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00075)

作品数:14 被引量:48H指数:4
相关作者:邵阳马海涵王永堂杨期东陈力学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篇脊髓
  • 5篇脊髓损伤
  • 3篇电场
  • 2篇血管
  • 2篇血流量
  • 2篇神经元
  • 2篇细胞
  • 1篇蛋白
  • 1篇导电高分子
  • 1篇导电高分子材...
  • 1篇电场诱导
  • 1篇电刺激
  • 1篇动力学变化
  • 1篇多巴
  • 1篇多巴胺
  • 1篇多巴胺能
  • 1篇多巴胺能神经
  • 1篇多巴胺能神经...
  • 1篇新生血管
  • 1篇新生血管形成

机构

  • 7篇川北医学院附...
  • 7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中南大学
  • 2篇阿伯丁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解放军第15...
  • 1篇解放军第15...

作者

  • 12篇邵阳
  • 6篇马海涵
  • 5篇王永堂
  • 3篇杨期东
  • 3篇高洁
  • 2篇曾琳
  • 2篇陈力学
  • 2篇伍亚民
  • 2篇赵敏
  • 2篇张强
  • 1篇杨晓苏
  • 1篇肖波
  • 1篇龙在云
  • 1篇李民
  • 1篇唐文国
  • 1篇廖维宏
  • 1篇蔡绍皙
  • 1篇宗兆文
  • 1篇王翔
  • 1篇陈恒胜

