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00077)
- 作品数:19 被引量:384H指数:12
- 相关作者:王俊刘文兆杨新军孙晶张向龙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 半干旱区不同作物与苜蓿轮作对土壤水分恢复与肥力消耗的影响被引量:34
- 2007年
- 王俊刘文兆李凤民
- 关键词:苜蓿草田轮作半干旱区
- NDVI Changes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Regions and their Responses to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during the Last Ten Years
- Based on the data of SPOT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and meteorological records, the Loess ...
- An’an CHEN1
- 关键词:NDVI
- 黄土高原农村社会—生态系统体制转换初探——以陕西省长武县洪家镇为例被引量:11
- 2011年
- 社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复合稳态/体制系统,了解系统体制的转换过程及其驱动力对防止系统发生不可逆灾变、提高系统恢复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陕西省长武县洪家镇农村社会—生态系统为例,研究了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系统的体制转换过程。结果表明,当地农村社会—生态系统经过近30年的演变,从以种植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业体制状态转换为以种植苹果为主的新型农业体制状态,转换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单位面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收益差和单个劳动力从事不同生计的收益差,然而该体制转换削弱了系统应对外部扰动的恢复力。
- 蒋维王俊杨新军刘文兆
-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黄土高原
- 半干旱黄土区苜蓿草地轮作农田土壤氮素变化被引量:25
- 2006年
- 田间试验研究了多年生苜蓿草地轮作为农田后2年内土壤矿质氮和全氮的变化,结果表明,与苜蓿连作相比,土壤全氮在苜蓿翻耕后迅速下降,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在耕作下层出现大量累积,土壤氮素有效性提高。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氮素变化有显著影响,轮作第2年种植玉米或马铃薯可以增加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累积,种植春小麦则增加了铵态氮和总矿质氮累积量,休闲土壤矿质氮变化幅度居中。与轮作春小麦相比,轮作玉米显著增加了对土壤全氮的消耗,因此多年生苜蓿草地轮作农田后应避免种植玉米等耗肥量较大的作物以维持土壤氮素平衡。
- 王俊刘文兆李凤民贾宇
- 关键词:土壤氮素苜蓿轮作半干旱黄土区
- 基于NDVI的社会-生态系统多尺度干扰分析--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被引量:16
- 2009年
- 作为人类与自然界耦合的社会-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等级结构,需要以多尺度的视角进行分析。恢复力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属性是指系统进入新状态前可以承受的干扰大小,由此可见系统所受到的干扰在恢复力的研究中至关重要,但由于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目前尚缺乏对干扰定量化研究的案例。选取社会-生态系统运行的驱动因子——干扰作为研究对象,将遥感技术中对植被覆被/变化敏感的NDVI指数作为干扰反馈变量,采用移动窗口运算法则,以一个行政单元(甘肃省榆中县)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社会-生态系统多尺度干扰的一种计算方法,从而为评价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构建生态保护网络、增强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土地覆被/变化、生境破碎化)的适应能力、探索可操作的社会-生态系统案例研究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
- 王俊孙晶杨新军刘文兆N. Zaccarelli张向龙汪兴玉
- 关键词:多尺度恢复力
- 半干旱区以集水技术为基础的农牧混合型农业
- 2007年
- 目的提出以集水技术作为基础的农牧混合型农业的概念,探讨其在中国半干旱地区的可行性。方法文献资料分析与统计资料分析。结果将集水技术、人工草地种植和草田轮作作为技术支撑,构建集水技术作为基础的农牧混合型农业在半干旱地区具有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可行性。结论在半干旱地区发展以集水技术作为基础的农牧混合型农业,是提高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力,促进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及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一条新思路。
- 王俊曹明明
- 关键词:集水技术农业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
- 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综述被引量:138
- 2007年
- 目前国内外对脆弱性的论述很多,然而关于恢复力的研究却刚刚起步且困难重重。1973年Holling创造性地将恢复力引入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中,并将其定义为系统吸收干扰并继续维持其功能、结构、反馈等不发生质变的能力。30多年来这一术语的概念和内涵在大量的案例研究中得到了丰富和完善,然而这些研究对恢复力的不同解释亦造成了大量的混淆,因此需要在统一的理论基础上,根据控制系统变化的属性来构建恢复力的概念并进行应用研究。在社会-生态系统框架下,分析了恢复力研究的基础理论——适应性循环及扰沌,对其概念及内涵做了进展综述,回顾了恢复力的应用案例,探讨了定量化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面临的关键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孙晶王俊杨新军
-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
- 黄土高原农村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机制分析被引量:9
- 2008年
-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模型,以陕西省长武县王东村为例,通过对系统几个关键变量的观察,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农村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的演变机制;并从适应性循环周期中研究了系统的恢复力和适应性能力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建国以来王东村社会—生态系统依次经历了一个完整的适应性循环(1949—1961年)、贫穷困境(1961—1980年)和新的一个适应性循环的前环阶段(1980至今);制度变革特别是土地制度的调整是系统循环过程的驱动力,而技术革新可以使系统维持在开发阶段;干旱等气候变化事件对系统具有强烈的扰动作用,并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崩溃释放。
- 王俊刘文兆汪兴玉白红英
-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黄土高原
- Study on Treatment of Dye Wastewater by Newspaper Pulp
- Adsorption methods was a promis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treatment...
- Longcheng LUO 1
- 关键词:CELLULOSENEWSPAPERADSORPTION
- 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干旱恢复力的定量化研究被引量:30
- 2010年
- 频繁发生的旱灾已成为限制中国西北半干旱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扰动因子。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理论可以加深人们对干旱环境中的社会学与生态学交互过程与机理的理解,提高当地系统抵御旱灾的能力。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是指系统能够承受且可以保持系统的结构、功能、特性以及对结构、功能的反馈在本质上不发生改变的干扰大小。目前,恢复力的研究大多停留于定性的、概念上的描述,缺乏对恢复力可操作性的实证案例研究模式。本文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从社会、经济和生态3个角度选择水分敏感因子,构建社会—生态系统,建立了恢复力测定的定量模型,计算了过去15年来榆中县社会—生态系统对干旱的恢复力变化,并分析了影响恢复力变化的因素。
- 王俊杨新军刘文兆
- 关键词:恢复力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