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2007ZDKG-14)
- 作品数:12 被引量:48H指数:5
- 相关作者:张雅林孙文博马燕马志卿刘瑞瑞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理学更多>>
- 中华豆芫菁的室内人工养殖研究被引量:10
- 2008年
- 室内人工养殖中华豆芫菁Epicauta chinensis Laporte的结果表明:成虫喜食苜蓿、大豆叶,也取食甜菜和马铃薯的叶;最适宜的投食方式是将植物插入盛水的瓶内;幼虫喜食东亚飞蝗卵块,尤其是顶端微露于土表的卵块最易被中华豆芫菁1龄幼虫找到并取食。不同温度、土壤含水量对中华豆芫菁卵的发育速率及孵化率均有明显影响。卵的发育速率和孵化率随温度升高呈偏锋曲线变化,孵化率则随土壤含水量增加呈直线上升。温度为32℃、土壤含水量11%的处理最有利于卵的生长发育,在该条件下,卵的发育速率为0.045455,孵化率达到99.0%。从试验结果计算出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9.3℃,卵期有效积温为108.1日度。成虫适宜饲养密度为15~30头/m^3,幼虫在每杯中只养1头。
- 李秋荣张雅林刘林丽魏永平李晓婷
- 关键词:中华豆芫菁人工养殖土壤含水量发育速率
- 小菜蛾磷酸丝氨酸磷酸酶基因的克隆与原核异源表达
- 2010年
- 【目的】克隆小菜蛾磷酸丝氨酸磷酸酶基因(Plutella xylostellaphosphoserine phosphatase,PxPP),并进行原核异源表达,为小菜蛾抗性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提取小菜蛾的总RNA,反转录获得总cDNA,采用RT-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将其克隆进T载体并测序,然后将目的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8a(+)中表达。【结果】目的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PxPP阅读框全长693 bp,编码230个氨基酸,预测编码蛋白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25.6 ku和5.82,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质量为26.9 ku。【结论】成功克隆和表达了小菜蛾磷酸丝氨酸磷酸酶基因。
- 李平刘吉元张雅林王敦
- 关键词:小菜蛾基因序列基因克隆
- 斑蝥素类衍生物对粘虫胃毒活性及解毒酶系的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筛选斑蝥素衍生物,寻找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化合物研发杀虫剂。【方法】采用生物测定和酶活性测定方法,对100种斑蝥素类衍生物进行筛选,采用叶碟饲喂法测定其对粘虫3龄幼虫的胃毒活性;测定亚致死剂量下试虫体内解毒酶系的活性变化。【结果】通过生物测定发现斑蝥素衍生物Ⅰ-7~#和Ⅳ-13~#的杀虫活性优于去甲斑蝥素,Ⅰ-7~#与斑蝥素对粘虫的胃毒LC_(50)值相近,其LC_(50)分别为49.818mg/m L和43.677mg/m L。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斑蝥素、斑蝥素衍生物去甲斑蝥素、Ⅰ-7~#和Ⅳ-13~#对粘虫解毒酶系酶比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细胞色素P450酶比活力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对羧酸酯酶比活力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而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大体表现出先激活后抑制的活性。【结论】斑蝥素衍生物Ⅰ-7~#和Ⅳ-13~#对鳞翅目害虫有较强杀虫活性,具有作为生物源农药加以开发利用的价值。
- 席娜孙红孙文博郑胜礼张雅林
- 关键词:斑蝥素衍生物粘虫生物测定解毒酶
- 锯角豆芫菁法尼基焦磷酸合酶的cDNA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法尼基焦磷酸合酶(farnesyl pyrophosphate synthase,FPPS)是单萜和倍半萜生物合成途径分支点的关键酶,获得芫菁法尼基焦磷酸合酶基因(FPPS)是探究其与斑蝥素生物合成途径关系的基础。论文旨在克隆锯角豆芫菁(Epicauta gorhami Marseul)FPPS,预测该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性质与功能,并实现其编码蛋白的原核表达。