传媒

  • 4篇中国医学物理...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医疗卫生装备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桥蛋白与关节炎被引量:2
2007年
骨桥蛋白是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细胞的黏附与迁移、组织的修复、细胞的信号转导中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骨桥蛋白参与关节炎的病理发展过程。
邵阳周京国
关键词:骨桥蛋白关节炎
成人小脑髓母细胞瘤MR成像和NSE表达水平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成人小脑髓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特点。方法:对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成人小脑髓母细胞瘤的MR表现进行分析。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NSE表达。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NSE水平。结果 :髓母细胞瘤均位于小脑半球,其中右侧11例,左侧6例,部分累及小脑蚓部,肿瘤形状多不规则,小脑皮髓质同时受累,实质部分多分布性,10例为男性,发病年龄最大者为64岁。肿瘤实性部分与小脑灰质比较,T1WI为略低信号,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髓母NSE表达水平和强度显著高于正常人脑组织细胞瘤(P<0.01),17例髓母细胞瘤中NSE大部分呈强阳性表达。病理学显示光学显微镜下组织是原始的、未分化的肿瘤细胞,核梭形,形成许多菊形团瘤细胞。部分组织体积较小,向髓母细胞分化。局部分化为神经节细胞。结论:成人小脑髓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能够与其他小脑肿瘤相鉴别。NSE可作为小脑髓母细胞瘤的神经损伤指标。
马海涵游箭唐文国邵志成周继雍邵阳
关键词:成人小脑髓母细胞瘤磁共振成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腺病毒介导的人心肌营养素对颈脊髓损伤大鼠功能恢复的作用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人心肌营养素(humancardiotrophin-1,hCT-1)对大鼠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后可塑性变化、功能恢复和运动诱发电位的作用。方法:在立体定位仪的引导下,致伤大鼠双侧红核和颈3节段皮质脊髓背侧束SCI局部注射hCT-1重组腺病毒载体,并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表达。采用改进后的大鼠前肢食物小球抓取动作评分标准和运动诱发电位评定大鼠前肢功能恢复情况。生物素化葡聚糖胺示踪未受损皮质脊髓腹侧束(ventralcorticospinaltract,vCST)的出芽情况。结果:SCI局部高效表达的hCT-1诱导vCST出芽增加,同时伴有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和运动诱发电位P1、N1波波幅的恢复。结论:腺病毒介导的hCT-1在SCI局部的高效表达可增加vCST的出芽数量,并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宗兆文邵阳伍亚民曾琳龙在云王永堂廖维宏
关键词:脊髓损伤心肌营养素出芽
百草枯致小鼠帕金森病模型多巴胺能神经元损害作用的研究
2009年
目的研究环境毒素百草枯(PQ)诱发帕金森病(PD)过程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害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表达规律。方法C57BL小鼠按体重10mg/kg经腹腔注射PQ,分别观察动物行为,高效液相法测定纹状体部多巴胺(DA)含量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和计数黑质(SN)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免疫组化法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MMP-2、MMP-9的动态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SN致密部TH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减少(P<0.01),纹状体D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MP-2、MMP-9的表达增强。结论大剂量的PQ可使小鼠产生类似于PD的行为和DA能神经元的损害,MMP-2、MMP-9可能参与了DA能神经元的损害过程。
邵阳杨期东
关键词:百草枯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
导电高分子材料在医学工程中应用被引量:4
2004年
导电高分子有着广泛的用途,其在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中有重要价值。本文将重点介绍导电高分子材料合成,及在医学工程中应用。
邵阳王翔蔡绍皙
关键词:导电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
电场诱导新生血管形成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
2008年
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主要取决于神经轴突的再生。脊髓损伤后血管缺损、缺乏有效营养运输是影响轴突再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电场诱导新生血管形成,可能对脊髓损伤后的结构和功能修复有重要价值。
邵阳肖波杨晓苏赵敏杨期东
关键词:脊髓损伤电场血管形成
外加电场对实验性大鼠脊髓损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外加电场(electric fields,EF)对脊髓血流量(spinal cord blod flow,SCBF)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和EF治疗组(EF组)。Allen's打击法50 gcm(5 g×10 m)致伤大鼠L1~L2段脊髓,给予EF治疗,于伤前、伤后即刻、1、3、6、24 h分别记录T12段脊髓血流量、脊髓感觉诱发电位。术后7、14天行联合行为评分(CBS)。结果:与盐水对照组比较,应用EF后,大鼠SCBF、SEP明显优于CON组(P<0.05)。结论:EF能有效改善损伤早期脊髓微循环,保护脊髓神经功能。
邵阳王永堂高洁马海涵罗治彬陈恒胜伍亚民
关键词:脊髓损伤电场脊髓血流量诱发电位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流动力学和血流量变化。方法线栓法制作急性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缺血再灌注3、6、12、24h组,每组6只。观察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后各组平均动脉压(MAP)、海马血流量、血黏度和红细胞压积的改变。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3、6h,右侧海马血流量显著降低;MAP在脑缺血再灌注3h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全血黏度在缺血再灌注后3、6、12h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或P<0.05);红细胞压积在脑缺血再灌注后3、6h显著大于假手术组(P<0.01或P<0.05)。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流量改变。
邵阳马海涵高洁王永堂
关键词:脑梗死血流动力学血流量
组织工程支架及其修复技术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
2009年
目的:就近年来组织工程修复脊髓损伤进展进行归纳总结。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中1999-09/2009-09与组织工程修复脊髓损伤相关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spinal cord injury,tissue engineering"或"脊髓损伤,组织工程"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资料选择:选择组织工程修复脊髓损伤方面的最新相关文献,最终纳入29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结局评价指标:组织工程种子细胞选择,组织工程脊髓对支架材料的要求,再生所需神经营养因子,再生所需特殊内环境构建。结果:组织工程化脊髓种子细胞包括许旺细胞、嗅鞘细胞、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以及骨髓基质干细胞等。目前支架材料主要为合成材料或改性天然材料,如聚羟基乙酸、聚乳酸和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等,表面被修饰后,利于细胞黏附和营养因子的聚集。将一些促进神经生长因子或抑制神经生长因子的抗体与聚乙二醇加工成耦合体作为组织工程支架,联合干细胞移植、并施加电场/磁场刺激修复脊髓损伤可能是组织工程修复脊髓损伤的有希望途径。结论:选择最佳组织工程组分是修复脊髓损伤重要依据。
邵阳马海涵张强曾琳王永堂
关键词:脊髓损伤
直流电场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直流电场(electric fields,EF)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于发育第8天的鸡胚绒毛尿囊膜(chick embryo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上植入明胶海绵载体,其中加载不同强度EF,计数长入载体的血管和载体内的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结果:150 mV/mm、200 mV/mm组在CAM上长入载体边缘的血管数和MVD与对照组间的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强度为150 mV/mm、200 mV/mm的直流电场能促进CAM的血管生成。
邵阳王永堂高洁罗治斌
关键词:直流电场血管生成鸡胚绒毛尿囊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