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3AA2Z3247)
- 作品数:34 被引量:243H指数:9
- 相关作者:狄留庆赵晓莉蔡宝昌李伟东单进军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药炮制重点实验室南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通塞脉微丸及中间体中总黄酮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测定通塞脉微丸及中间体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结果选择甘草苷为标准品,标准曲线方程为:A=24.667C-0.034 46(r=0.999 9),通塞脉微丸总黄酮的含量范围在17%~21%之间;通塞脉微丸中间体总黄酮的含量范围在27%~29%之间。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44%(n=6),RSD为0.97%。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可作为该制剂质量控制的方法。
- 李伟东狄留庆姚海峰蔡宝昌
- 关键词:通塞脉微丸总黄酮紫外分光光度法
- 通塞脉微丸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Ⅰ)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研究通塞脉微丸复方大鼠给药后血清中移行成分的归属。方法建立通塞脉微丸及大鼠ig通塞脉微丸后血清的HPLC色谱分析方法;比较全方制剂、金银花、当归、甘草、玄参、黄芪和石斛各单方制剂分别给药后所得的血清样品,分析口服通塞脉微丸后大鼠血中移行成分、来源生药及其代谢产物。结果大鼠ig通塞脉微丸后从血清中发现了15种入血成分,其中10种成分为复方所含成分的原型,其中绿原酸、阿魏酸、甘草素和肉桂酸为已知确定结构的化合物,另外5种成分分别来源于金银花、当归、甘草、玄参和石斛,其具体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检测分析;1种为复方给药后新产生的代谢物质;3种为给药后产生的未知化合物。结论血中移行成分及其代谢产物是通塞脉微丸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对其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复方效应的物质基础。
- 陶金华狄留庆濮雪莲赵晓莉金慧臻
- 关键词:通塞脉微丸入血成分代谢产物血清药物化学移行成分
- 中药浸膏粉体吸湿及改性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34
- 2011年
- 中药浸膏粉体通常吸湿性强,对中药制剂的成型影响较大,是长期困扰中药药剂生产的难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结合研究工作实践,分析中药浸膏粉体吸湿的过程与吸湿机制,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寻求改善中药浸膏粉体吸湿性的合理方法。
- 金慧臻狄留庆汪晶吕志阳付廷明王令充
- 关键词:吸湿改性技术
- RP-HPLC双波长梯度洗脱法同时测定通塞脉微丸中阿魏酸、甘草素、肉桂酸、哈巴俄苷的含量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建立以RP-HPLC双波长法同时测定通塞脉微丸中阿魏酸、甘草素、肉桂酸、哈巴俄苷4个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Packing Material HederaODS-2柱(250 mm×4.6 mm,5μm)柱,以乙腈-1.0%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双波长检测,λ_1=320 nm,λ_2=276 nm;流速为1.0 mL·min^(-1);柱温30℃;结果阿魏酸、甘草素、肉桂酸和哈巴俄苷分别在32.04~160.2、12.2~61.0、12.24~61.2、11.88~59.4μg·mL^(-1)内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5。4个份均能达到基线分离,各组分的平均回收率在97.30%~100.94%之间。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制剂质量控制的方法。
- 陶金华狄留庆文红梅赵晓莉
- 关键词:RP-HPLC通塞脉微丸甘草素阿魏酸肉桂酸哈巴俄苷
- 通塞脉微丸化学成分的HPLC/MS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研究通塞脉微丸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可将三萜、黄酮及有机酸类等10余种化学成分较好的分离。根据紫外光谱可大致判断其化合物类型,由电喷雾质谱得到各成分的分子量,进而推测出其中主要成分的可能结构。结果:发现可能有绿原酸、甘草苷、夏拂托苷、甘草素-4’-芹糖葡萄糖苷、异甘草素葡萄糖芹糖苷、木犀草苷、安格洛苷C、异甘草苷、木犀草素、异甘草素、甘草糖苷B、甘草酸单铵盐、甘草酸等13个化合物。结论:通过对通塞脉微丸化学成分的解析,为阐明通塞脉微丸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有力的证据。
