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488)

作品数:19 被引量:222H指数:8
相关作者:杨玉盛毛艳玲陈光水崔纪超邹双全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1篇土壤
  • 6篇有机碳
  • 6篇土地利用
  • 5篇土壤有机
  • 5篇土壤有机碳
  • 5篇团聚体
  • 4篇土地利用变化
  • 3篇亚热带
  • 3篇杉木
  • 3篇水稳性
  • 3篇水稳性团聚体
  • 3篇土壤呼吸
  • 3篇土壤水
  • 3篇土壤水稳性团...
  • 3篇红壤
  • 2篇生态系统
  • 2篇生物量碳
  • 2篇天然林
  • 2篇土地利用方式
  • 2篇土壤团聚体

机构

  • 14篇福建农林大学
  • 9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福建省林业科...
  • 1篇教育部
  • 1篇福建林业职业...
  • 1篇湖南工艺美术...

作者

  • 8篇杨玉盛
  • 7篇毛艳玲
  • 4篇吴小刚
  • 4篇邹双全
  • 4篇陈光水
  • 4篇崔纪超
  • 3篇王国强
  • 3篇杨智杰
  • 2篇盛浩
  • 2篇邢世和
  • 2篇黄石德
  • 1篇谢锦升
  • 1篇范广阔
  • 1篇郭剑芬
  • 1篇林开敏
  • 1篇何宗明
  • 1篇郭玉硕
  • 1篇曹永康
  • 1篇李旭
  • 1篇邢志鹏