【方法】首先根据已知昆虫FPPS编码蛋白的保守区序列,利用CODEHOP软件设计简并引物,利用RT-PCR获得锯角豆芫菁的cDNA模板,巢式PCR扩增锯角豆芫菁FPPS保守区;随后根据所得的保守区片段设计特异性引物,运用RACE技术分别克隆锯角豆芫菁FPPS 3′和5′端序列;然后根据预测的FPPS开放阅读框(ORF)设计ORF区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扩增编码区序列;最后用DNAMAN拼接获得锯角豆芫菁的全长cDNA序列。运用DNAMAN、MEGA 5.05、ProtParam及TargetP 1.1 Server等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基因全长cDNA序列、Fps系统进化关系及其基本理化性质、FPPS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等进行分析;将锯角豆芫菁FPPS与pET28a(+)连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EgFPPS并将其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中,IPTG诱导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分别收集不同诱导时间段的菌液,SDS-PAGE检测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将高效表达时段收集的菌液超声波破碎后,分离上清及沉淀并进行煮沸处理,SDS-PAGE检测融合蛋白的可溶性;Western Blot印迹杂交验证目的蛋白的表达【。结果】获得锯角豆芫菁法尼基焦磷酸合酶基因FPPS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EgFPPS(GenBank登录号KC840040),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1 857 bp,其中5′非编码区146 bp,3′非编码区436 bp,开放阅读框1 275 bp,共编码424个氨基酸,其编码的蛋白分子质量约为49.2 kD,理论等电点pI为8.89,预测分子式为C2192H3457N605O632S25,不稳定系数为38.62,总平均亲水系数为-0.429,为疏水的稳定蛋白。序列分
- 付楠霞翟枫姜鸣吕淑敏张雅林
- 关键词:RACE技术生物信息学原核表达
- 美洲棉铃虫CYP321 A1基因启动子区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的构建及活性测定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构建美洲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321 A1启动子区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为探索CYP321 A1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设计合成PCR引物,从美洲棉铃虫基因组DNA中扩增并克隆CYP321 A1基因的启动子区;将克隆的启动子片段插入载体pGL3-basic构建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1 470/+64);用p(-1 470/+64)转染美洲棉铃虫脂肪体细胞系BCIRL-HzFB33,并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分析该启动子活性。【结果】p(-1 470/+64)经双酶切、PCR鉴定及DNA测序分析鉴定准确无误;通过转染细胞和荧光素酶活性分析,证实所构建的重组载体p(-1 470/+64)可以反映CYP321 A1启动子活性;黄酮、花椒毒素处理极显著地增强了重组载体p(-1 470/+64)的荧光活性。【结论】成功构建了美洲棉铃虫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321 A1启动子区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CYP321A1启动子活性可以被植物次生物质黄酮、花椒毒素高度诱导。
- 张春妮张雅林
- 关键词:细胞色素P450A1启动子
- 斑蝥素合成期的芫菁蛋白质表达差异分析被引量:4
- 2009年
- 研究斑蝥素大量合成期的芫菁体内可溶性蛋白,有助于阐明斑蝥素合成相关酶蛋白的种类和合成机理。本研究采用SDS—PAGE、双向电泳技术,分析了苹斑芫菁Mylabris calida Palla在斑蝥素合成前期、大量合成早期和末期的蛋白质组成的变化。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芫菁从羽化1h到25d过程中分子量约为80kDa,45kDa,30kDa的蛋白组分存在着显著地表达差异。进而通过双向电泳分析,发现合成前期蛋白质与其它时期有明显差异:蛋白质大多分布在PI值4~7,分子量20—80kDa的区域,其中20~45kDa蛋白质差异明显。芫菁羽化后1h、2d、4d的蛋白质点数目分别为471个、569个、645个;大量合成早期和合成末期为827个和999个,增长25%以上。研究结果显示:3个时期蛋白质组成的变化趋势恰好与芫菁合成斑蝥素含量显著峰值变化相吻合,表明芫菁体内斑蝥素的合成是多种蛋白参与的复杂过程,这些蛋白分子量范围在20—45kDa。
