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616A-04)
- 作品数:9 被引量:329H指数:7
- 相关作者:贾承造宋岩何登发方世虎柳少波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普林斯顿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冲断构造与油气聚集被引量:71
- 2005年
- 逆冲断层叠加组合形成的冲断构造带或褶皱冲断带是地壳中一种常见的构造单元,按构造环境的不同,可分为6 种基本类型。近年来对褶皱冲断带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表现在:①成因机制,地表作用过程与褶皱冲断带演化之间的动态作用;②褶皱冲断带中的基底卷入构造与先存张性断层挤压复活(反转)的影响,基底卷入变形与盖层薄皮滑脱变形的耦合作用;③断层相关褶皱作用机制以及可以反映褶皱作用时间与机制的生长地层的结构特点;④冲断活动对油气成藏关键事件的影响和对油气藏分布的制约作用。大多数褶皱冲断带由于先存张性断层的复活表现为薄皮冲断作用与基底卷入冲断作用的联合,很多的断层相关褶皱具有复合成因,且变形机制与运动学过程随时间而变化。关于滑脱褶皱、翼旋转褶皱机制以及生长地层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对冲断带断层相关褶皱的认识。冲断作用加速了烃源岩的热演化,改善了储集岩的储集性能,提高了排烃效率,增大了运聚概率,形成了大量构造圈闭,导致油气成藏条件在空间与时间上有效匹配,形成了一系列大油气田。由于冲断构造样式与运动学特点的差异,不同的褶皱冲断带有利的油气聚集部位变化较大,油气田分布规律各异。
- 何登发贾承造
- 关键词:褶皱冲断带地球动力学断层相关褶皱生长地层油气聚集
- 西北地区前陆盆地油气特征与勘探方向
- 文章在深入分析中国西北地区前陆盆地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含油气特征和油气聚集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该地区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和发育与其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密切相关,由于受不同板块之间发生俯冲、碰撞或者不同板块之间发生碰撞...
- 赵应成魏东涛袁剑英陈启林张虎权陈涛
- 关键词:前陆盆地含油气性勘探区
- 文献传递
- 陈家洼陷沙三段砂体沉积及其与油气的关系被引量:6
- 2008年
- 陈家洼陷沙三段砂泥比值低,冲积扇、浊积扇及滑塌砂体等较发育,暗色泥岩成熟度较高,具有发育地层-岩性油气藏的潜力。但前人没有对沙三下亚段进行过精细层序划分,砂体成因类型分析更是少见,不能满足寻找隐蔽油气圈闭的需要。因此,在地震、钻测井及岩心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地质地球物理综合预测了沙三下亚段主要的砂体分布特征及发育模式,并探讨砂体与油气的关系,对陈家洼陷下一步的勘探提供了依据。
- 袁书坤王英民卢双舫祝彦贺
- 关键词:辽河盆地沙三段油气藏
- 准噶尔盆地白垩系底砾岩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被引量:34
- 2006年
- 野外剖面及系统井间对比表明,准噶尔盆地白垩系底砾岩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及中央低凸起周围,是一套形成于邻近高地附近的剥蚀产物或冲积产物。白垩系底砾岩的分布特征显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构造活动较为活跃,盆地边界发生明显萎缩,天山山脉发生明显隆升,造成天山南北早白垩世沉积环境的巨大差异。白垩系底砾岩的成因与相关油气藏的形成关系密切,与砾岩相伴生的砂岩可以构成良好的油气储层,形成多种类型油气藏。白垩系底砾岩的形成时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构造活动较为活跃,是油气成藏的关键时期,对与侏罗系煤层相关的气藏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 方世虎宋岩贾承造徐怀民刘楼军张健
-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白垩纪底砾岩油气藏形成
- 中国大型气田形成的主要条件及潜在勘探领域被引量:20
- 2008年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天然气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和天然气产量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大、中型气田的发现,全国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和探明可采储量的89%主要分布于地质储量大于100×108m3的大、中型气田中。近年来很多新领域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重大进展,文中通过总结中国大、中型气田的地质特点和形成条件,提出中国大、中型气田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四大因素:(1)煤成气和油型气是中国主要的天然气成因类型,煤系和高过成熟海相烃源岩是大、中型气田形成的气源基础;(2)大面积分布的孔隙型储层是天然气的主要储集类型,包括大型河流三角洲砂体、大面积礁滩型灰岩、风化壳型碳酸盐岩、溶蚀白云岩、火山岩等;(3)煤系及膏泥岩是大、中型气田保存的优质区域盖层;(4)前陆盆地大型构造圈闭和克拉通盆地、断陷盆地大面积岩性圈闭是大、中型气田聚集的关键。未来天然气勘探领域主要是前陆盆地、克拉通盆地大型海相碳酸盐岩和河流-三角洲砂岩岩性体、东部断陷盆地的深层、东海和南海海域。
- 宋岩柳少波
- 关键词:天然气主控因素勘探领域
-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界沉积物重矿物分析与盆山格局演化被引量:44
- 2006年
