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6Z3-E0281)

作品数:5 被引量:52H指数:4
相关作者:黄霞黄学林陈雅平肖望赵杰堂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东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会议论文
  • 5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香蕉
  • 4篇原生质
  • 4篇原生质体
  • 4篇质体
  • 4篇胚性
  • 4篇枯萎病
  • 3篇原生质体培养
  • 3篇植株
  • 3篇枯萎
  • 2篇悬浮系
  • 2篇野生蕉
  • 2篇英文
  • 2篇杂交
  • 2篇再生植株
  • 2篇体细胞杂交
  • 2篇胚性细胞
  • 2篇胚性细胞悬浮...
  • 2篇细胞杂交
  • 2篇香蕉枯萎病
  • 1篇悬浮细胞

机构

  • 12篇中山大学
  • 2篇广东教育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1篇黄学林
  • 10篇黄霞
  • 6篇陈云凤
  • 5篇戴雪梅
  • 5篇肖望
  • 4篇陈雅平
  • 3篇赵杰堂
  • 2篇魏岳荣
  • 1篇李筱菊
  • 1篇陈启助
  • 1篇陈晓娜
  • 1篇黄少丽

传媒

  • 3篇全国“植物生...
  • 2篇园艺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植物生理与分...
  • 1篇中国植物生理...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8
  • 8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香蕉(Musa spp.)生物技术育种研究
<正>香蕉是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由于病虫害,尤其是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使香蕉产业蒙受了巨大损失。培育对枯萎病具有高抗性的香蕉新品种,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最根本的措施,但香蕉
黄学林李筱菊黄霞陈云凤
关键词:香蕉体细胞杂交基因转化原生质体培养
文献传递
大蕉与巴西蕉胚性细胞悬浮系的建立及其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
<正>目前香蕉病害猖獗,特别是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香蕉枯萎病能侵染绝大多数香蕉栽培种,已经成为我国香蕉毁灭性的病害。最受大众欢迎的巴西蕉(Musa AAA Cavendish cv. Baxi)正是易感香蕉枯萎病的品种之一...
戴雪梅黄霞陈云凤黄学林
文献传递
龙牙蕉与大蕉不对称体细胞杂交的研究
<正>香蕉是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但目前香蕉产业面临着被枯萎病侵染可能导致种族灭绝的严峻考验。尽快培育出具有高产量高品质同时又对枯萎病具有高抗性的香蕉新品种,是解决当前问题最根本的措施。但由于大多数...
肖望黄霞龚庆戴雪梅魏岳荣赵杰堂黄学林
文献传递
阿拉伯半乳糖蛋白(AGPs)在香蕉离体细胞胚性状态保持中的作用
<正>香蕉是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但目前香蕉产业面临着被枯萎病侵染可能导致种族灭绝的严峻考验。尽快培育出具有高产量高品质同时又对枯萎病具有高抗性的香蕉新品种,是解决当前问题最根本的措施。但由于大多数...
肖望黄霞赵杰堂戴雪梅陈雅平黄学林
文献传递
抗香蕉枯萎病的野生蕉抗病基因类似序列的克隆与表达(英文)被引量:7
2007年
野生蕉是香蕉遗传改良的天然基因库。为了分离野生蕉中的抗病基因类似序列,根据核苷酸结合位点(nucleotide binding site,NBS)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域设计简并性引物,以经过鉴定的抗香蕉枯萎病4号生理小种的野生蕉(Musa acuminata)叶片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经过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获得了6个500 bp左右的RGAs片段。其中有2个RGA(WNB1和WNB2)具有NB-ARC保守结构域特征,并且WNB1具有连续的ORF。其余4个RGAs(WST1、WST2、WST3和WST4)均具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域特征,且WST3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水稻抗叶斑病基因Xa21同源性很高。用半定量PCR分析枯萎病菌诱导后野生蕉叶片中RGAs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WNB1和WST3受枯萎病菌诱导后表达量增强,这表明WNB1和WST3的表达可能与香蕉枯萎病抗性相关。
陈雅平陈云风赵杰堂黄霞黄学林
关键词:枯萎病克隆
3个野生香蕉株系的PCR-RFLP分析及其对枯萎病抗性的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利用基于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PCR-RFLP标记和RAPD技术对采自深圳的3种野生蕉遗传背景进行了分析,并采用与香蕉枯萎病连锁的RAPD标记及苗期接种鉴定对其枯萎病的抗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野生蕉1号和3号为AA类群;野生蕉2号为BB类群。在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32处,可将同属AA的野生蕉1号和3号与贡蕉(AA)和巴西蕉(AAA)聚为一类;野生蕉2号(BB)与粉蕉(ABB)和大蕉(ABB)聚为一类。与香蕉枯萎病连锁的RAPD标记分析以及香蕉枯萎病的早期诊断结果均表明野生蕉2号和3号感香蕉枯萎病,野生蕉1号抗枯萎病。