- 贾俊峰张雅林王敦
- 关键词:芫菁斑蝥素蛋白质组分
- 斑蝥素对粘虫几种代谢酶及多酚氧化酶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0年
- 为进一步探讨斑蝥素的杀虫作用机理,本研究采用叶碟饲喂法处理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5龄幼虫,测定了饲喂处理后6,12,24,36和48h试虫体内羧酸酯酶(CarE)、酸性磷酸酯酶(ACP)、碱性磷酸酯酶(AL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细胞色素P450Ο-脱甲基酶及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结果表明:斑蝥素可显著激活羧酸酯酶,处理后48h酶比活力最大,为同期对照的1.68倍;酸性磷酸酯酶在处理后6和12h活性变化不明显,处理24h后逐渐被激活,且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明显抑制碱性磷酸酯酶,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增强;对Ο-脱甲基酶表现为先抑制后激活的趋势;谷胱甘肽S-转移酶表现出先激活后抑制的影响;离体活体条件下均可显著抑制PPO活性。可见,斑蝥素可明显影响昆虫的代谢酶系,且其对碱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毒杀作用有关。
- 马燕刘瑞瑞马志卿张雅林
- 关键词:粘虫斑蝥素代谢酶多酚氧化酶
- 粘虫中肠总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的优化方法
- 2017年
- 为了今后更好的利用双向电泳技术研究不同处理后粘虫Mythimna separata中肠蛋白表达差异,本研究比较了不同的蛋白提取方法、IPG胶条、二硫苏糖醇(DTT)浓度和等电聚焦条件,建立了适用于粘虫中肠总蛋白质的双向电泳体系。结果表明:采用Tris-饱和酚法提取蛋白质,选取p H为5-8的线性IPG胶条进行第一向等电点分离,按照DTT浓度I和等电聚焦程序II进行双向电泳分离,获得了蛋白质点数多、背景清晰、分辨率高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
- 艾贤龙张雅林
- 关键词:粘虫中肠双向电泳蛋白质
- 斑蝥素对11种害虫的杀虫活性被引量:11
- 2010年
- 【目的】明确天然产物斑蝥素的杀虫谱和作用方式。【方法】采用不同生测方法,测定斑蝥素及1.0%斑蝥素乳油对11种害虫的室内毒力,观察了家蝇成虫的中毒症状。【结果】斑蝥素对家蝇成虫具有一定的胃毒作用,其48,72h的胃毒LC50分别为781.90,397.23mg/L,无触杀、熏蒸作用,其中胃毒作用较缓慢,处理约18h后才表现出明显的中毒症状;对玉米象成虫的48h胃毒LC50和触杀LD50分别为373.17mg/L和0.36μg/虫,无熏蒸活性;对大叶黄杨斑蛾4龄幼虫的24,48h触杀LD50分别为0.084,0.049μg/虫;1.0%斑蝥素乳油对烟蚜、菊姬长管蚜、桃粉蚜、萝卜蚜和月季长管蚜5种蚜虫无翅成蚜的12h触杀LC50分别为19.52,15.84,16.63,25.94,26.20mg/L;1.0%斑蝥素乳油对朱砂叶螨、麦圆蜘蛛和山楂叶螨成螨的12h触杀LC50分别为8.26,13.38,8.46mg/L。【结论】斑蝥素对多种害虫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杀作用,其主要作用方式为触杀和胃毒。
- 刘瑞瑞马燕马志卿张雅林
- 关键词:斑蝥素杀虫活性杀虫谱
- 5%去甲斑蝥素微乳剂对小菜蛾杀虫活性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明确5%去甲斑蝥素微乳剂对小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了5%去甲斑蝥素微乳剂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选用不同剂量5%去甲斑蝥素微乳剂和不同施药时期进行田间防治试验,观察该药剂对小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5%去甲斑蝥素微乳剂对小菜蛾3龄幼虫具有较高毒力,24h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85.10mg/L。在田间施用剂量为111.11~138.89g/hm2时,5%去甲斑蝥素微乳剂对小菜蛾药后7d的防效可达90%以上;进一步用111.11g/hm2 5%去甲斑蝥素微乳剂在小菜蛾不同龄期施药,结果表明,在1龄幼虫盛发期施药药效最好,7d后对小菜蛾的防效可达90.96%。【结论】5%去甲斑蝥素微乳剂在室内和田间对小菜蛾均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具有防效高、持效时间长和安全等优点,有产业化开发前景。建议在甘蓝处于包心初期施用5%去甲斑蝥素微乳剂,施用剂量以111.11g/hm2为宜。
- 王志军张雅林黄敏
- 关键词:小菜蛾防效杀虫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