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13XKGJ014YB)

作品数:3 被引量:1H指数:1
相关作者:何邦武何成兵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篇刑事
  • 1篇刑事诉讼
  • 1篇刑事诉讼体制
  • 1篇刑事证明
  • 1篇刑事证明责任
  • 1篇刑讯
  • 1篇冤案
  • 1篇真相
  • 1篇身份权
  • 1篇死刑
  • 1篇诉讼
  • 1篇诉讼体制
  • 1篇人格权
  • 1篇临终
  • 1篇会见
  • 1篇会见权

机构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 1篇浙江理工大学

作者

  • 2篇何邦武
  • 1篇何成兵

传媒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政治与法律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临终会见:究竟是谁的权利——死刑临行会见权的归属及保障探寻
2014年
死刑犯的人权保障是司法人性化的一个重大课题。死刑临终告别应当成为一项对生命伦理关怀的法律权利。现今的死刑临行会见权规定于司法解释而非基本法律中,权利的实现也稍显力不从心。死刑临刑会见权基于其人格权特性归属于死刑犯,基于其身份权特性归属于死刑犯的近亲属。为保障死刑犯及其近亲属双方临行会见权的实现,合理的思路是将这一权利规定在法律或立法解释中,科学的方案是明确权利行使的条件、方式、时间以及权利救济等程序性架构。
何成兵
关键词:人格权身份权
错位与回归:刑事证明责任理论与制度的反思性整合之路
2016年
在《刑事诉讼法》经历两次大的修改后,刑事庭审方式实质化改革并没有实现应有的制度预期。其中,刑事证明责任制度供给的不足,是重要的阻滞性因素之一。究其根由,则在于:一方面,受制于当下的证据知识体系及国家优位的治罪式司法理念,主流刑事证明责任理论尚存在研究对象模糊、理论碎片化及研究方法的路径依赖等理论错位;另一方面,刑事证明责任理论与既定诉讼体制的交互影响,又使刑事证明责任本身存在制度阙位或者越位。刑事证明责任制度完善的可行性路径是:回归刑事证明责任的应然法理,在理论与制度的新型整合中,经由司法解释,转变司法理念,更张诉讼体制,修缮制度体系,以弥合制度漏洞,并导正其中的阙位与越位。
何邦武
关键词:刑事证明责任刑事诉讼体制
发现真相抑或制造冤案:“五声听讼”质论被引量:1
2013年
"五听"是中国古代很早就确立并一直沿用的证据调查制度,有与社会发展、法制水平及人类认识水平相适应的合理性。但由于受到缺乏制度约束、职业的非专业化等因素的影响,"五听"制度突出表现了"有治人,无治法"的个性主义特征。在发挥洞察事实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极易堕落为一种直觉主义,以致成为法官审理案件过程中的相人术,为非理性主义的预断和臆测打开了方便之门,沦为刑讯泛滥和冤案横生的推手。
何邦武
关键词:冤案刑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