陈雅平陈云凤黄霞肖望黄学林
关键词:香蕉野生蕉香蕉枯萎病
大蕉胚性培养物及其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染色体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采用看护培养法对大蕉胚性细胞悬浮系(Embryogenic cell suspensions,ECS)来源的原生质体进行培养,并研究了不同品种的看护细胞对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以及大蕉ECS及其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染色体数目。结果发现,采用贡蕉ECS作为看护细胞时,大蕉原生质体培养15 d后细胞分裂频率达到8.5%,培养30 d后细胞团形成率为0.35%;而以大蕉ECS作为看护细胞时,全部原生质体褐化,不能正常发育。染色体检测结果表明,大蕉ECS的染色体数目不稳定,除含有正常的三倍体染色体数目的细胞(2n=3x=33)外,还出现大量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细胞。其中绝大部分细胞含有多倍和非整倍的染色体数目,仅14.5%的细胞含正常三倍体染色体数目;但通过ECS原生质体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具有正常的三倍体染色体数目(2n=3x=33)。
肖望黄少丽陈晓娜戴雪梅黄霞
关键词:再生植株原生质体培养
‘过山香’香蕉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被引量:20
2008年
以‘过山香’香蕉的胚性悬浮细胞(Embryogenic cell suspensions,ECS)为起始材料分离原生质体,酶解液的组成为:3.5%纤维素酶R-10、1%离析酶R-10、0.15%果胶酶Y-23、204mmol·L-1KCl、67mmol·L-1CaCl2和0.41mol·L-1甘露醇,原生质体产量为3.1×107.mL-1PCVECS(PCV:packed cell volume,细胞密实体积)。分别以培养基‘A’和‘B’为培养成分在液体浅层培养和看护培养两种培养系统中进行原生质体培养。结果表明:在液体浅层培养系统中,采用培养基‘B’比培养基‘A’效果好,原生质体的细胞分裂频率和细胞团形成频率分别约是采用培养基‘A’的3倍和10倍;所获得的培养物为只能增殖而不能进一步分化的非胚性细胞团。在看护培养系统中,采用培养基‘A’与培养基‘B’时,细胞分裂频率和细胞团形成频率没有显著差异;所获得的细胞团具有典型的胚性细胞特征。将从看护培养中获得的细胞团转移到体胚诱导培养基上,培养45d后,从105个原生质体获得1550个体胚。继续在体胚诱导培养基上培养30d,7.8%的体胚能萌发。萌发的体胚在MS+0.1%活性炭的培养基中发育成健壮植株,移栽后成活良好。
肖望黄霞魏岳荣赵杰堂戴雪梅黄学林
关键词:香蕉胚性悬浮细胞原生质体植株再生
大蕉NPR1类似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正>香蕉是可以引起国际贸易战的少数农产品之一,是仅次于柑橘的世界第二大宗水果,是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FAO,2003)。我国香蕉总产量居世界第三位。香蕉产业有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香蕉栽培...
赵杰堂陈雅平黄霞陈云凤黄学林
文献传递
大蕉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的克隆、鉴定和表达分析(英文)被引量:17
2007年
为了研究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与大蕉(Musa ABB cv. Dongguandajiao)抗枯萎病的关系,利用 RT-PCR 和 RACE技术克隆了大蕉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全长 cDNA。此 cDNA 长 1 300 bp,包含一个长为 1 191 bp,编码 397 个氨基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水稻 PAL 基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 89%,将此基因命名为 M-PAL。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大蕉中存在一个包含 4-5 个 PAL基因的基因家族,将此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 pET32(a+)中,表达的蛋白质分子量大小与推导的相一致,并且表达的蛋白质表现出 PAL 酶活性。对接种香蕉枯萎病菌 4 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f. sp. cubense (FOC) race 4 )后大蕉叶片中 M-PAL基因的转录谱进行研究表明,在接种枯萎病菌后,M-PAL基因在叶片中的转录水平提高,因此推测 M-PAL基因的表达可能与香蕉枯萎病抗性相关。
陈雅平陈云凤陈启助黄霞黄学林
关键词:苯丙氨酸解氨酶枯萎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