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0762)

作品数:27 被引量:290H指数:11
相关作者:刘萍陈春林欧阳振波徐玉静毛东瑞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血管
  • 12篇成像
  • 10篇子宫
  • 9篇女性
  • 7篇血管成像
  • 7篇在体
  • 7篇CT血管成像
  • 6篇动脉
  • 6篇血管网
  • 6篇三维重建
  • 6篇数字化
  • 5篇动脉栓塞
  • 5篇动脉血管
  • 5篇动脉血管网
  • 5篇栓塞
  • 5篇盆腔
  • 5篇肌瘤
  • 4篇动脉栓塞术
  • 4篇栓塞术
  • 4篇子宫动脉

机构

  • 27篇南方医科大学...
  • 10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作者

  • 27篇陈春林
  • 27篇刘萍
  • 18篇欧阳振波
  • 17篇徐玉静
  • 15篇毛东瑞
  • 12篇段慧
  • 11篇钟世镇
  • 10篇郭传家
  • 8篇王建平
  • 8篇唐雷
  • 7篇余艳红
  • 7篇许乙凯
  • 6篇任道坤
  • 6篇祝江红
  • 5篇陈兰
  • 4篇唐怡欣
  • 4篇王黎
  • 4篇谭欢庆
  • 3篇李维丽
  • 3篇王志坚

传媒

  • 9篇中国实用妇科...
  • 3篇中华妇产科杂...
  • 2篇现代妇产科进...
  • 2篇国际妇产科学...
  • 2篇妇产与遗传(...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生殖与避孕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实用妇产科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解剖学研究
  • 1篇中国妇产科临...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年份

