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KSO4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KSO41)

作品数:8 被引量:24H指数:2
相关作者:谢海军马润凡更多>>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无直接利益冲...
  • 3篇对抗性
  • 2篇人民
  • 2篇群体性
  • 2篇群体性事件
  • 1篇当家做主
  • 1篇动因
  • 1篇正义
  • 1篇政党
  • 1篇政党制度
  • 1篇政治
  • 1篇政治认同
  • 1篇执政
  • 1篇执政能力
  • 1篇制度正义
  • 1篇中国公民
  • 1篇中国公民社会
  • 1篇中国共产党
  • 1篇中国特色政党...
  • 1篇中国政治

机构

  • 8篇郑州大学

作者

  • 6篇谢海军
  • 2篇马润凡

传媒

  • 2篇云南行政学院...
  • 2篇中共福建省委...
  • 1篇理论探讨
  • 1篇中州学刊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四川行政学院...

年份

  • 5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非均衡:当前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主要特征
2013年
在公民社会的选择性政策参与取向、政策过程的开放程度和制度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等三个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非均衡"特征比较凸显:实际参与和影响政策过程的范围不均衡;官办组织与草根组织影响政策过程的方式选择不均衡;影响政策过程的效能不均衡。这种非均衡特征的存在,不但会影响公民社会政策认同功能的提升,而且易破坏政策过程民主化的进程。但在中国公民社会的产生与发展均与国家主动让渡的空间密切相关的生发逻辑下,随着中国公民社会的日臻成熟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日渐深入,以上影响因素都将随着国家与社会间合作共赢关系的逐渐形成而被破解。由此,由"非均衡"走向"均衡",将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影响政策过程的基本趋向。
马润凡
关键词:中国公民社会非均衡性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的生成动因及逻辑关系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与传统利益群体性事件动因逻辑关系"压迫—反应"的简单因果模式不同,"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生成动因的逻辑关系呈现出"利益受损的基础性动因———利益表达受阻的中间变量——不公平感社会心理"的复杂模式。"利益受损的基础性动因"是"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源头,在事件现场"隐性"存在;利益表达受阻是连接"无直接利益冲突"产生的基础性动因和不公平感社会心理产生的中间变量;不公平感社会心理冲突是无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事件现场行动的"显性"直接动因,"泄愤性攻击"是社会心理冲突能量的宣泄,更多表现为"暴力抗争"。
谢海军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动因
我国“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性质的定位分析
2014年
矛盾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识矛盾的首要视角。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是区分矛盾性质的主要标准。根本利益与矛盾方式是区分矛盾性质标准内涵的延伸。从矛盾性质区分标准的整体性看,矛盾的经济基础、矛盾政治性、矛盾价值性冲突、矛盾可协调性、矛盾强度,是区分矛盾性质的五个要素,并扮演着不同的功能。从区分矛盾标准要素的整体性分析,"无直接利益冲突"具有打、砸、抢、烧等暴力化特征,但同时又具有矛盾经济基础一致性、矛盾内容的非政治性、矛盾解决方式可协调性等特征。从矛盾性质整体性分析,"无直接利益冲突"具有非对抗性矛盾的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谢海军
制度认同视角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2014年
制度只有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同才有现实效应,制度认同具有稳定性,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处于变动之中。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它经过了人们对其制度安排及制度运行的善的诘问,以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为基本价值共识,并与中国文化传统紧密契合,而赢得广大人民的高度认同,并从人们的认同和支持中得到滋养和巩固,成为推动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的强大的制度动力。伴随国际国内形势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制度认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政党制度认同基础的巩固和认同资源的调适,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准确把握新形势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认同的影响,在多党合作制度空间的增量中寻求更多资源,保持和提升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认同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马润凡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制度正义
“无直接利益冲突”折射人民内部矛盾的深层次变化被引量:1
2014年
作为观察社会矛盾变迁的窗口,群体性事件变化的背后是社会矛盾的变迁。"无直接利益冲突"这类新型群体性事件的有增无减,反映出中国社会矛盾的深层次变迁:参与主体多元化反映出社会利益关系的"断裂化";冲突手段暴力化反映出中国社会局部矛盾对抗性增强;矛盾生成复杂化反映出制度内利益渠道表达的迟钝化和绩效的有限性;事件现场演变的特点具有现代风险社会的特征。
谢海军
关键词:人民内部矛盾对抗性风险社会
我国“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性质的定位依据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矛盾性质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识矛盾的首要视角,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是区分矛盾性质的主要标准,根本利益与矛盾方式是区分矛盾性质标准内涵的延伸,从矛盾性质区分标准的整体性看,矛盾的经济基础、矛盾政治性、矛盾价值性冲突、矛盾可协调性、矛盾强度是区分矛盾性质的五个要素,并分担着不同的功能。从区分矛盾标准要素的整体性分析,"无直接利益冲突"打、砸、抢、烧等暴力化特征,具有矛盾对抗形式和强度,但同时又具有矛盾经济基础一致性、矛盾内容的非政治性、矛盾解决方式可协调性,从矛盾性质整体性分析,"无直接利益冲突"具有非对抗性矛盾的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谢海军
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模式转换与演变被引量:1
2012年
毛泽东与黄炎培延安"窑洞对"中关于摆脱历史上执政者兴衰成败怪圈的问答,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执政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原点。尽管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模式呈现出变迁、丰富和发展的轨迹,但总体上沿着三条脉络展开:一是在"民主"的基点上,升华为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作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制度前提条件,以人民当家做主作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政治基石;二是在"人民监督政府"的基点上,发展为以健全公民权利为主线来丰富和完善人民当家做主的实践形式和渠道,解决执政者与人民之间权力的授予与监督的问题;三是跳出"历史周期率"从"民主"和"人民监督政府"两个基点逐步走向对党的执政规律的全面探索,形成了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为主题,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的实践成果。
谢海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周期率人民当家做主执政能力
中国政治认同困境演变路径的分类及其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政治认同困境的起源和基础是物质利益矛盾,经过"不公平感"社会心理的中间环节和变量,导致以制度和价值为核心内容认同危机的产生。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认同困境产生的起点、演变路径和环节并不相同,主要来源于三个路径:一是从物质利益矛盾的起点经过利益表达受阻的双重因素间接导致的政治认同困境;二是利益相对受损群体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导致的政治认同困境;三是部分公共权力异化直接导致民众产生的政治认同困境。不同路径产生的政治认同困境具有若干共同特征,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成为不同政治认同困境产生的共同冲突源,政治认同困境正在由政治心理层面向潜在的政治冲突行为转变。
谢海军
关键词:政治认同物质利益矛盾群体性事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