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A790061)
- 作品数:12 被引量:23H指数:3
- 相关作者:杨玉华刘宁罗斌钱辉孟博超更多>>
- 相关机构:河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 基于劳动的分工与贸易的逻辑生成——亚当·斯密分工与贸易理论的文本解读被引量:2
- 2013年
-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揭示了从劳动到分工、从分工到贸易的经济学逻辑。分工的产生有其社会必然性,它能够极大地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从而增加社会财富。分工是商品经济的路径依赖,分工的发展导致贸易的普遍化和商业社会的生成。
- 刘宁
- 关键词:分工
- 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性质及发展趋势
- 2011年
- 美国长期凭借发行美元的垄断地位,放任美元长期贬值,掠夺和转移世界财富,已经严重动摇了美元的信用基础,破坏了世界经济的长期稳定,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风险和损失。因此,要认清美元的真面目,深刻把握国际货币的发展趋势,积极有效防范美元陷阱。
- 杨玉华
-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及其动力机制实证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经20余年努力,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跨入由要素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实证分析显示:计划经济时期属于要素驱动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开放以后进入要素-技术驱动并向技术驱动持续转变,"十一五"时期已取得阶段性突破。其动力机制分解说明,对外开放、科技投入、基础设施改善、劳动力转移、工业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型。但转型的基础仍不牢固,应采取措施,保持经济转型的持续动力,巩固经济转型的成果,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 杨玉华孟博超
-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经济转型动力机制
- 儒家伦理的经济担当——论余英时对韦伯的中国解读
- 2011年
- 马克斯.韦伯认为,就世界各宗教的经济伦理而言,唯有新教伦理实现了人们生活态度之规律化与方法化。中国的儒家文化轻视经济生活,欠缺理性化的"经济训练"(韦伯语)。余英时认为韦伯的论断"缺乏事实的支持",儒家有自己的对"彼岸"世界的形而上学追求,儒家的经济伦理同样强调人伦日用和敬业精神,同样存在着类似于新教伦理"天职"观念的职分责任感。这种经济伦理同样可以促生经济生活的理性化。
- 刘宁
- 关键词:儒家经济伦理
- 马克思“国际价值链”理论的当代解读与政策含义被引量:4
- 2011年
- 国际价值链分工反映了生产组织内部的分工协作关系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揭示现代国际经济日益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和不平等的利益分配格局。马克思理论深刻揭示了国际价值链的成因:同一商品的不同国际价值位关系形成了"国际价值链"的基础,不完全竞争导致了价值链关系的长期化;价值规律的作用形成了不同企业间的价值链国际分工,不平等的利益关系源于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协作关系。因此,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水平,整合国内外的产业价值链,推动价值链的升级和转型。
- 杨玉华
- 关键词:国际分工
- 新时期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国际国内影响
- 2013年
- 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自由化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结构优化,发挥了要素资源比较的优势,提高了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了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了生产率水平,促进了中国经济、中国企业和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但也带来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同时,我国对外贸易自由化对世界市场也产生了越来越广泛、深刻的影响。
- 杨玉华李雅青
- 关键词:对外贸易贸易自由化
- 互惠贸易利益: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代证明
- 2013年
- 互惠利益是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原因。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只能增加使用价值而不能增加一国的价值。马克思认为,对外贸易不仅能够增加一国的使用价值,而且能够带来较高的价值增值。基于劳动价值论的最优生产率模型证明了马克思有关论断的正确性和普遍性。要改变不利于我国的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就要善于利用和创造有利的国际分工,大力提高综合生产率,以捍卫和保护民族利益,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有利地位。
- 杨玉华
- 关键词:贸易利益劳动价值论
-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动力理论的比较被引量:4
- 2011年
- 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动力理论认为,比较优势等是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和形成不同贸易方式的主要原因。马克思认为,追逐超额利润是资本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动力,而价值规律的作用则使优势企业普遍获得了国际超额利润。企业由于过分依赖比较优势和政府扶持,在无序、割裂的市场环境中无法获得正常的国际贸易利益。因此,应建立高效、统一、公平的国内市场,调整对外经贸政策,推动优势企业积极发展国际贸易并获得正常的贸易利益。
- 杨玉华
- 关键词:比较优势超额利润国际贸易
-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动力源泉及其因素分解——基于中国1952—2009年的实证分析被引量:8
- 2011年
-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全要素贡献率达到了年均57.58%。对全要素分解显示:基础设施改善、工业化、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主要因素,教育、对外开放和科技投入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但贡献度不高,说明转型的基础仍不牢固。为此,我国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持经济转型的持续动力,巩固经济转型成果,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 杨玉华罗斌
-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动力机制
- 贝拉对日本文化的经济伦理解读——一个韦伯式的问题
- 2011年
- 马克斯.韦伯把西方现代文明的确立归因于新教伦理,贝拉则是从文化传统中寻找日本现代化的精神渊源。贝拉认为,日本德川时代二宫尊德发起的"报德运动"以及石田梅岩倡导的心学思想对日本现代社会的经济理性化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正是德川时期的文化塑造了现代日本各个阶层的职业精神,从而在现代经济价值优先的社会来临之际,对日本社会的经济发展进程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 刘宁
- 关键词:贝拉心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