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0XS24)

作品数:5 被引量:87H指数:4
相关作者:陈坚晏启鹏杨飞霍娅敏胡骥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2篇配流
  • 2篇交通规划
  • 1篇用户平衡
  • 1篇运输网
  • 1篇随机用户平衡
  • 1篇配流模型
  • 1篇评价指标
  • 1篇综合运输
  • 1篇网络
  • 1篇物流
  • 1篇物流工程
  • 1篇结构方程模型
  • 1篇可靠性
  • 1篇可靠性分析
  • 1篇交通配流
  • 1篇交通网
  • 1篇交通网络
  • 1篇交通影响
  • 1篇交通运输
  • 1篇服务环境

机构

  • 5篇西南交通大学
  • 2篇重庆交通大学

作者

  • 5篇陈坚
  • 3篇杨飞
  • 3篇晏启鹏
  • 3篇霍娅敏
  • 1篇李啸虎
  • 1篇胡骥
  • 1篇陈玲娟

传媒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计算机应用研...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重庆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SEM-Logit整合模型被引量:52
2013年
现有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模型仅考虑了可直接观测的出行者的个人社会经济特性和出行方案特性,并未考虑影响选择结果的潜变量,为此,文中提出了出行行为中潜变量的概念,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刻画潜变量与显变量、潜变量与其测量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基于最大效用理论,对Logit模型的出行方式效用函数进行改进,构建了潜变量与显变量共同作用的SEM-Logit整合模型.结果表明:考虑了潜变量的整合模型的优度比传统Logit模型提高了0.201,最大似然函数估计值增加了20.607,证明潜变量对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存在显著影响,所提出的整合模型的解释能力和精度较高.
陈坚晏启鹏杨飞胡骥
关键词:交通运输结构方程模型服务环境
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后评价模型被引量:12
2012年
基于后评价原理、建立了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后评价模型,采用权重判断法筛选评价指标,根据单准则AHP构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计算偏差率,将各指标归一化。在确定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分别为交通需求预测后评价指标、交通改善措施后评价指标、交通可持续性后评价指标;二级指标分别为背景交通需求预测指标、项目交通需求预测指标、区域交通需求预测指标、公共交通需求预测指标、静态交通需求预测指标、土地利用改善指标、交通组织改善措施指标、交通适应性指标、经济影响指标、环境影响指标与社会影响指标。评价结果表明:成都市博远花园住宅项目后评价最大隶属度为0.527 7,评价等级为部分成功,评价结果符合实际。可见,评价指标和模型有效。
霍娅敏陈坚李啸虎杨飞
关键词:交通规划评价指标
基于双层规划的区域综合运输网合理规模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综合运输网合理规模是区域综合运输规划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实现综合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控制指标。在对区域综合运输网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扩展了交通网络平衡配流方法,将运输方式选择与配流模型进行整合,形成了"方式-路径"配流模型(MPUE)。以社会总成本最优为上层目标函数,"方式-路径"配流模型为下层规划,建立了综合运输网合理规模确定的双层规划模型,并采用模拟退火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将模型运用于成渝经济区综合运输网合理规模的计算中,说明模型科学有效。
霍娅敏陈坚陈玲娟
关键词:综合运输配流模型
基于可靠性分析的区域灾害应急物流网络设计被引量:14
2011年
为了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抵御自然灾害破坏并满足应急物资和抢险救援需求的物流网络,从系统可靠性角度出发,提出了区域路网应急连通可靠性的概念.运用双层规划方法构建了网络设计模型,上层模型为物流运行总时间最小和系统应急连通可靠性最大的双目标规划模型,下层模型为固定需求用户平衡配流模型.将双目标函数转化为单目标函数后求解上层模型,用改进模拟退火优化算法求解整个双层规划模型.结果表明:在相同投资约束下,上层模型中增加系统应急连通可靠性最大的目标函数后,网络最大关键度由821.55降至32.66,物流总代价降低了0.22%,物流运行时间不变.实际网络最优方案的设计应综合考虑物流效率与系统可靠性.
陈坚晏启鹏霍娅敏傅志妍
关键词:物流工程可靠性
多方式复合城市交通网络弹性需求随机用户平衡分配模型被引量:6
2012年
为解决目前交通分配模型仅限于某种方式内,并缺少考虑方式划分与交通分配相互影响的问题,描述了多方式复合城市交通网络。网络中涵盖了公交车和小汽车两个子系统,出行总量满足弹性需求,并根据两个子系统效用函数进行随机用户平衡分配,同时子系统内各路径流量分配也满足随机用户平衡,从而建立了两层次三随机用户平衡的多方式复合城市交通网络弹性需求随机用户平衡分配模型。证明了模型解的等价性及唯一性;提出了综合对角化算法和MSA算法的组合求解算法。最后,设计了一个算例以验证模型有效性,计算结果为:公交车出行量为814.1人次/h,占总出行量3997.8人次/h的20.36%,小汽车出行量占79.64%。表明该模型在计算网络中各路段流量的同时,也可得出各交通方式的比重。
陈坚杨飞晏启鹏
关键词:交通规划交通配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