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2045)
- 作品数:5 被引量:24H指数:2
- 相关作者:傅志仁宋少华刘芳沈筱芸郭闻渊更多>>
-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落新妇苷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探讨落新妇苷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落新妇苷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落新妇苷组大鼠用于制作肾脏IR模型。自术前3d开始,落新妇苷组大鼠腹腔注射12mg/mL落新妇苷30mg/kg,1次/d;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再灌注6h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并观察肾组织形态学变化;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及蛋白印迹法检测肾组织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含量。结果:再灌注6h后与模型组相比,落新妇苷组大鼠BUN和SCr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大鼠肾小球及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明显减轻,肾组织内MCP-1mRNA(P<0.05)和蛋白表达下降,血清IL-6和IL-1β含量下降(P<0.01)。结论:落新妇苷能够有效减轻肾脏IR损伤,其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IR后趋化因子MCP-1及细胞因子IL-6和IL-1β的产生有关。
- 宋少华沈筱芸刘芳唐乙王振猛傅志仁
- 关键词:落新妇苷再灌注损伤肾脏
- 调节性树突状细胞与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 2011年
- 树突状细胞(DC)具有其他细胞所没有的形态特点和运动功能,体内分布十分广泛,是专职的骨髓来源抗原提呈细胞(APC)。它们是体内惟一的既能迅速启动免疫应答又能有效刺激再次应答的APC。新的研究显示,DC是一群异源性、异质性的细胞群体,不但能激活初始T淋巴细胞,促进免疫应答,而且在诱导免疫耐受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 宋少华傅志仁
- 关键词:调节性树突状细胞移植免疫耐受抗原提呈细胞免疫应答T淋巴细胞
- 丹参多酚酸盐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研究丹参多酚酸盐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丹参多酚酸盐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小鼠仅接受麻醉、开腹及关腹操作;丹参多酚酸盐组及对照组小鼠建立肝脏90min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前丹参多酚酸盐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丹参多酚酸盐60mg/kg,对照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再灌注4h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及肝、肺组织形态学变化,测定肺组织湿/干重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荧光定量PCR检测肺泡灌洗液及肺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IL-10表达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肺组织内核因子(NF-)κB亚单位P65磷酸化水平。结果假手术组无明显病理性变化。与对照组比较,丹参多酚酸盐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明显降低(P<0.01),肝脏、肺脏损伤明显改善(P<0.05),肺组织湿/干重比明显降低(P<0.05),肺泡灌洗液及肺组织内TNF-α、IL-6、IL-1β、IL-10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或P<0.01),转录因子NF-κB活化程度明显减弱。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能够减轻小鼠肝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肺组织内炎症介质释放及炎症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 滕飞傅志仁孙克彦郭闻渊刘芳王正昕丁国善
- 关键词:丹参多酚酸盐肝脏再灌注呼吸窘迫综合征
- SOCS3基因转染对小鼠同种异体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研究腺病毒载体介导的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3(suppressors of cytokine sig-naling3,SOCS3)基因转染对小鼠同种异体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以Balb/c小鼠为供体,以C57BL/6小鼠为受体,行同种异体心脏移植。C57BL/6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受体分为3组(21只/组):(1)对照组,单纯同种异体心脏移植;(2)Ad-SOCS3组,供体术前24h转染2×109pfu编码SOCS3基因的腺病毒载体;(3)Ad-GFP组,供体术前24h转染2×109pfu空病毒载体。每组10只受体用于观察生存期;每组5只受体分别于术后第1、3、5、7、9日处死,获取移植物,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SOCS3mRNA表达的变化;每组6只受体于术后第6日处死,获取移植物和脾脏用于组织学检查及Foxp3mRNA、白介素(IL)-17mRNA表达的检测,同时检测脾脏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lymphocytereaction,MLR)强度,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调节性T细胞(Treg)及Th17细胞的比例。结果供体术前SOCS3基因转染可明显增加术后移植物内SOCS3 mRNA表达;Ad-SOCS3组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Ad-GFP组(P<0.05)。术后第6日,Ad-SOCS3组移植物淋巴细胞浸润程度较轻、排斥反应强度级别较低、MLR较弱;该组移植物内Foxp3 mRNA水平及脾脏内CD4+CD25+Treg比例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L-17 mRNA水平及脾脏内CD4+IL-17+Th17比例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均为P<0.05)。结论腺病毒载体介导的供体SOCS3基因转染能够延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淋巴细胞浸润、抑制T淋巴细胞同种抗原反应性以及抑制Th17免疫反应等有关,与Treg的产生及功能无关。
- 宋少华傅志仁沈筱芸刘芳郭闻渊王正昕丁国善
- 关键词:心脏移植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基因转染调节性T细胞
- 炎症反应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研究进展
- 2011年
- 肝脏缺血再灌注对肝脏损害分为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急性期主要以库普弗(Kupffer)细胞产生活性氧而造成肝损害为特点;亚急性期则以肝脏缺血后引起中性粒细胞聚集、浸润,产生一系列炎症反应为特点。现将肝脏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以及对肝脏损害作用的机制综述如下。
- 傅海涛宋少华朱华晶王琛梁注明傅志仁
- 关键词:炎症反应肝脏缺血再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