云特征,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刘健 张文建 朱元竞 董超华 赵柏林关键词:光学厚度 微波 强暴雨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APES――A new generation of the national operational NWP system in China 被引量:37 2008年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NWP)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for weather fore-casts in the world. It also mirrors a nation'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in meteorology. In 2000,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CMA) established the National Innovative Base for Meteorological Numerical Prediction i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CAMS), to work on developing a new generation of the national operational NWP system――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 (GRAPES), to enhance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in China in the new century. In recent years, the GRAPES has witnessed a fast development. The GRAPES has been set up as an integration of the model framework, data assimilation, regional and global NWP system, which can be commonly used for both operation and research. In this paper, a brief review is made for illustrating the GRAPES system, including the advanced designs of the GRAPES, its diverse applications in multifields, and efficiencies of the regional and global GRAPES in operational applications based on hindcast results. ZHANG RenHe SHEN XueShun关键词:数值天气预报 气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