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908专项(908-02-04-08)
- 作品数:22 被引量:457H指数:13
- 相关作者:陈彬俞炜炜朱晓东李杨帆黄小平更多>>
-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908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 海湾围填海对滩涂湿地生态服务累积影响研究--以福建兴化湾为例被引量:48
- 2008年
- 以福建兴化湾为例,选用1959年海图、1986年和2000年遥感影像数据及围填海相关规划等为基本信息源,将研究区划分为农田、养殖池、盐田、草林地、裸地、岛屿及滩涂7种生态系统类型。采用GIS技术分析兴化湾不同时期由于围填海所造成的各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变化,并借鉴Costanza等研究的生态服务功能单位价值系数,评估围填海对滩涂湿地生态服务造成的累积影响。在1959—2000年,兴化湾滩涂面积减少了21.35%,生态服务的年总价值由1959年的5.31×109元降至2000年的4.45×109元,损失达8.63×109元,损失幅度为16.35%;2000—2020年,围填海相关规划的实施将导致兴化湾滩涂面积急剧下降,生态服务的年总价值由2000年的4.45×109元降至2020年的3.48×109元,损失达9.68×108元,损失幅度为21.77%,其损失量和损失幅度均高于1959—2000年40余年的损失。
- 俞炜炜陈彬张珞平
- 关键词:围填海生态服务滩涂湿地
- 厦门市生态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被引量:18
- 2009年
- 运用物质流分析(MFA)方法和STIRPAT模型,对1996~2007年厦门生态经济系统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不考虑水的情况下,物质输入与输出不断增加(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48%、11.41%),但均小于GDP增长速度(15.94%),二者成正比;物质流增长集中表现在对金属、非金属矿物的需求及化石燃料燃烧废气、工业废气的排放。(2)用水量和废水排放量均不断增加,尤以生活污水排放量增长速度较快,加重了区域环境的压力。(3)物质输入与GDP、物质输出与GDP呈良好线性关系。厦门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消耗。(4)单位GDP物质输入与输出均不断减小,表明资源利用率、处置率明显提高,区域逐步走向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5)构建了厦门物质输入驱动机制的STIRPAT模型,得出人口数量、富裕程度、技术水平或经济结构每分别发生1%的变化,将引起输入量相应发生0.99%、0.98%、0.17%、0.31%的变化。提升技术水平和优化经济结构具有较大调控空间,将是厦门物质减量化战略的实施重点。
- 魏婷朱晓东
- 关键词:物质流分析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STIRPAT模型
- 填海造地对港湾湿地环境影响研究的新视角被引量:7
- 2009年
- 选择具有重要典型意义的沿海高度城市化及快速城市扩张地区港湾湿地为例,采取多学科方法交叉集成(环境科学、海岸海洋科学、景观生态学及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途径,探索填海造地对港湾湿地景观格局及沉积环境的影响,即尝试从宏观尺度上研究填海造地影响下典型港湾湿地景观格局现状与时空演变,微观尺度上高分辨率提取填海造地影响下典型港湾湿地沉积物环境要素的时空变异信息,进而构建“填海造地环境行为驱动~港湾湿地环境响应”模型定量研究填海造地、港湾湿地景观格局及沉积环境要素三者之间的非线性时序关系及作用机制,为港湾地区科学填海、合理用海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李杨帆朱晓东王向华
- 关键词:填海造地环境影响景观变化沉积环境
- 我国海岛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被引量:28
- 2005年
- 我国海岛资源开发利用在环境、管理和经济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海岛淡水资源紧张,周围海域环境污染,陆海通道和围海工程造成海域自然环境状况改变;管理问题主要包括:海岛管理体制不健全,海岛资源权属不清,海岛开发管理法规不完善;经济问题主要包括:海岛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海岛开发产业布局不合理。最后提出我国海岛资源开发利用应该:建立有效的海岛综合管理体系和机构;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海岛资源;增加海岛资金投入,逐步扩大海岛对外开放力度;大力发展海岛科教事业, 实施人才战略。
- 韩秋影黄小平施平
- 福建兴化湾围填海湿地景观生态影响研究被引量:25
- 2009年
-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选取景观特征指数,通过历史回顾和类比分析,从景观自然性和景观破碎化两个方面,分析了兴化湾围填海工程对湿地景观生态造成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历史上兴化湾围填海工程造成滩涂湿地景观萎缩、景观自然性急剧下降,斑块面积缩小、斑块隔离程度增大、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兴化湾围填海规划的实施,将使得兴化湾湿地景观生态人工化与破碎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其最终后果将可能导致兴化湾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服务功能严重衰退.