  • 3篇2014
  • 3篇2013
  • 14篇2012
  • 7篇2011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CTA的在体女性盆腔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的方法及意义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利用CTA原始数据集构建在体女性盆腔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基于双源CTA技术,获取1例宫颈癌患者的Dicom 3.0原始二维断层图像数据集。利用Mimics 10.01软件分别对骨盆、盆腔动脉血管网以及盆腔静脉血管网进行三维重建并配准融合。结果:构建的盆腔静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可以清楚地显示下腔静脉、髂总静脉、髂外静脉、髂内静脉及其初级属支,以及双侧卵巢静脉等。与重建的骨盆、盆腔动脉血管网配准融合后,各支静脉血管的解剖走形及引流区域变得更加清晰明确。结论:基于CTA的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是一种研究女性盆腔静脉血管网的好方法,具有较大的运用价值。
陈春林欧阳振波刘萍毛东瑞徐玉静段慧郭传家唐怡欣钟世镇
关键词:CTA三维重建女性盆腔
宫颈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被引量:2
2012年
宫颈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是一种罕见类型的宫颈恶性肿瘤,因其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复发率高,易早期发生血行转移,故预后极差。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其主要病因。虽然细胞学异常有助于其早期诊断,但组织病理形态学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才是对其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主要方法。目前宫颈LCNEC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但多数学者认为手术辅以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
毛东瑞欧阳振波刘萍陈春林
关键词:宫颈肿瘤
基于CT和MRI三维重建术前评估体系在妇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1年
由于目前妇科诊疗手段主要依赖于二维图像信息和妇科检查经验,临床教学只能停留在疾病诊疗一般规律的讲授上,对个体化诊疗方案的教学因为缺乏个体化客观证据而无法深入开展。基于CT和MRI三维重建术前评估体系在妇科学临床疾病诊疗个体化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医学生对妇科具体疾病诊断和手术方案的理解,并帮助其进行手术学习。
刘萍余艳红李维丽陈春林郭传家徐玉静毛东瑞祝江红
关键词:三维重建术前评估妇科学临床教学
活体女性腹盆腔大动脉径线的测量方法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活体女性腹盆腔大血管管径、长度及角度的测量方法,为进行活体女性腹盆腔大血管的个体化解剖学测量及介入引导和剂量确定提供依据。方法取一宫颈癌女性的腹盆部CT血管成像数据集,利用Mimics软件重建出动脉三维模型,用Geomagic软件拟合出血管的中心线再导入UG软件,通过角度及长度测量工具自动测出各中心线间的角度,血管的长度、管径、截面积及容积。结果用此法成功测出腹主动脉管径、腹主分叉角度、左右髂总动脉长度、左右髂内外动脉分叉角度和血管容积等参数,再现生理状态下的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双侧子宫动脉及其上行支等的空间解剖形态。结论基于重建的动脉血管网的三维模型,可进行血管的几何尺寸和结构测量,为临床医师掌握血管的精细解剖提供参考。
唐雷陈兰刘萍李鉴轶陈春林段慧李长树陈斌王建平钟世镇
关键词:CT血管成像动脉血管网
女性盆腔动脉系统的研究现状与意义被引量:6
2012年
女性盆腔动脉系统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动脉系统,其研究方法几经发展,主要分为尸体研究和在体研究两个阶段。传统的尸体解剖因尸体量有限而无法开展大规模研究,X线、B超等则因成像不清晰等问题而逐渐被更为先进的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所取代。近几年迅速发展的三维重建技术借助能够三维成像的优势成为研究盆腔动脉系统的最佳方法。女性盆腔动脉系统存在较多的种族差异和个体变异,而且因生育情况不同而有所改变,研究女性盆腔动脉系统对诊断盆腔疾病、指导手术和行子宫动脉栓塞术等有重要意义。
祝江红徐玉静刘萍陈春林
关键词:动脉尸体解剖血管造影术女(雌)性
输卵管微栓Essure的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7
2012年
Essure是一种在宫腔镜下实施的新型避孕技术,其通过将Essure微栓置入双侧输卵管后引起输卵管的组织增生,从而阻塞输卵管而达到永久避孕的目的。随着人们对避孕方式简单、安全、高效等要求的逐渐提高,Essure以其创伤小、恢复快、永久、无需全身麻醉和开腹手术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们的亲睐。
欧阳振波王黎陈春林刘萍
关键词:避孕输卵管阻塞宫腔镜
在体女性主韧带及宫骶韧带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及其意义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探讨利用磁共振(MRI)原始数据集构建在体女性主韧带及宫骶韧带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1例健康青年女性志愿者,对其行高分辨率薄层质子密度加权MRI扫描。将采集的Dicom 3.0原始数据集导入Mimics 10.01软件中进行主韧带及宫骶韧带的三维重建。结果成功构建了主韧带及宫骶韧带、骨盆和盆腔器官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该模型具有表面光滑、形态逼真的特点,可以进行任意角度旋转以便清楚地观察主韧带及宫骶韧带的形态及其空间毗邻关系。结论利用薄层MRI扫描技术及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成功构建出在体女性主韧带及宫骶韧带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获得的数字模型可为解剖教学、定量分析提供教字化平台。
黄璐陈春林刘萍彭程陈兰陈若兰任道坤唐雷钟世镇
关键词:主韧带三维重建磁共振成像
子宫肌瘤数字化三维动脉血管网的构建和意义被引量:35
2012年
目的探讨构建基于CTA数据的子宫肌瘤数字化三维动脉血管网的方法 ,并通过其观察肌瘤的血供来源和血供分布类型。方法选取子宫肌瘤患者64例行双源CTA扫描,获取CT原始图像后利用Mimics10.01软件对子宫肌瘤动脉血管网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并作分析。结果 (1)构建了64例患者的子宫肌瘤数字化三维动脉血管网,可清晰的显示盆腔大动脉、子宫动脉及肌瘤的主要供血血管和血供分布情况。(2)患者肌瘤的血供来源分别为子宫动脉(81.25%)、子宫动脉和单侧卵巢动脉(10.9%)、子宫动脉和双侧卵巢动脉(4.69%)及卵巢动脉(3.1%)。(3)子宫肌瘤血供的分布类型可分为4型:①Ⅰ型:一侧动脉供血为主型(一侧子宫动脉伴/不伴同侧卵巢动脉的供血量显著超过子宫肌瘤瘤体的1/2),占35.9%(23/64);②Ⅱ型:双侧动脉供血均衡型(双侧子宫动脉伴/不伴同侧卵巢动脉的供血量分别约为子宫肌瘤瘤体的1/2),占53.1%(34/64);③Ⅲ型:单纯一侧子宫动脉供血型,占7.8%(5/64);④Ⅳ型:卵巢动脉供血型,占3.1%(2/64)。结论利用CTA和重建软件可以构建出数字化三维的子宫肌瘤动脉血管网,并可进行血供来源及分布的分析,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和临床教学提供参考。
陈春林徐玉静刘萍欧阳振波许乙凯毛东瑞段慧祝江红王建平任道坤昌仁民唐雷钟世镇
关键词:子宫肌瘤血管网动脉栓塞术数字化血供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胎盘植入一例——附文献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一、病例摘要患者24岁,孕3产0,2008年人工流产1次,2009年孕4月自然流产1次。因停经20+6周,自然流产后胎盘未排出1d急诊转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则,末次月经2010年6月18日。于2010年11月10日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阵痛伴阴道少量流血,少于月经量,急诊就诊于外院,入院妇科检查时宫口已开,入院2h后娩出一死女胎。娩胎后半小时胎盘未排出,予手取胎盘术,仅取出部分胎盘组织(大小不详)。
徐玉静陈春林刘萍王志坚黄莺莺欧阳振波毛东瑞许乙凯任道坤郭传家祝江红
关键词:胎盘植入子宫动脉栓塞术末次月经病例摘要
基于CTA三维重建的中国女性髂内动脉解剖学分型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利用CTA三维重建技术,探讨中国女性髂内动脉的解剖学分型及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妇科住院并行盆腔CTA扫描的连续患者170例,获取其CTA原始数据集,利用Mimics10.01软件构建其盆腔动脉血管网三维数字化模型,参照Yamaki等的分型标准对髂内动脉进行分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成功地构建了所有患者的盆腔动脉血管网三维数字化模型并对其髂内动脉进行了分型。A型(髂内动脉分为臀上动脉及臀下阴部干两支)及B型(髂内动脉分为阴部内动脉及臀干两支)在中国女性中最常见,分别占70.3%(239/340)和27.6%(94/340);C型(臀上动脉、臀下动脉及阴部内动脉以三叉的形式从髂内动脉同时发出)仅占2.1%(7/340),未见D型(髂内动脉分为臀下动脉及臀上阴部干两支)。其中,68.8%(117/170)的女性双侧髂内动脉分型相同。中国女性髂内动脉各分型所占比例与Yamaki等所报道的日本人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41,P=0.047)。结论基于CTA的三维重建技术是研究女性髂内动脉分型的好方法,中国女性髂内动脉的解剖学分型存在一定的特点。
陈春林毛东瑞刘萍欧阳振波徐玉静段慧陆琳钟世镇
关键词:髂内动脉三维重建CT血管成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