传媒

  • 3篇福建林学院学...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黑龙江生态工...
  • 1篇台湾农业探索
  • 1篇家具与室内装...
  • 1篇华侨大学学报...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山地学报
  • 1篇泉州师范学院...
  • 1篇亚热带农业研...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 1篇Journa...
  • 1篇河南科技学院...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10
  • 5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GIS的厦漳泉闽南三角区生态敏感性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生态敏感性作为生态系统面临环境问题所做出反应的程度,能够为区域生态风险防控以及生态安全保障提供决策依据。以厦漳泉闽南三角区为研究对象,选择地形、土壤、植被、水系这四个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rcGIS地理信息分析系统软件和层次分析法得到各个生态敏感性因子的权重,得到多个因子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闽南三角区极高敏感、高敏感这两种类型的面积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75.66%,因此可以得出整体敏感性较高,区域内有从东南方向至西北方向敏感程度加深的变化趋势。基于研究结果,为闽南三角区的未来规划建设以及生态保护方向提供建议与参考。
柳书常李诗莹林欢吴小刚
关键词:生态敏感性层次分析法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9
2008年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园地(茶园、桔园)、林地(杉木、木荷、封育)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转变园地后,在0-10 cm土层土壤轻组有机碳(LF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平均分别下降了65.97%、64.60%和54.78%,在10-20 cm则平均分别下降了57.39%、21.88%和43.71%;土壤微生物商在不同利用方式下没有明显分异规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递减(桔园除外),但不一定有显著差异。因此,亚热带山地红壤内林地转变为园地会导致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大幅度下降,活性有机碳比土壤总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更为敏感。
毛艳玲杨玉盛崔纪超王国强
关键词:活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
老龄杉木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8
2006年
应用典型样方调查法,对福建省南平市福建农林大学西芹教学林场的近60年生的老龄杉木人工林群落和30年生的杉木人工林群落的植物区系进行全面调查,并运用物种多样性测度方法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各物种多样性指标基本呈现出老龄林群落高于30年生林群落的趋势,说明老龄林群落具有较为丰富的物种和复杂的垂直层次结构;老龄林群落的各物种多样性指标表现为灌木层>藤本层>乔木层>草本层的格局,而30年生林群落则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藤本层>乔木层的格局;2个群落的各多样性指标基本呈现出随高度的增高而减小的趋势;2个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在水平空间分布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可能与群落内具有较高的环境异质性有关.
邹双全
关键词:杉木物种多样性
闽北乐东拟单性木兰天然林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被引量:7
2010年
采用相邻格子法设置样地,对闽北邵武乐东拟单性木兰天然林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乐东拟单性木兰为优势建群种的天然林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42科63属86种;群落乔木、灌木层发达,而草本层发育差;群落中高位芽植物占优势(87.21%),而高位芽植物中,以小高芽植物比例最大,其次为中高芽;群落不同层次的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指数(H')及其Pielou均匀度指数(Jsw)、Simpson多样性指数(D)及其Pielou均匀度指数(Jsi)均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层外植物。乐东拟单性木兰种群有较多的幼苗幼树(2434株·hm-2),有一定数量的大树(75株·hm-2),但小树数量少(97株·hm-2),种群结构在中树阶段出现断层。虽然目前群落较稳定,但经过长期的演替,乐东拟单性木兰可能被其他更加耐阴的常绿阔叶树种所取代。
何国生
关键词:乐东拟单性木兰天然林群落结构种群结构生物多样性
2000—2020年平潭综合实验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2023年
【目的/意义】分析平潭综合实验区20年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以期从景观格局角度为今后实验区的景观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策略依据。【方法/过程】以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的30 m分辨率的全球地表覆盖产品GlobeLand30为数据源,将土地覆被类型分为7类,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驱动力因素进行探讨。【结果/结论】结果显示:在2000—2010年间,平潭综合实验区各项景观类型指数差异值相对较小,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的增加,以及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的减少;2010—2020年间,从景观水平看,实验区分维数、蔓延度指数持续下降,香农多样性指数明显增加,景观破碎度态势严重,人为活动干扰对当地景观格局的影响较大;森林景观类型面积在2010—2020年间明显增多,斑块数量大幅下降,斑块凝聚度值升高,森林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降低;湿地与水域的景观类型斑块类型面积在2010—2020年间呈现下降趋势,周长—面积分维数与斑块凝聚度值降低,斑块边界形状趋于简单,内部自然链接程度下降。驱动因素分析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均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平潭综合实验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
杨巧琦刘玲林灼镕吴小刚
关键词:平潭综合实验区
中亚热带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5
2010年
对中亚热带山区天然常绿阔叶林、次生常绿阔叶林、人工林(针叶林和阔叶林)、柑橘园和坡耕地等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O2排放连续3a定位观测,结果表明:天然林改为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后,土壤CO2排放量显著减少32%~63%,主要原因为地上凋落物归还量减少,地下细根生物量和周转下降,频繁人为干扰和严重水土流失引起土壤有机碳库数量和质量大幅下降。本区天然林改为次生(人工)林,土壤CO2排放量减幅(32%~48%)高出热带平均水平(29%),改为农业用地,土壤CO2排放量减幅(50%~63%)高出全球平均水平(33%)。
盛浩李旭杨智杰谢锦升陈光水杨玉盛
关键词:土壤呼吸LUCC毁林温室气体排放
细柄阿丁枫天然林与杉木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比较被引量:8
2008年
研究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细柄阿丁枫(Altingia gracilipes)天然林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质量比与有机碳贮量的关系,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细柄阿丁枫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都是以大团聚体(〉0.25mm)为主,占了干土质量的85%以上.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后。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变化差异不明显,但各个粒径团聚体有机碳质量比明显下降,下降幅度为22.62%~51.78%,表层土壤有机碳损失更为严重.2种林分的大于2.0mm的团聚体有机碳贮量最高,0.25~O.5mm的团聚体有机碳贮量最低,在大团聚体中呈现出随粒径增加,有机碳贮量增加的趋势.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后,土壤有机碳贮量明显下降,下降是由各粒径团聚体碳质量比减小引起的.
毛艳玲杨玉盛邢世和邹双全崔纪超
关键词:水稳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细柄阿丁枫杉木
不同更新方式对杉木林土壤肥力的影响被引量:23
2009年
对1代杉木人工林皆伐后,采用不同更新方式形成的14年生人工更新杉木林和14年生天然更新杉阔混交林进行了研究,探讨不同更新方式对杉木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更新方式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有影响。天然更新林地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比人工更新林地低1.73%和1.69%,毛管孔隙度分别高31.75%和30.99%;天然更新林地土壤各水分含量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天然更新林地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pH值分别比人工更新林地高0.16和0.14,有机质分别高24.15%和30.66%,全N含量分别高21.99%和21.63%,全P含量分别高44.94%和65.28%。与人工更新相比,天然更新更有利于林地土壤肥力的恢复和维持。
范广阔邹双全林开敏何宗明郭玉硕曹永康
关键词:杉木土壤肥力
中亚热带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的日动态变化被引量:17
2009年
通过LI-8100土壤碳通量测定仪对中亚热带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温度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峰值出现在16:00,但坡耕地均出现在14:00;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趋势大致呈单峰变化,呼吸速率在12:00—16:00之间达到一天的最大值,而在6:00达到最小值,但杉木林与木荷林土壤呼吸速率在夏季呈现出不规则的多峰变化,不同季节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不同;杉木林与木荷林不同季节的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幅度较小,果园的最大;土壤呼吸速率的均值大小顺序为:经济林>木荷林>坡耕地>杉木林>果园,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呼吸速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Q10值的季节变化中,杉木、木荷2种人工林用地冬季Q10值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夏季与秋季,而坡耕地、经济林与果园3种土地利用方式以春季的Q10值最大,秋季最小;Q10值随土壤碳质量的降低而增大.
杨智杰陈光水黄石德盛浩杨玉盛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壤呼吸土壤温度Q10值
Impact of different regeneration patterns of old-growth Chinese fir on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2009年
Chinese fir is one of the largest distributions of commercial forest plantation in South China. In this study, we chose the different regeneration patterns of Chinese fir for our researches, the results showed different regeneration patterns affected both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lear cutting followed by different regeneration in old-growth Chinese fir decreased the quant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both in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forest and natural regeneration forest, and both of them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ith the old-growth Chinese fir forest (p〈0.05). The concentrations of soil organic carbon(SOC) and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 in natural regeneration forest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fores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in the 0-5 cm layer (p〈0.05). Different regeneration patterns decreased forest SOC storage. Compared with the old-growth Chinese fir, SOC storage in 0-100 cm layer decreased by 7.09% and 13.27% in natural regeneration forest and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forest 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both significant (p〈0.05). In addition, SOC storage in 0-100 cm layer of natural regeneration forest was 7.13% higher than that in artificial regeneration forest.
ZOU Shuang-quanYANG Zhi-jieFAN Guang-kuoWANG PingHE Zong-mingLIN Kai-minCAO Yong-kangXIAO Ling-ling
关键词:POC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