- 马志远陈彬俞炜炜陈建宁
- 关键词:围填海景观生态
- 泉州湾景观格局分析及动态变化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基于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及方法,获得泉州湾1975年、1989年、2001年及2008年四期的景观格局分布图,分析了泉州湾30多年来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在30余年中,泉州湾自然景观面积明显萎缩,其中滩涂面积减少了2913.09 hm2,减少率为28.7%,人工景观(主要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明显,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1866.54hm2;(2)泉州湾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斑块类型趋向于多样化;(3)泉州湾自然景观大部分转化为人工景观,红树林、米草及滩涂动态度变化最为剧烈。泉州湾周边地区人口和经济增长带来的用地需求及政策导向,是影响泉州湾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 周娟陈彬俞炜炜
- 关键词:GIS
- 大亚湾典型养殖区表层沉积物环境特征研究被引量:15
- 2008年
- 通过对大亚湾的大鹏澳海域的网箱养殖区表层沉积物的理化特征及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特征与贝类养殖区、对照区的对比研究,揭示了该养殖区表层沉积物环境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网箱养殖活动对表层沉积物化学性质的影响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总氮、可交换态氮、可交换态氨氮、总磷、无机磷、有机磷、硫化物和有机碳的含量,以及无机磷占总磷的比例与可交换态氨氮占可交换态氮的比例大大提高。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特征表明,贝类养殖区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86,平均栖息密度为626.7 ind.m-2,均为最高,这主要是由于贝类养殖区有机质含量适中,低于网箱养殖区,高于对照区,适宜多毛类的繁殖与生长。
- 黄小平郭芳黄良民
-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营养盐底栖生物养殖区
- 大鹏澳养殖区柱状沉积物中氮、磷的分布特征及污染状况研究被引量:23
- 2010年
- 为研究海水养殖对海湾沉积物的累积影响,对大亚湾的大鹏澳养殖区沉积物柱状样中总氮、总磷和有机碳的含量及剖面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海水养殖区沉积物中氮、磷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网箱养殖区、贝类养殖区和对照区等3个区域柱状样中总氮的含量范围分别为638.2—3803.9mg·kg-1、740.9—2152.1mg·kg-1和343.2—471.9mg·kg-1,总磷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44.7—3233.9mg·kg-1、297.9—497.5mg·kg-1和650.2—1327.2mg·kg-1,有机碳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96%—2.22%、0.87%—1.13%和0.69%—0.95%。该三个因子的含量均从底层至表层呈增加趋势,但网箱养殖区上层增加幅度最为剧烈,贝类区次之,对照区变化幅度最小。所有柱状样中,总氮含量均超标,但网箱养殖区总氮污染最为严重,贝类养殖区次之,对照区最轻;网箱养殖区的总磷在上层的不同深度超标,而贝类养殖区及对照区柱状样的总磷含量均未超标。
- 黄小平郭芳黄良民
- 关键词:沉积物柱状样氮磷大鹏澳
- 厦门海湾型城市发展累积生态效应动态评价被引量:8
- 2007年
- 港湾地区的快速城市化使港湾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产功能和服务功能发生急剧改变并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累积效应。以具有典型意义的厦门港湾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定性分析系统因子因果反馈关系,筛选港湾湿地水动力环境、水质环境、生物生态环境、地形地貌、景观环境作为厦门海湾型城市发展的累积生态效应指示因子。通过调整模型的相关政策变量及组合,仿真模拟了不同发展策略下厦门港湾湿地的累积生态效应,并结合灰色评估模型对累积生态效应进行量化,得出不同发展策略的累积生态效应指数,并对模型进行了模型验证与敏感性分析。设计三大未来发展情景,即基准情景(BS)、发展规划情景(S1)、生态城市发展情景(S2)。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基准情景下2020年厦门城市发展对港湾湿地的累积生态效应指数为0.61;发展规划情景下对港湾湿地的累积生态效应指数为0.37;生态城市发展情景下对港湾湿地的累积生态效应指数为0.30,相对基准情景下可减少累积生态效应50%,建议厦门市按照海湾型生态城市模式进行发展。
- 王向华朱晓东李杨帆黄和平蔡邦成
- 关键词:城市发展系统动力学
- 海岛资源开发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对策研究被引量:23
- 2010年
- 我国海岛资源开发利用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通过分析我国海岛不同资源开发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提出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 孙元敏陈彬俞炜炜马志远
- 关键词:海岛资源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