- 李伟东蔡宝昌丁选胜
- 关键词:通塞脉微丸HPLC/MS化学成分
- RP-HPLC法测定络通胶囊中丁基苯酞的含量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络通胶囊中丁基苯酞的含量。方法:用ZORBAX SB-C18(250 mm×4.6 mm,5μm);以乙腈-0.1%磷酸溶液(40∶6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28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结果:丁基苯酞在浓度16.4μg/ml^262.4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20%,RSD为1.14%。测得络通胶囊中丁基苯酞的含量分别为1.21 mg/g、1.18 mg/g、1.19 mg/g。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络通胶囊中丁基苯酞的含量测定。
- 赵晓莉狄留庆单进军
- 关键词:络通胶囊丁基苯酞
- UV法测定通塞脉微丸及中间体中总皂苷的含量
- 2009年
- 目的测定通塞脉微丸及中间体中总皂苷的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结果选择甘草酸铵为对照品,标准曲线方程为:A=2.3017C+0.06078(r=0.9995),在0.078~0.702m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通塞脉微丸总皂苷的含量范围在46%~48%之间。通塞脉微丸中间体总皂苷的含量范围在67%~70%之间。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81%(n=6),RSD为1.7%。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制剂质量控制的方法。
- 李伟东姚海峰蔡宝昌
- 关键词:通塞脉微丸总皂苷紫外分光光度法
- 通塞脉微丸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通过通塞脉微丸指纹图谱的研究,建立该制剂稳定、可重复的质量控制手段。方法:以Zorbax 80A Extend-C18(250 mm×4.6 mm,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剂系统,线形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76 nm,柱温30℃;采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建立了通塞脉微丸的HPLC对照指纹图谱,标示了21个共有色谱峰,通过与单味药及相应阴性制剂的比较确认了这21个色谱峰的归属;10批样品的色谱指纹图谱的整体相似度在0.984以上。结论:通塞脉微丸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对有效控制通塞脉微丸成品制剂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李伟东蔡宝昌狄留庆
- 关键词:通塞脉微丸指纹图谱高效液相色谱法
- 基于“工艺-指纹图谱-效应”模式构建通塞脉微丸谱效相关性指纹图谱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基于"工艺-指纹图谱-效应"研究模式探讨构建通塞脉微丸谱效相关性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以通塞脉微丸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提取分离工艺引起该中间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组成的改变,进而引起指纹图谱特征信息变化和主要药效学变化,利用UPLC/MS-Q-TOF技术对通塞脉微丸不同工艺中间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解析,结合药效学实验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探讨通塞脉微丸谱效相关性,构建谱效相关性指纹图谱。结果肉桂酸、绿原酸、LS-A2、阿魏酸等20个化合物对于通塞脉微丸药效活性的贡献值较其他化学成分高。结论基于"工艺-指纹图谱-效应"模式研究构建中药复方制剂谱效相关性指纹图谱,是表征复方整体成分-药效相关性的有效途径。
- 陈璟王皓汪海鸿恽菲狄留庆赵晓莉蔡宝昌
- 关键词:通塞脉微丸指纹图谱
- 中药制剂中间提取物制备工艺路线设计思路探讨——通塞脉微丸中间提取物制备工艺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中药提取工艺路线设计直接影响到中药制剂的有效安全。本文综合分析了当前中药提取工艺设计思路,并经通塞脉微丸中间提取物制备工艺的比较研究,提出中药提取工艺设计应以复方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传统汤剂制备方法制备提取物,进而针对复方组成药物所含有的活性成分类型,选择性采用适宜的分离精制方法,逐步排除无效物质、非疗效相关物质,最终获得能够保持原方疗效和安全性的中间提取物。
- 汪海鸿狄留庆赵晓莉王皓陶金华蔡宝昌
- 关键词:中药复方