- 本文通过分析准噶尔盆地南缘野外剖面、部分钻井岩心和天山内部野外剖面的碎屑重矿物及其组合特征,探讨了准噶尔盆地中-新生代物源体系和盆山格局的演化。准噶尔盆地南缘至少存在3个物源体系,各物源体系的重矿物组合、含量及其反映的物源属性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南部天山物源还存在东、西两部的差异。不同重矿物组合出现和不稳定重矿物的增加显示中-新生代存在3个构造活动相对活跃期,即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晚白垩世和晚新生代。早-中侏罗世天山内部发育多个分隔的小型盆地,盆地南部边界至少位于后峡附近,不存在地理分隔明显的天山;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是天山隆升、盆山格局发生转变的时期,博格达山逐渐构成盆地南缘的又一重要物源;白垩纪—古近纪盆山格局变化不大,新近纪以来的强烈挤压构造背景使得天山山脉快速隆升,盆山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代构造相对活跃期和盆山格局演变与欧亚板块南缘发生的构造事件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 方世虎郭召杰贾承造张志诚王绪龙王美娜
- 关键词:重矿物天山造山带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代
-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与应用研究新进展被引量:128
- 2005年
- 自Rich(1934)提出断层转折褶皱的几何学概念以来,Suppe(1983)首次将其定量化,建立了褶皱形态与断层形态和断层滑动之间的定量关系,奠立了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的基本模型。20年来,不但建立了断层传播褶皱、断层滑脱褶皱等基本端员类型的几何学与运动学模型,也建立与完善了断层相关褶皱叠加样式的几何学与运动学模型,例如叠瓦构造、构造楔与干涉构造等。研究同构造沉积作用,建立了生长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学与运动学模型,将沉积作用与断裂作用、褶皱作用及构造隆升作用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考虑地层的力学性质与变形差异,提出与建立了剪切断层转折褶皱理论,并建立了断层相关褶皱的一系列力学模型。20年来,断层相关褶皱的基本研究方法经历了由二维剖面与平面分析向全三维空间分析的转变,由几何学、运动学模型向力学模型的转变,实验模拟技术与数值模拟技术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模型的建立与检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断层相关褶皱的理论和方法在工程地质、地震灾害预报与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中国在天山、祁连山和龙门山等相邻的前陆盆地的活动构造与含油气圈闭研究中,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的理论与方法取得了重要进展。
- 何登发John SUPPE贾承造
- 关键词:褶皱作用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学力学模型生长地层油气勘探开发
- 辽河滩海笔架岭—岭南斜坡带油气勘探潜力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辽河滩海笔架岭—岭南斜坡带生、储、盖条件优越,但勘探程度较低。为了加快该区岩性油气藏的勘探进度,文中通过井震精细反演,对砂体进行了追踪,并预测了砂体的面积和厚度。在斜坡带和潜山预测了地层-岩性圈闭,并对该区的勘探潜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利圈闭。
- 潘伟
- 关键词:斜坡带勘探潜力辽河滩海
- 准南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被引量:34
- 2006年
- 自晚古生代以来,准噶尔盆地先后经历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多期构造运动,伸展、挤压、剪切等构造作用交替进行,多旋回构造发展造成多期活动、类型多样的构造组合,形成了众多不同级次的断裂,发育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褶皱构造,特别是准噶尔盆地南缘,受天山造山带及邻区构造演化控制,多期不同类型盆地和构造变形叠加,使得准南前陆冲断带断裂发育、构造复杂。指出受新近系以来的强烈冲断构造变形作用,准南前陆冲断带具有自南向北扩展的复杂多变的新生代逆冲挤压构造和埋藏式的冲断楔前缘,发育台阶状逆断层及各类断层相关褶皱,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排”的特征;造山带隆升时产生的力源在释放过程中克服的阻挡对象不同,导致冲断带东段、中段、西段不同的构造具有相似的构造变形特征的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 陈涛魏东涛杨海波吴良宇
-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前陆冲断带油气成藏
- 中国天然气勘探思路的转变被引量:7
- 2008年
- 建国以来,我国天然气勘探工作及储量增长情况总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1975年以前基本上处于停滞阶段;1975~1989年为缓慢增长阶段;1990年以来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天然气勘探的重大进展与对天然气聚集规律的认识和勘探思路的转变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些勘探思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从油型气到以煤成气为主的多成因类型天然气的勘探;从构造圈闭到大面积岩性圈闭天然气勘探;从中浅层到深层天然气勘探;从常规天然气到非常规天然气勘探;从陆地到海洋天然气勘探。
- 宋岩柳少波
- 关键词:天然气煤成气勘探方向勘探方针勘探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