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KS016)
- 作品数:52 被引量:1,288H指数:19
- 相关作者:杨华李祖佩刘锐韩鹏云田孟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中农阶层兴起与农村党建社会基础的变化被引量:3
- 2013年
- 建党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农村党建社会基础发生了多次变化。在改革开放前,农村党建工作主要倚重贫农阶层,其对党员的考核以政治标准为主。改革开放后,农村党建工作开始越来越多地吸纳农村经济精英,依靠"富农"群体,经济因素在党建工作中的角色与地位日益凸显。近十多年来,随着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和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新兴的中农阶层,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农村党建社会基础经历从贫农——富农——中农的变化,既应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使命相适应,同时也要和农村在我国现代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担当的功能关联起来。当前农村党建工作应该以社会标准为主,将中农群体更多地吸纳进入党内,以促进和维系农村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 田先红
- 关键词:农村党建社会基础
- “客居姑爷”:一种婚姻居住模式现象初探——基于对辽东双村的考察
- 2013年
- "客居姑爷"一种有别于从夫居、从妻居和"两头走"的流动婚姻居住模式,在一些地方流行开来。"客居姑爷"以其客居的身份而不同于"上门女婿",在家庭财产分配、赡养义务和村庄资源的分配上也其独特的内涵。在理解"客居姑爷"婚居现象产生的社会机制基础上,本文也关注了其现象所带来的社会意义。
- 余练
- 关键词:流动性
- 强制商品化:“被流转”农户的市场化困境——基于五省六地的调查被引量:51
- 2013年
- 通过考察五省六地的土地流转实践,探讨强推型土地流转给"被流转"农户带来的市场化困境。各地普遍存在的强推型土地流转将农户与土地剥离后,务农户被迫进入了强制商品化进程。在劳动力商品化过程中,村庄中的很多半劳动力很难在务工市场上实现再就业,但是消费品商品化却抬高了他们家庭的货币性开支。来自这两个方面的压力导致大多数务农户都承受着市场化带来的煎熬,其中处于弱势地位的老年人尤甚。鉴于此,建议在充分理解土地之于务农户重要性的基础上,严防各种利益主体强行流转农民土地。
- 孙新华
- 关键词:劳动力
- 征地拆迁:一个农村阶层关系重构过程——基于湖北省荆门市城郊农村的调查被引量:4
- 2015年
- 农村征地拆迁涉及到农村阶层间的博弈关系和利益的非均衡分配,因此它会对农村阶层关系的性质和状况产生重大影响。研究发现,征地拆迁重构了农村阶层关系,引起了阶层对抗性关系的发展,尤其是农村体制精英与其他阶层之间的对抗性关系成为农村矛盾最深刻、发生频率最高、规模最大的阶层关系组合,说明当前我国农村阶层关系的整合程度较低,社会关系的和谐程度较差,应该引起重视。
- 杨华姜权权
- 关键词:征地拆迁阶层关系阶层分化利益博弈
- 惠农项目的企业化运作:机制、问题与对策被引量:13
- 2014年
- 惠农项目企业化运作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基础及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是企业在运作项目中运用的各种策略主要致力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致使惠农项目的公共性受到一定损害,产生了诸多问题:在当地形成了垄断市场,不利于农民和其它企业;相对削弱了基层组织的力量,不利于基层治理。惠农项目应该主要由代表公共利益的基层组织运作,与此同时,政府应通过相应措施对这些基层组织加以规范。
- 孙新华
- 关键词:项目制企业化运作合作社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农经济被引量:43
- 2016年
- 中国式小农经济既具有传统小农分户经营的特点,又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农经济。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是集体土地所有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及新型农村家庭结构。中国特色社会小农经济有着独特的结构与重要功能,它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载体,也是当前农民与农村的主要出路。在政策的选择上应该支持小农经济的发展,建立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抑制大规模土地流转和资本下乡经营农业,推动小农生产的产前、产后合作。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农经济,不能忽略中国历史社会条件讨论农业发展趋势,不能就农业谈论农业,不能将农业经营当作小农经济的全部,应该坚持历史和辩证唯物论、整体论及系统论的方法论基础。
- 杨华
- 关键词:小农经济集体土地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农民分化与通婚圈结构变迁——基于皖中大鼓村婚姻市场的考察被引量:25
- 2013年
- 本文以皖中大鼓村的通婚圈结构的变迁为例,讨论了农民分化与通婚圈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近年来,农民分化打破了传统的通婚圈,使得当地通婚层级化,进而形成了通婚圈内卷与扩大的双重趋势。决定这一现象内在的机制在于彩礼性质的嬗变,收入上层的农民推高本地彩礼的同时,使得收入中层和下层农民把目光投向了无需支付彩礼的跨省婚姻,由此形成了彩礼压力下婚姻选择的不同。另外,农民分化与通婚圈结构的变迁可能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性后果。
- 余练
- 关键词:农民分化婚姻市场
- 从比较到怨恨:对发达地区农村阶层关系的探讨——基于浙江G镇的调查被引量:6
- 2018年
- 东部沿海农村市场经济发达,农民分化程度高。下层农民在与上层农民的对比中,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上层农民的价值标准,暴露了自身的无能与虚弱,生存性压力巨大,遂滋生对上层农民的怨恨情绪,具体表现为怨恨批评、怨恨解释和怨恨想象。下层农民往往通过过度剥削自身劳动力,退出村庄关系网络以及掩饰、伪装等策略,来降低怨恨情绪的负性影响。上层农民贿选上台主导村庄利益再分配权力,肆意瓜分和攫取村庄公共利益,将下层农民排除在再分配之外。下层农民最终意识到他们的不利处境乃源于上层农民的剥夺和排斥,由此完成怨恨的外向归因,个体怨恨转化为阶层怨恨,并使怨恨的报复冲动付诸行动。上层农民调动资源迫使多数报复行动归于失败,下层农民只能通过上访借助国家力量解决问题。
- 杨华袁松
- 关键词:农民分化怨恨阶层关系资源垄断上访
- 农民上访:类型划分、理论检视与化解路径被引量:6
- 2012年
- 从导致农民上访的原因进行分析,农民上访可以划分为基层组织越位型、基层组织缺位型和农民失范型三种类型,每种上访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内在逻辑。农民上访的多元性特点表明,目前学界关于上访研究的维权和治权两个视角均难以全面理解农民上访的复杂性。基层组织的权力是一个复合体,两种范式只强调其中的某些侧面,而未能从权力本身具有的复合结构以及运作逻辑入手展开分析。基于此,基层组织基础性权力和强制性权力之间的相互疏离与功能错位,是导致农民上访困境的主要原因。弥合两者之间的张力,解决其中存在的功能失调和功能错位问题,成为有效化解农民上访困境的可行路径。
- 李祖佩
- 关键词:农民上访
- 当前我国征地制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 2015年
- 农民盼征地、盼拆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通过对"什么农民?"、"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是什么?"以及"什么叫与民争利?"等三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对当前征地制度研究进行反思。通过采用基本匡算,发现国家"被征地机会"的实际供给十分有限,真正有被征地和拆迁机会的农民仅占全国农民中的极少部分,绝大部分农民盼被征地、被拆迁而却没有机会。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既包括个体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也包括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财产权,还包括全体劳动人民的土地财产权。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当前的征地制度并没有侵犯农民的合法的土地财产权,真正侵犯了"农民土地财产权"的恰恰是那些想要成为"土地食利者"的城郊农民。实际上,"与民争利"的不是政府,而是这些"土地食利者阶层"。
- 田孟
- 关键词:土地管理征地制度农民分化农民土地财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